(原本放在臉書上,移植過來。寫於2022.06.30)
想了很久還是決定發在這裡。
這陣子在推特上和很多人討論這部劇,從官方剛開始釋出劇照、短預告等,就一直在關注著。或許是追蹤的女演員粉絲居多,因此看到的大多還是贊同支持的聲音;當然,還是有些ASD族群反對的聲音夾雜其中,曾一度引起粉絲間的話題,當時我也有寫了一篇全英文的想法,分享給其他粉絲(因為我的確同時是這位女演員的粉絲)。
沒有想到那封信被國外粉絲轉傳很多次,也收到滿多正面的回應。
昨天早上,我看了官方釋出的五分鐘長預告,晚上也看了第一集。
坦白說,心情還是很複雜。
有一個點決定我如何看這部劇:起初官方宣傳是以「女性亞斯律師」一詞描述女主角;而後期才改為「女性泛自閉光譜者」。「亞斯」包含在整個光譜是事實,但許多光譜上的人,認為亞斯與典型自閉症有所差異,也是事實。
儘管許多國家新確診的ASD者已經不再稱呼自己為亞斯(因為亞斯伯格醫生曾是納粹一員,且許多國外年輕的ASD者認為亞斯族群總有某種優越感而厭惡這個詞、認為這個詞已經過時、不存在);然而還有一些2015前確診的人,或是還有使用「亞斯」一詞作為診斷的國家,那些人的自我認同是「亞斯」,而非更廣泛的「自閉症」。
回歸正題。
劇情如同編劇之前寫過的自閉症電影《證人》,是溫暖、明亮的,人物間的相處(即使是起初對主角不理解的人們),是非常溫和的;卻也沒有過度地包容等負面情況。傳達了一個我相信各式障礙別的人(尤其隱形障礙者)都會非常嚮往的環境吧。
因此單就劇情的感人度、流暢度,是無庸置疑的好。
然而,對於女主角特質的展現,我就不那麼確定了。
因為近期聊天的對象都是粉絲,我也不太敢說得直接,太害怕無意間傷害到誰。
從許多訪談裡得知,主演朴恩斌在角色塑造的部分做了許多功課,她也明瞭這個人物的難度與重量,因此也害怕若呈現得不好,會傷害到ASD族群。因此,她除了請益自閉症相關的學者外,並未參考其他演員演出的ASD角色。導演與編劇也非常信任、喜愛恩斌的演出。她為這部劇所做的努力、以及劇組對這部劇所花了心力,絕對是能在劇中看出的。
然而,取材的對象、取材的資訊是否完善,就不是觀眾能探知的了。我從別劇的vlog得知,恩斌會買參考書籍閱覽,非常認真地做角色功課。
然,常常我去書店繞一圈(無論法國或者台灣),會發現講述泛自閉光譜的書籍,要不就是來自「非光譜者」(心理學家、醫師、特教老師等學者),就是多聚焦於男性,或者較為典型的自閉症相關;女性光譜者書寫的相對較少(當然我不曉得韓國的部分如何,就不好評判,只講我知道的)。
在電影《證人》裡,女主角智友的展現也是非常典型:超群記憶力、講話方式特殊等那類影劇常用的「自閉症」設定。
這回,《非常律師禹英禑》的英禑,儘管看得出設定與智友不同,但同樣是高IQ、超群記憶力、低EQ(這個詞一直出現在宣傳語,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也有看到一些宣傳資訊寫「缺乏同理心」,看了有點難過啊),也就是容易聯想到《雨人》的那種設定與表現方式,換言之,就是「刻板印象化」。
當然,因為目前官方的宣傳語是標註「泛自閉光譜障礙」,因為是光譜,涵括的範圍非常廣,所以我們不能說英禑這樣的女性偏典型自閉症者不存在(說不定地球上某處,的確有和她一樣的女子),我實習時也有遇到表徵非常典型、「男孩化」的女孩;然而,若編劇起初其實是將英禑設定為「女性亞斯」,那我必須說,單就我個人,以及我身旁認識的女性亞斯/特質呈現較不明顯或懂得社交偽裝的男性亞斯,完全與英禑的特質呈現相左。
就是因為許多女性(與某些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漸漸懂得社交潛規則、在年紀漸長的過程學習「表現得像一般人」這回事,因此通常在女主角英禑這個年紀的亞斯,若不是和他們說過幾句話、相處過一陣子(或是本身就因為亞斯人的聚會/社群認識),是幾乎很難發覺他們有什麼「不同」的。
我想,雖然作為光譜上的一員,且是比較會偽裝(自己說有點歹勢XD)的那一型,而對於英禑過於誇大特質的呈現有些複雜的感受(深怕這樣的呈現會加深一般大眾對ASD族群的刻板印象,這同時也是許多對這部劇比較卻步的人共同擁有的擔憂);但的確,若抽離開來看、不去想英禑的自閉症表徵,而是只看她這個「人」,絕對會是我喜歡、想親近的朋友類型。
或許,如此去看這部劇,也能用比較放寬心的方式,真正地去享受劇情帶給我的療癒與溫暖;我相信這位編劇是真的有想要表達的溫柔訊息。
最重要的,是希望主流影劇中,能有多一點像日劇《我們的奇蹟》這種比較自然呈現特質的影劇。
因為主流媒體已經有過多「典型ASD」甚至「合併學者症候群的超級天才」這樣的設定,而淡化了「隱形障礙者」的存在,以至於我時常看到各國ASD族群在這類影劇出現時,感到的無助。
更多時候ASD很可能是「看不出來的」(尤其女性);但影劇為了具體演出主角的障礙給一般觀眾,需要放大某些特質,這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在「戲劇效果」與「尋求真實」之間取得平衡,我想是很重要的課題(包括對我的寫作)。
後續補充(寫於2022.07.06)
我看到不少支持這部劇的人(各國都有,也有韓國的,但我看不懂,只能網路稍微翻譯猜意思),有一個讓我比較感覺心情複雜的論點,便是:「因為光譜本來就很廣,所以英禑也可能存在,所以不能只拿某些ASD自己的經驗,去評判英禑這個人物的呈現是否正確。」
這點本身當然沒錯,我自己在很多分享裡也表示過同樣的想法。
只是,我同時覺得一味地拿「光譜的廣泛性」去支持「特徵上刻板印象化的呈現」這件事,好像有點可惜。
不正是因為光譜那麼廣泛,人們(創作者尤其)才應該要去發展除了高IQ、超群記憶力,以及各種誇大的肢體表現(a.k.a. 刻板印象化)以外的其他呈現可能嗎?
至少同樣作為創作者,我是這麼想(這麼希望)的。
我看到一則韓文tweet,稍微翻了一下(直接複製過來):「我認識的自閉症譜系中有些人擅長像普通人一樣說話,但這些人會再次被抹去。」
我也認為這是很可惜的。
尤其絕大多數ASD女性的表徵是隱藏的;即使瞭解為了吸引觀眾、讓劇情有看頭而必須「讓英禑的特質顯得非常明顯/誇大」;如果不去想ASD的特徵,而是單看恩斌的「表演」,是真的很細膩的。
但可能還是很希望未來能有真正多樣化呈現光譜女性的機會(或是,也希望能有像日本一些戲劇那樣,不特別指出主角特質,只是透過編劇自然的手法讓主角的特徵顯現,那樣的方式書寫的韓劇)。
另外也與一位(應該是菲律賓的)恩斌粉絲,同時是一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聊到,她的丈夫因為對ASD的呈現有所疑慮而選擇不繼續看下去;而她和我都認為,感覺第二集相較第一集,在ASD特徵的呈現上,感覺恩彬的演出有比較內斂(收攏)一些。
所以我們也在想之後的集數會不會也越來越有嶄新(或者說在特質呈現上更一致)的表現手法(或許第一集是英禑第一天上班,所以特別緊張、外顯特徵才那麼明顯;這些也都是可能的解釋)?
其實這幾天跟了那麼多討論、思考了那麼多,也有點疲乏,總覺得內心對恩斌的喜愛、對編劇和劇組的信任,和我對自己身分認同&對議題的在意正拉扯著內心。
覺得有點疲憊,很多矛盾的想法。
我和一些不是ASD族群但主動發起比較認真、嚴肅討論串的幾位演員粉絲都有類似的感覺:作為粉絲一方面對於恩斌暴增的粉絲數量&這部劇的觀賞與討論熱度感到開心;但作為認真關注議題的觀眾,看到一味的稱讚(或甚至「才不在乎呈現、只要內容好笑好看就好」這類的觀眾留言),覺得心情很複雜。
雖然能夠理解,大多數人看戲就是想放鬆、娛樂,或者支持自己喜愛的演員;但也很希望更多人在享受好看的戲劇的同時,也能稍微注意一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