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嘻哈時代》第一季是一場台饒圈內同歡的同樂會,《大嘻哈時代2》真正是走出嘻哈圈,吸引一般觀眾看的好看競賽綜藝節目。自從《大嘻哈時代》第一季開始收視後就加了PTT的嘻哈版,雖然我跟賀瓏一樣是嘻哈圈外人,但外行人看個熱鬧,多少也有關注到第二季的消息。直到三月底我正處於劇荒時期,總算開始追《大嘻哈時代2》,趁週末一口氣追完11集,然後跟上最後兩集的on檔。我必須說,如果您看的是串流版的冠軍賽,請務必重看一次
Youtube版的冠軍賽。我在周日晚上先看了MyVideo,結果被收音雷到亂七八糟加失望不已,過了兩天在Youtube上看了重新剪輯的版本後發現根本沒有那麼糟糕,甚至還鬆動了內心的排名。
一看完《大嘻哈時代2》冠軍賽,心中充滿感動。
我自然沒辦法對這個節目以及台灣嘻哈音樂的前世今生說上什麼深刻的心得,然而也正因為我只是個普通觀眾,我感受到《大嘻哈時代2》是很好看的音樂選秀節目,不只滿足視聽娛樂的需求,還有相當勵志的素人成長過程,更從中看到某些從節目中傳遞出來的正面價值,間接激勵了自己。
Keep it real
也許和台饒的發展和性質有關,嘻哈圈裡三四十歲就算是老人,因此大多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參賽,連評審都出乎我意料的年輕。也因此當這樣的孩子在舞台上唱著所謂大屌歌(炫耀財富、男/女人、權勢地位),試圖展現氣勢殺翻全場,下台後卻露出靦腆害羞、搞笑不正經、人來瘋的模樣時,我會常常意識到他們只是在扮演嘻哈歌手的可愛青年罷了,而且和嘻哈圈推崇的real好像有點抵觸。
但仔細想想,音樂就是一種vibe(氣氛)的載體,也是一種表現自己的媒體。我們認為的自己、表現給他人看的模樣,以及別人看到的模樣,有時候並不是一致的。與其說用音樂代表歌手這個人,倒不如讓作品有自己的生命。因為作品是永恆的,人和時空卻會改變。例如一首罵人罵政治的歌,當下是符合情境的,但是過五年十年之後,歌手本人的立場改變會讓這首歌變得相當尷尬。又或是正處於低潮的時候,做出一首陳述自己慘到什麼情況的情緒化歌曲,但等你狀態回復之後,看到這個作品可能又覺得有點臉紅。
音樂既是一種記錄,也可以反應歷史,因此一個好的嘻哈作品應該是從音樂性、藝術性、結構性、表演等等,不論歷經多久時空都能清楚傳達作者當時想表達的vibe。所謂嘻哈仔的real,應該是對作品不妥協,好好陳述一個故事的真誠態度吧!
認真作事,認真追夢
德仔專訪評審迪拉胖的
Podcast裡提到,人一到中年,看待事物的角度已變得很穩定,唯有年輕人還有很多魯莽的堅持,擁有許多可能性和創造性,才會激盪出這麼多有趣的東西。嘻哈的活力正源自於此,因此我對選手們試圖跨出舒適圈,挑戰與自己真實性格不同的嘗試,並願意從中體認到自己的不足與侷限,我想對他們的努力喊聲Respect。
身為一個看過《大嘻哈時代》兩季的觀眾,能明顯感到《大嘻哈時代2》製作團隊想把節目做好的決心,對嘻哈音樂、對節目的熱情體現在節目的每個細節,尤其是相較第一季更緊湊的剪輯、主視覺和互動設計等等。賽評區和四位串場主持人(阿達、鎖吶、美麗本人、賀瓏)的設置非常優秀,不但即時反應不熟悉嘻哈音樂的一般觀眾可能會提的問題,也能即時帶入吃瓜觀眾的觀賽反應。中期以後評審對選手投入相當多的感情,邀請客座賽評還能平衡開始傾向主觀的評審講評。
PTT嘻哈版甚至還討論到運鏡,有高人點出《大嘻哈時代》第一季使用的傳統電視節目的棚內攝影機,而《大嘻哈時代2》使用全片幅相機/錄影機,運鏡上也有差異,讓小攝影棚做出高級效果。
製作團隊不只在拍攝、剪攝上都花了很多功夫,粉絲服務也做得很足。幕後花絮呈現出選手們在節目上無法表現的魅力,而節目本體還為了補足串流版(電視版)的缺陷,另外剪輯及混音Youtube版和純享版,為的是讓選手的表演呈現能更加完整,這樣的用心真的不得不讚許。製作團隊在做出這些決定之前,無法預料這些努力能得到什麼迴響,但他們熬夜拼命為的就是想做好節目,想讓這群投入熱情與青春在台灣嘻哈音樂的歌手被看見。這份心意和熱情令人感動,也再再證明台灣還是可以有好的影視作品,讓北流辦的決賽票賣光光,選手們得到嘻哈圈以外的大量流量關注,節目品質和節目製作團隊的努力也廣受好評。
製作人謝乾乾在大支的Youtube節目
《校長兼撞鐘》上提到《大嘻哈時代2》賽制的設計是照著尼采的精神三變,所以賽制副標英文寫的正是精神三變裡寓意的The Camel、The Lion、The Kid,各別象徵服從、出擊、保持初心。一聽到這樣的設計我忍不住拍案叫絕,這不是一個只是看來爽的娛樂節目,這節目是真的有內涵的。
德國哲學家尼采於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出的一個概念。以三種生物:駱駝、獅子、嬰兒來譬喻人類精神的變化。精神會由駱駝變成獅子,再由獅子變成嬰兒。駱駝代表的是背負傳統道德的束縛,獅子則是象徵勇於破壞傳統規範的精神,最後的嬰兒則是代表破壞後創造新價值的力量。-維基百科《精神三變》
正如製作團隊的賽制設計意圖,《大嘻哈時代2》與其說是競賽節目,更像是成長型節目。台灣嘻哈音樂在華語歌壇並不大眾,即使歌手在圈內略有名氣,對於觀眾來說還是新面孔,更別說本次也有平常身居幕後的製作人和不少沒有站過舞台的素人參賽。比如說嘻哈女聲Majin的台風穩健,很難想像她其實在此之前沒有站過舞台;又像是擁有奇特人設的比杰Green Father,以為是個諧咖卻實力堅強地走到很後面;帶著平凡人人設的Forty也是很可愛,我相信她從這個比賽獲得的刺激能幫助她成長。
參賽歌手在比賽過程中呈現他們在這個比賽的成長,用歌詞說著他們的人生故事,追夢的傍惶、感念朋友家人的支持、對人生際遇的埋怨、愛情裡的甜蜜……就算表演有點生疏、忘詞或是略顯尷尬,節目設計的訪談片段讓觀眾理解他們想表達的內涵,並從選手的真誠表現之中找到共鳴,進而為支持的選手歡呼或揪心。
節目從一開始80人,一步步淘汰至剩下6位選手,評審只有三個,難免會有爭議的部分,尤其1對1環節,讓強強對決時留下不少遺憾。相較第一季,《大嘻哈時代2》的評審更重視選手的未來性和成長,以致於表現穩定的選手可能也進不到後面環節,這是相對可惜的部分。然而這是競賽節目,被淘汰的選手也不見得沒有實力,沒拿到冠軍獎軍(此哏源於第一季主持人J.Sheon口誤)其實也還好,想支持選手的觀眾們不妨把選手的社群帳號追起來,用實際行動支持他們吧!
讓觀眾我也走心了
《大嘻哈時代2》是很熱血的成長型節目,我明明只是個看戲的,卻也連帶被激勵到的感覺。我是一個保守又沒什麼活力的人(連心跳都比一般人慢),我卻一直很喜歡重節奏的音樂,包括雷鬼、嘻哈等等。我想搞不好是求生意志讓我想接近這些充滿活力的東西,讓我的心臟能跳快點。
《大嘻哈時代2》的音樂性就不必說了,而節目製作團隊的認真、選手們投入的熱情,喚起我曾經試圖努力實踐某些目標的過往,這對於最近處於略低潮的我是一種鼓勵。沒有人知道自己前進的終點會在哪裡,還是有很多人努力嘗試、實踐、創造,並享受這個try and error的人生過程。看著選手們在比賽裡學習的姿態,提醒我有時候人生不要太計較報酬和結果。正如蛋堡在歌曲《過程》裡不斷強調的「離開這個世界以前,一切都是過程」、「那些以為是結果,其實是每一站,每過一站 不斷開始著每一段」。
看了《大嘻哈時代2》被圈粉的可愛選手有很多,RPG、阿法是我本來就喜歡的選手,用母語饒舌的BARDI、五木、王水源、歐吉虎、馬克也很有味道,從後補名單變成冠軍的阿跨面更是勵志到不行(本人也可愛到不行)。但我想提提本次讓我很有感觸的阿夫。
有別於第一季的吊兒啷噹,阿夫這次參與競賽的衝勁更強,雖然他沒說清楚是什麼驅動著他,但我總覺得不單純只是需要名利,而是有某種更迫切的動機在追趕著他。他在總冠軍賽的賽前影片說:
我覺得我好像有很多原罪,天生就不是一個很棒的人,我有想過放棄人生,但是我辦不到。一直沒有很喜歡自己,做音樂後慢慢地越來越喜歡自己,所以喜歡自己對我來說很重要。對那個很糟的自己,我會擁抱你,帶著你讓所有人都刮目相看。所以我覺得我種種的努力,應該都是為了這樣的自己吧。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每次說自己的人生沒有目標沒有意義,總被人覺得是無病呻吟。可是我還是會覺得自己很爛,所以我看了他的訪談很有共鳴,他說出我最近有點低潮的感覺。正如阿夫在音樂裡找到自己的浮木,我也一直想找到一個可以投入熱情的事情,那是一種求生意志的展現。沒錯,低潮的時候不如聽聽嘻哈吧!嘻哈教我們用一種坦然的態度面對自己遇到的所有人生困境,能在這時候打開《大嘻哈時代2》真的很棒,補充這個時候欠缺的活力和對生命的熱情,提醒自己keep it real。
《大嘻哈時代2》六強,左起阿夫、Gummy B、Rex、小卡比、馬克、阿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