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Minds Change (中譯 -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 心得

Jack-avatar-img
發佈於讀書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言

這本書用科學的方式很深刻探討了想法改變,書中提了很多不同例子,也舉了很多不同研究關於說服,而這些研究都有很驚訝的共通點。這些共通點我在其他不同書中都有看過類似的建議,但那往往是出於經驗談。但這本書用很科學的方式解釋了這些事情,以及為何這些事情有效。以下就簡單介紹我印象深刻的幾個點以及比較容易分享的部分。


同婚故事

裡面有提到幾段故事關於當時 LGBT 遊說支持同婚或是墮胎合法化的例子,這邊舉例一個從反對同婚到支持同婚的案例,而這樣的想法改變只在短短不到 25 分鐘。

一位住在加州 70 幾歲的男性,他是不支持同婚。遊說員問了他一個問題有沒有結過婚?接著這位男性就開始訴說著自己的故事,43 年的婚姻,太太在 11 年前去世,男性開始陳述妻子過世前的情況。遊說員說:「11 年獨處的似乎很漫長」。男性表示:「這讓你有很多時間思考」。男性開始回憶與太太的美好的回憶。而過了ㄧ會,男性表示:「我希望我住在對面的同志也能快樂,他們人很好,不會給其他人造成麻煩。他們在一起很幸福,就像我跟我太太一樣」。經過一陣閒聊後,遊說員問要是哪天投同性婚姻公投,你會怎麼蓋?他說:「這次我會蓋贊成」。

你會發現整段對話,不需要任何證據,而是讓他敘述著自己過往的經驗,給他思考自己想法的時間。思考那些沒有仔細思考的事,運用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協助發展出不同的觀點。


白金/藍黑洋裝

還記得 2015 風靡全球白金/藍黑洋裝的故事嗎?書中有提到科學家對於這個現象非常感興趣,在他們研究的過程,發現大腦會偷偷你解決掉不確定性,而解決掉這種不確定性作法是根據大腦之前的經驗。

裡面有提到會看到白金顏色的人,大部分都是長期在自然光下待越久的人,大腦就會漸漸過濾掉藍光,最終你看到就是白金色。而長期在人造黃光下的人,大腦會減少黃光,最終看到的就是藍黑顏色。所以不同大腦處理的方式不同,看到的結果也就不同。

這證明了一件事情,即使有相同的真相擺在眼前,根據不同人的經驗,依舊會有不同樣的結論。可以想像單就一件洋裝就可以在網上吵翻天,就也不難想像工作中可能要有共識這件事又是難上加難。所以有時候討論大家看到什麼,不如討論大家怎麼看到,為何看到這樣會來得更有意義。


提問的順序

而關於同樣的真相,書中有提到一個實驗。光是提問的順序改變,竟然結論就卻會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請兩組受試者觀察一個人的生活紀錄。而這個人的生活紀錄有時候顯得外相,有時候顯得內向。

研究人員就會問兩組受試組同樣的問題,但順序會顛倒過來。問題是:「他適不適合當房仲?」,再來就是問:「他適不適合當圖書館員」,另一組則是反過來問。而另一組先問圖書館員的組別,他們想到的都是他喜歡獨處的一面,應該不會喜歡當房仲。

同樣的證據,被不同的問題挑起不同的動機和思路之後,就提出了不同的結論。而在遭受質疑的時候,會找出證明自己直覺地證據。


想法轉變過程

其實我們大腦對不同東西都有不同的預測模型。例如把蛋丟到地上,你會預期它破掉。但當預期模型跟現實有些出入,這時就會大腦就會偷偷進行更新。例如點了外送發現少一個漢堡,你就學會之後可能不要點這家,或是不要買這家的漢堡等等,而這些過程可以稱被為「同化」以及「調適」。

書中舉例說如果你學會用雞肉做一道新的料理,這就叫做「同化」,你把這道料理的知識吸收後,用了與雞肉無關的材料,做出類似的料理,也只是一種更新,架構上並無太大的改變。然而,如果是你參觀大型養雞場,發現有一個八條腿的雞,並且要用沒有腿的雞當作飼料,當下你就會覺得很驚訝,此時你的架構就會有重大更新原來有這樣的事存在,這個過程叫做「調適」。

就像是小孩第一次看到狗,爸媽會跟他說這是狗。接著小孩看到馬一樣有四條腿,會說是狗。但爸媽會跟他說這是馬,此時小孩就會更新自己的模型。這樣現象也可以被稱為認知失調,當眼前越來越多不協調的事情,而現有模型無法解決,總有一天不得不改變,會開始產生出「我可能錯了」的想法。


情感臨界點

書中有提到一個實驗要測試,究竟到怎樣程度的不協調感,才會讓一個人從「同化」轉向「調適」。這個實驗簡單來說是模擬一場總統大選,會有不同受試者,這些受試著會接收 10% 20% 40% 80% 不一樣程度的總統候選人負面資訊,受試著可以自由決定看多還是看少。

結果發現只接收 10% or 20% 資訊的人,反而對他們的候選人更加死忠。這些人為了減少認知失調的程度,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釋這些資訊,並以偏向同化的方式更新到自己的模型中。而 40% 80% 組別,則是變得對候選人很負面,完全移情別戀。不過並不是每個人的臨界點都一樣,這完全取決於個人,但就是每個人都有這個臨界點。

我自己覺得這項實驗也間接證明了作者在書中前面提到過,他以為把真相擺出來在那邊,民眾就會了解事實,但事實卻不是這樣。我在想也許只是臨界點還沒到罷。

其實當時看到這裡我覺得有點像是 PUA 的概念,因為被 PUA 的人會不斷去解釋 PUA 者的行為去合理化他,除非模型更新,否則很難跳出來。


大腦自我保護機制

除了接受超過臨界點會開始發生調適之外,書中還提到一個實驗。科學家測試民眾對於政治和非政治性不同議題,給於反駁論點後,發現非政治性的議題民眾比較容易軟化,而政治性議題民眾的大腦會進入到「戰鬥或逃跑」的模式,腎上腺素暴增。因為大腦首要的目標就是保護自己,而這個自己不止物理上,還包含態度和價值觀等等心理上的自我。


想法改變的機緣

我自己覺得這段故事很精彩,就不劇透給各位。但大概是在討論同溫層這件事,書中提到是因為「離開」才有會「想法改變」,而不是「想法改變」才會有「離開」的行為,這離開的共通點在於失去「歸屬感」。裡面提到有些人因為不得不的原因而需要離開。在離開後與原本仇視的那群人實際接觸才發現,那群人跟他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此時想法才開始有所不同。簡單來說,與外界有不同的接觸後,想法也開始有所改變。而這些故事中提到與外界的接觸時,外界都是給予一種開放和擁抱的心態去對待他們,才讓他們想法產生改變


部落心理

書同提到一個團體認同的實驗,一個研究團隊假裝是夏令營顧問,舉辦一個夏令營,將 22 大約在 12\~13 歲的男孩,用不同的巴士載到兩個鄰近的營地,且並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在各自生活一段時間後,研究團隊故意告訴他們有另一個隊伍的存在。接著就舉辦一些活動,像是拔河棒球等等。這兩對選手會互相謾罵,抱怨對手的比賽手段很糟糕,甚至在就寢時間,兩隊都會抱怨另一對很糟糕,說他們糟透了。

但畢竟這個影響因素很多,於是又有單純在實驗室情境下,去掉兩組人的顯著差異,單純告訴受試者是屬於某一組,而不屬於另一組。這樣的概念拿來做了很多實驗,最後發現只要有任何明顯的共同特點,都會形成一個團體。而在「我們」的概念出來後,「我們」就會開始厭惡「他們」。一但有這個區分,就會想要把利益盡量導入到「我們」這邊,而不是「他們」那邊。而且相較於實際的對錯,更在意自己能不能當上團體裡的好成員,只要團體能滿足這方面的需求,就會寧願與夥伴相處愉快,而選擇犯錯。

看到這裡就知道為什麼有些教溝通管理的書都會用「我們」,而不是我和你,去展開一個溝通。因為當出現了「我們」和「他們」的情況出現,接下來就是對立的立場。所以要展開一個良好的溝通,應該是要以「我們」的立場去展開,因為在這場對話中,不分你我,都是同一個陣線的。

著名的穀倉效應也是這種概念,但開始分你我的時候,基本上就不用做事情了。所以我在想這應該也是組織改組的用處,因為要打破隔閡才有辦法消彌「他們」這種對立面出現。


協助思考的步驟

這段標題我很難下,因為書中有提到「街頭知識論」「深度遊說」「動機式晤談」等等不同方式,但這些共通點都是協助對方去思考,如何去推論出它現有的結論。不過這些方式也有針對不同的主題,而我就以「街頭知識論」的步驟為主來進行介紹。

  1. 建立融洽的關係:你要讓對方知道沒有任何敵意,就算表達任何想法別害怕丟臉。你就是像個透明人一樣,請他們談談自己、談他們的生活。千萬別認為這不重要,因為大家都想要有人傾聽,想要覺得你會傾聽他們想說的話
  2. 請對方提出一項主張:就像知道對方要會說什麼,你也要讓對方自己講出來。
  3. 確認主張的內容:以你自己的話,向對方復述主張的內容,並得到對方的同意。
  4. 澄清對方的定義:大多數論證的問題,在於雙方是在定義不同的情況下各講各的,所以要先確認對方的定義。
  5. 找出對方的信心水準:問問他們 0\~100 對於這個主張打個分數。
  6. 找出他們如何達到這樣的信心水準:接著就可以開始問為什麼不是 0 或 100 分?簡單來說就是去問對方,是因為什麼理由,讓他有這樣的信心。
  7. 詢問對方,曾經用什麼方法,來判斷自己的理由多充分:基本上可以使用蘇格拉底的反詰法,但這只是一種方式,這一步的方式無窮無境,而是要根據對方分享的內容來決定要如何繼續下去
  8. 聆聽,摘要,重複:基本上就是把前面步驟跑一次,但如果對方忽然停止說話,千萬別去打擾他的思維,因為他正在進行反思。
  9. 與對方道別,但建議對方,日後可以讓對話繼續下去


其實從這邊不難發現幾個重點

  • 尊重並傾聽對方的故事
  • 不帶任何立場去了解對方如何思考
  • 不給對方思考的結論有任何批評,而是以反問的方式讓他多解釋一些


書中提到「深度遊說」「動機式晤談」大多是一樣的作法。不過在深度遊說有提到一件事,在遊說的過程如果少掉說故事的橋段,整個遊說效果就會很差。而講的故事不一定是要你自己的,可能是同樣受這個議題影響的別人的故事也沒問題。

有些溝通管理的書也會教說用好奇心驅使去開啟這個對話,因為好奇心是最不帶有任何立場的一種心態,以一種我真的很好奇你怎麼想的角度去請教對方,並好好聆聽下去。我相信這也是為了防止對方的大腦進入到「戰鬥或逃跑」的機制,因為一但進入到這個模式,溝通基本上是無法進行下去。

另外我也解讀成即使你有強力的論證,其實也不該在一開始就提出來。而是在整個對話中聆聽完對方的想法後,再來提出你自己的想法或是看過的論證,接著再來反問對方的想法是什麼,但別與對方爭論,這樣會更有效果。(這段也是深度遊説中的一部分)


而上述提到的技巧在書中作者有提到,有一位心理學家把這些歸類在「技術反駁」,而有另一個種類是屬於「主題反駁」。而「主題反駁」是基於事實在進行討論,像是在科學界、醫學界、學術界彼此都重視誠信的環境,就會是首選的技巧。


最後問問自己為什麼想要改變別人想法

作者在書的後面留下一個問題,並希望把這個問題加在前面方法的第一個步驟:「為什麼想要改變別人想法」?配上作者給的例子加上我自己的解讀,假設是在工作上遇到一個相處融洽合作無間的同事,但他是有神論者,然後你是無神論者,那有必要改變他的信仰嗎?而你改變的目的是什麼?

另外因為很多人之所以產生衝突是因為立場不同,並不是真的有什麼利益問題。如果用辯論的方式來處理分歧會非常危險,因為會有贏輸家的問題,而沒有人想當輸家。更好的方式,應該是問問為什麼各方對事物的看法不同。

最後作者提到一個溝通專家葛洛柏曼,他說開放式溝通的三大支柱:透明度、好奇心、同情心。這點是不是有點回應到前面提到的呢?


後記

這篇想要分享的內容真的太多,很難用一篇文章就講完全部。所以還是非常推薦各位直接去讀這本書,我相信會帶來一些不同的啟發,後續有想到什麼補充再放上來分享。

avatar-img
14會員
4內容數
要深刻了解這世界運作法的方式,那就是透過大量的閱讀,用少少的時間去獲取別人一輩子的經歷,是多麽划算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ac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個人覺得非常精彩,書中舉了非常大量讓我意想不到的範例去闡述作者所認為的上下游解法,這篇紀錄以個人理解和覺得不錯的例子來提醒自己未來要注意的事情,書中太多精華很難在短短文章表達出來,很推薦大家閱讀。
這本書個人覺得非常精彩,書中舉了非常大量讓我意想不到的範例去闡述作者所認為的上下游解法,這篇紀錄以個人理解和覺得不錯的例子來提醒自己未來要注意的事情,書中太多精華很難在短短文章表達出來,很推薦大家閱讀。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戀愛腦 vs 理性腦,你是哪一派? 在經歷了戴過戒指、拍過婚紗後,因為一些事情分手了,蛻變成理性腦!? 每當戶對,很重要,平凡的家世背景就與平凡相處就好了。越級打怪,也不是不可能,或是不可以,但勢必會辛苦許多,得到了什麼呢? 「人生而平等,只是口袋深度不同」這句話我
Thumbnail
改變思維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本文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並給出豐富的個人經驗分享,適合對改變思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學習和探索。
Thumbnail
生為人類,男性與女性,在溝通上的不夠精準與誤讀,時常困擾我們,甚至帶來家庭與社會的動盪與困擾。 《打造戀愛腦》是一本帶著大家深入探究男女大腦的差異,理解彼此切入觀察的角度與特性,找到溝通與合作的方式。 一、分歧點 從解剖學看到,男性與女性,在大腦結構的發展上,從青少年開始,出現不同的生理演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改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改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無論是科技、經濟、社會,還是文化,都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學習適應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習適應,是指個體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維持或提高自己的效能。 認知適應 個體在面對新信息或新情況時,能夠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
Thumbnail
男人跟女人不只是生理構造,內心層面上也因為DNA的演化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也影響了擇偶決策的選擇。 本文將告訴你三個最主要的不同,而造成重大差異。 1、理性選擇與感性選擇 2、人生重點目標不同 3、「擇偶複製」(mate choice copying)
Thumbnail
擁有心智是人類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心智,每個人都能感知與思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然後透過認知的過程,去習得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有時決定了我們一天短暫的心情;有時,則長久改變了我們未來的行為。「這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樣」,你怎麼想,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戀愛腦 vs 理性腦,你是哪一派? 在經歷了戴過戒指、拍過婚紗後,因為一些事情分手了,蛻變成理性腦!? 每當戶對,很重要,平凡的家世背景就與平凡相處就好了。越級打怪,也不是不可能,或是不可以,但勢必會辛苦許多,得到了什麼呢? 「人生而平等,只是口袋深度不同」這句話我
Thumbnail
改變思維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本文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並給出豐富的個人經驗分享,適合對改變思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學習和探索。
Thumbnail
生為人類,男性與女性,在溝通上的不夠精準與誤讀,時常困擾我們,甚至帶來家庭與社會的動盪與困擾。 《打造戀愛腦》是一本帶著大家深入探究男女大腦的差異,理解彼此切入觀察的角度與特性,找到溝通與合作的方式。 一、分歧點 從解剖學看到,男性與女性,在大腦結構的發展上,從青少年開始,出現不同的生理演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改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改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無論是科技、經濟、社會,還是文化,都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學習適應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習適應,是指個體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維持或提高自己的效能。 認知適應 個體在面對新信息或新情況時,能夠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
Thumbnail
男人跟女人不只是生理構造,內心層面上也因為DNA的演化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也影響了擇偶決策的選擇。 本文將告訴你三個最主要的不同,而造成重大差異。 1、理性選擇與感性選擇 2、人生重點目標不同 3、「擇偶複製」(mate choice copying)
Thumbnail
擁有心智是人類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心智,每個人都能感知與思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然後透過認知的過程,去習得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有時決定了我們一天短暫的心情;有時,則長久改變了我們未來的行為。「這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樣」,你怎麼想,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