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教學】淺談金杯理論|科學化的咖啡萃取

【手沖教學】淺談金杯理論|科學化的咖啡萃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咖啡的教學,早期都是由朋友、老師或老闆,將其「畢生絕學」,用手把手的教學,一步步傳授出來。本來不黯沖煮的學生,經過特定手法的指示,也就能沖得似模似樣,頗有師徒一脈相承,得傳一手絕招的感受。

相對的西方人可就不解風情了,1960年代科學家歐內斯特·厄爾·洛克哈特博士(Dr. Ernest Earl Lockhart)進入咖啡沖煮研究所(CBI,Coffee Brewing Institue),研究起科學化的沖煮模型。透過儀器的測量來確認咖啡的濃度與萃取率,並經由大量飲用者的感官,來確定人對咖啡實際的喜好。隨後提出了咖啡沖煮控制表(Coffee Brewing Control Chart)。

從此人類開始進入可以科學化測量,快速上手咖啡沖煮、穩定重現相同品質的時代。整個作法稱為「金杯理論」(Goleden Cup),並開始在美國境內推廣,凡是沖煮咖啡符合金杯理論的店家,都會獲得一紙證明,告知來客此店的咖啡品質符合金杯標準。

現在走進一家咖啡館點杯咖啡,你會看到吧台手秤了一下咖啡豆的重量,再拿去研磨。沖煮時在測定好的特定溫度下倒入了定量的水,絕不只是用「適量」的概念來佛系萃取。在在都反應出金杯理論對當今咖啡業的深遠影響。

金杯理論的核心是經過統計,發現多數人類較喜歡的咖啡萃取狀態(註1),多半落在濃度1.15%~1.35%之間,萃取率18~22%之間,這個萃取狀態的咖啡在風味、酸質、甜度等各方面都達到最佳平衡。

註1:並非其他的萃取狀態就沒有愛好者,比如說義式咖啡的粉水比,濃度就高達9%。統計的人群從美國移到歐洲時,也顯示出了對較高濃度的喜好。

右上角就是一張咖啡沖煮控制表

右上角就是一張咖啡沖煮控制表

那麼怎樣才能夠量出濃度跟萃取率呢?
基本上咖啡沖煮控制表本身就是一張簡單的「萃取率對照表」,因此我們只要知道濃度就可以了。

如果還是想要知道這邊怎麼計算萃取率,這裡附上計算公式:
咖啡濃度X咖啡液重量=萃取咖啡重
萃取咖啡重/咖啡粉重量=萃取率

濃度的測定法有三種:
1、乾燥法
將萃取完的咖啡粉乾燥後,測量前後重量,即可知道有多少咖啡融入水中。

2、導電法
推估水中的導電物質數量來換算咖啡濃度,不過推算用的基礎導電物質與咖啡的比率,是用不精確假設兩者約是1:10。這樣的計算精確度不高,不過導電筆很便宜,也曾看過有人這麼測量。在不變換環境水質的情況下,比較前後沖煮差異倒也有參考價值。

3、折射法
利用光在水中折射的角度,推算出咖啡的濃度,是目前速度最快,業界最常用的測量方式。缺點是折射儀並不便宜,業界標準的VST咖啡折射儀約4.5萬台幣,廉價的替代品都有其缺陷。

咖啡折射儀

咖啡折射儀

有興趣的朋友,在預算合適的情形下,可以考慮入手折射儀。若擔心購入太過昂貴器材,以後用不上的朋友們也無須擔心。在研究中我們也得知了幾個準則,可供萃取時參考。

能夠達到金杯比例的粉水比是1:15~20,我個人通常喜歡先沖16倍喝看看,杯測則是採用18.18倍。憑藉著喜好與受過訓練的感官,實際上並不難調整到好喝的萃取狀態。經驗豐富的咖啡師甚至在能看到客戶及他點的咖啡時,心裡就有一張萃取藍圖,知道要怎麼適當詮釋咖啡呢。

延伸閱讀▶︎▶︎【手沖教學】咖啡沖煮變因

avatar-img
咖啡王子中二店的沙龍
89會員
80內容數
收集並回應學生、客戶及各路好友的發想與提問。歡迎留言提問呦,有可能下一篇文章就是您的專屬時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咖啡烘焙度的分類,也算是老生常談。不過烘豆師今天還是要來寫一下,並加上一些個人再分類上的想法。咖啡的烘焙度在咖啡業界中,並沒有統一而明確的定義,烘豆師與消費者間,都必須相互溝通。 不過無論如何,較淺烘焙的烘焙會比較酸,烘深酸質會大幅度降低,甚至會苦,是一個不變的道理。
今天我們要來學烘焙咖啡豆,是不是準備好要打開烘焙機了呢? 且慢! 烘豆的過程比你想像的更簡單,要烘出好喝的咖啡也比你想像的更困難。如果你曾經烘焙過咖啡,覺得喝到的風味並不理想,先不要急著點火暖機。先來看看下面幾件事情,你懂得多少。在烘焙之前,你必須先知道:我們是烘豆師,不是魔術師.....
是不是覺得杯測師們,工作時很嚴肅,非常謹慎,也不苟言笑。其實杯測師工作中輕鬆又有趣,判斷品質時的想法,可能也比你想像的更中二。 不信你接著往下看。
接著上次談過咖啡豆單上的風味這個主題,我們開始來繼續深入學習咖啡風味描述。 從學習味覺後開始進入風味。 風味=嗅覺+味覺 Flavor=Aroma+Taste
自傳說中的牧羊童卡爾迪發現咖啡後,至今已以一千多年。早期除了波斯人、阿拉伯人的記載與傳說之外,我們對它少有認識。直到西方人自阿拉伯人手中取得種子,於公元1650與1715年前後,分別開始種植在錫蘭(現今的斯里蘭卡),與葉門南方印度洋中的法屬波旁島(現稱留尼旺群島)後,才開啟了咖啡的近代史。 從葉門移
咖啡樹在產地吸取了天地的日月精華,採收後又得到了處理者的精心炮製,變得千香百味,吸引了無數的愛好者。不過初學者都會有一個疑惑,這杯咖啡好好喝,可是咖啡豆單上形容的風味,我都喝不出來,是我的味嗅覺太遲鈍了嗎? 請放心,能夠欣賞精品咖啡,就已經證明你的味嗅覺很正常。 那麼問題哪裡呢?
咖啡烘焙度的分類,也算是老生常談。不過烘豆師今天還是要來寫一下,並加上一些個人再分類上的想法。咖啡的烘焙度在咖啡業界中,並沒有統一而明確的定義,烘豆師與消費者間,都必須相互溝通。 不過無論如何,較淺烘焙的烘焙會比較酸,烘深酸質會大幅度降低,甚至會苦,是一個不變的道理。
今天我們要來學烘焙咖啡豆,是不是準備好要打開烘焙機了呢? 且慢! 烘豆的過程比你想像的更簡單,要烘出好喝的咖啡也比你想像的更困難。如果你曾經烘焙過咖啡,覺得喝到的風味並不理想,先不要急著點火暖機。先來看看下面幾件事情,你懂得多少。在烘焙之前,你必須先知道:我們是烘豆師,不是魔術師.....
是不是覺得杯測師們,工作時很嚴肅,非常謹慎,也不苟言笑。其實杯測師工作中輕鬆又有趣,判斷品質時的想法,可能也比你想像的更中二。 不信你接著往下看。
接著上次談過咖啡豆單上的風味這個主題,我們開始來繼續深入學習咖啡風味描述。 從學習味覺後開始進入風味。 風味=嗅覺+味覺 Flavor=Aroma+Taste
自傳說中的牧羊童卡爾迪發現咖啡後,至今已以一千多年。早期除了波斯人、阿拉伯人的記載與傳說之外,我們對它少有認識。直到西方人自阿拉伯人手中取得種子,於公元1650與1715年前後,分別開始種植在錫蘭(現今的斯里蘭卡),與葉門南方印度洋中的法屬波旁島(現稱留尼旺群島)後,才開啟了咖啡的近代史。 從葉門移
咖啡樹在產地吸取了天地的日月精華,採收後又得到了處理者的精心炮製,變得千香百味,吸引了無數的愛好者。不過初學者都會有一個疑惑,這杯咖啡好好喝,可是咖啡豆單上形容的風味,我都喝不出來,是我的味嗅覺太遲鈍了嗎? 請放心,能夠欣賞精品咖啡,就已經證明你的味嗅覺很正常。 那麼問題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