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選課還沒完畢,但是最近在同學中群組討論最多的話題大概就是這項了。
畢竟,大家都是砸了大錢來這邊念書,那麼怎麼唸才最划算自然是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幸好,這也是柏克萊選課設計的好處,那就是選課時間很長將近一個多月,可以有很充分的討論與評估。
關於選課基本會有幾種人
第一種:盡可能多選完核心課程,修滿修好別浪費
這種心態的人應該是最多的,也相當合理。不過,壓力大的就是不清楚課程的Loading 如何?全部修滿後,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準備那是相當需要妥善的時間管理。
以自己而言,最少12學分一學期,但是周遭有5~6位同學都是修到15~17學分,換算下來有將近6~7門課的可能性。通常一學分可以抓2~3小時來準備,所以這樣也就大概要抓到50~60小時一週的準備時間了。
這壓力實在不小,好處是第二年可以專注找工作了,但是,可能自己老了,卷不動了,這樣的方法不太適合自己。
原本自己想要修少一點,都覺得自行慚愧了...原本以為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但因為一直討論後,多少都會受到焦慮的心情影響。花了一週調適,現在終於比較好了。那麼,我的想法是什麼?那就是第二種
第二種:寧精勿濫,長線佈局
畢竟也工作一段時間了,來到學校學習重要,但是工作機會、人脈建立與生活體驗更重要一點。
所以決定修最少學分,並且列出有興趣活動、課程採取旁聽的,如果真有興趣後續再修。
因為修得少,所以也有機會唸得比較深、或是衝高成績。未來要申請博士、或是爭取導師的人脈機會(互動多一點的前提)等也比較有機會。
同時,申請學校的打工機會,儘早拿到SSN,據說這對後續的很多事情有幫助,還不太確定,但這策略目前是比較多老師、工作多年人分享後覺得較佳的方式。
不要再一剛開始搞得筋疲力盡,搞不清楚大方向,最後累到有洞就鑽,這樣對發展未必是好。
不確定是否真如此,但兩種思維提供給未來再重回「讀書」時光的朋友參考,可能會有的困惑與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