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曾經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不用工作賺錢,卻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有人會說,那是他生得好,有個富裕的家庭。不過同時又有另外一群人,過著隨心所欲的退休生活;他們不見得擁有良好的家世背景,卻同樣地,享有"不必工作的自由"。
很令人羨慕,不是嗎?然而為什麼他們可以,我們卻不行呢?有人說這是廢話,因為他們有錢,而我們沒有。所以許多尚未達到"財富自由"的朋友們,努力追逐金錢,為的就是跟這些人一樣,擁有不必工作的自由--相信這是多數人的目標。
然而如何累積財富、賺到自己的退休金,這才是最大的難題。想要找到個人財富自由的密碼,我們要先試著分析這整件事情的運作邏輯。看看前面兩種類型的人吧,他們的共通點是什麼呢?"擁有足以支持未來生活的財富",而這個財富可能是祖上累積讓子女繼承,也有可能是個人年青時努力工作賺錢累積而來。發現了嗎?重點不是金錢的來源,重點是有某人"累積"了這些財富,以致於"繼承"這些累積的人,可以擁有金錢上的自由。
如果我們註定沒有家財萬貫的家庭,至少可以向其他憑自身能力與智慧達到財富自由的人們學習。
古代女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嫁得好家庭。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們需要學習裁縫、學習打扮、學習成為一個容易被大戶人家喜歡的女性。她們累積的不是金錢,而是氣質、技藝等等。將來有一天時機成熟時,可能就可以"轉換",成功嫁到大戶人家,繼承大量財富。
擁有專業技能的人,通常可以透過這些技能來累積財富。然而這些專業技能,肯定不是一覺醒來就突然學會的,而是需要長期的累積與訓練,耗費時間心力甚至金錢,才能有所成就。中年以後靠專業混得不錯的人,通常在年輕時都有所累積,並支付了相對應的代價。
在我們一生當中,可以累積各式各樣的東西,有些有形、有些無形。不同東西之間轉換成金錢的效率不同。房東是透過買房出租,進而獲得財富的一種身份。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肯定用某些方式取得資金,並且轉換成為房屋,再將房屋出租後又再度取得資金。動產不動產能100%轉換成金錢;技能與個人能力則是轉換機率高,卻不一定能轉換。並且時代不同,轉換的效率也會有所差異。透過某些累積換成財富,再用財富換取自由,這是財富自由最基本的公式。
那你說,做生意的人又是怎麼回事呢?他累積了什麼?「營收」只是最終的成果,即使是單純的買賣,也必須靠客戶、滿意度、品牌、商譽等等的累積,才能創造出營收。根據商品內容與銷售方式不同,累積的東西也會不一樣。做小本生意的人通常不會考慮這些,但是公司在做收購買賣等交易時,這些就是可以被列為「公司資產」的東西,以換取對應的售價。
如果對公司來說品牌是一種資產,那麼對個人來說「名聲」自然也是一種資產,只是我們不見得能夠有效利用轉換成金錢。網紅就是一種靠名聲轉換成金錢的職業。名聲是靠"信任"累積而來,雖然對多數人而言名聲不見得有用,但是「信任資產」卻時常在看不見的地方影響我們。
信任(Trust)雖然只有一個字,但是切入點不同,別人就會對我們有不同的信任指數。辦理信用卡或貸款時,銀行會評估我們的還款能力,給予我們不同的「信用額度」,這就是一種信任產生的價值。
有時候,信任可以直接換取自由。例如父母如果相信小孩子不會亂花錢,可能就會願意給孩子更多零用金,並且不會干涉他們花了什麼。老闆如果相信員工可以把事情處理好,就會願意給予員工更多的權利與自由來主導任務。
為什麼有些人上班工作卻不用做事?在我的經驗裡,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他的後台很硬,可能是內部的皇親國戚,或是外部會影響公司的權貴子弟。第二種是他擁有很長的年資,公司不願意支付大筆退休或資遣費。第三種則是他曾經對公司有巨大的貢獻,公司感念他,因此現在願意分派比較少的工作給他。我們可以發現,這三種情況都是該名員工的背後擁有某些長期累積的東西,可能是權力,可能是年資,也有可能是貢獻;並且這些東西可以從別人身上繼承而來。當然,如果是工作性質本身就沒什麼事情,那就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之內了。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發現,雖然資產轉換成財富的效率最高,並且用財富換取自由是最可靠的方式,但是換取自由的方法並不限於金錢。信任與能力,也是常見能夠直接換取自由的東西。因此我們說,自由是用累積換來的,而且金錢上的累積是可以轉移的。
如果我們希望透過邏輯思考來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有二件事情就必需釐清清楚。第一是我們的「目標」到底是什麼?第二則是與達成目標相關的「邏輯」是什麼。在「財富自由」這個主題下,有些人會將目標設定在「財富」上而非「自由」,這導致他們在思考這個議題,或是進行邏輯推理時,會採取完全不同的策略。例如偷拐搶騙就是一些能獲得財富,卻不一定能獲得自由的方法。目標一旦錯誤,後面的方法可能就跟著全部錯誤。因此釐清、確認自己真實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喜歡囤錢帶來的安心感,因此他們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純粹擁有金錢的快樂。
如果"不必工作的自由"是我們最終的目標,那麼就必須知道"自由是用累積換來的"。當我們想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時,它就能夠成為我們的一個判斷標準--做這件事情,我們是否有在累積某些東西?先不論這些累積轉換的可能性有多少,至少屬於單純消耗的事情,就不會對於這個目標有幫助。例如努力通常會有所累積,花錢通常只有消耗。
從累積與消耗的角度切入,就能理解一些事情造成的影響。同樣是花費時間金錢,學習可以累積能力,參與社團可以累積人脈,但是娛樂通常只有消耗,難以有所累積。娛樂可以放鬆身心讓我們走得更遠,只是我們必須認知到它對於這個目標肯定沒有幫助。因此如果這個目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那麼設法增加累積並控制消耗,就是我們該做的事。
「存在」就是一種消耗,因此停止累積就意味著消耗。如同我們的身體健康或是退休金一樣。這時候就是看我們過去累積的東西,足夠支撐多久的消耗了。
簡單地說,想要根據自身優勢來擬定通往財富自由的策略,勢必要理解自己正在累積什麼,甚至更進一步去考慮它轉換成財富或自由的可能性。努力的方向如果無法產生累積,它對於這個目標肯定沒有幫助。可累積標的非常多元,如果我們希望增加不同累積的內容,就必須讓自己的生活有些餘裕,才能把時間心力花在別的累積上頭。
為什麼我們不是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解答,也無法改變。人生從來不是公平的,但是依靠累積才能換取自由的這個規則,我認為是相對公平。如果繼承了別人累積的財富,卻只有消耗而沒有繼續累積,遲早有一天會消耗完畢。而對於缺乏資源的人,更要重視累積,否則很難有達成目標的一天。
正如前面提到的,這些概念如果單用金錢來看就是廢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如果我們的目標不是金錢,那麼它其實存在更多達成的可能性。好比有錢卻沒有健康的人,一樣沒有自由。金錢從來不是自由的必要條件。本文希望提供一個引子,在大家理解金錢重要性的同時,思考也不會被它所箝制。並且透過邏輯的檢視,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迎向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