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0
Angkor,國王的城市,Ang是國王,kor是城市,正確發音應該接近「安哥」,而不是吳哥。窟,是洞穴的意思,Angkor是一座一座當地祭祀神佛的建築,其實不該稱作窟。所以「吳哥窟」這三個翻譯字,其實極不適合形容這裡。以上見解是某本書來的,很同意,所以以下都稱Angkor。
要會看Angkor建築的精美,要先了解高棉宗教信仰。高棉深受印度宗教文化影響,主要宗教為小乘佛教及婆羅門教。
簡單來說,婆羅門教相信輪迴,主要經典為吠陀經,內有三大主神:梵天(創造神)、毗濕奴(保護神)、濕婆(破壞、舞踏之神)。婆羅門教認為世界分為三層:地獄、人間、天堂,所以在建築上,也是分為寶塔式,有三層、五層、七層之分。而小乘佛教簡單多了,信奉釋迦牟尼佛,建築也都為佛像。婆羅門教認為人天生註定,因緣靠神;小乘佛則是靠自己,做善事得好報。Angkor神廟的興建則視當時在位的王者信仰哪位神祉,而興建何種風格的神廟。因當權者意欲加強統治權力,也會把自己神格化,一同雕刻進神廟與之平起平坐。
而整體來說,各座建築即粗分為婆羅門教、小乘佛教及二者混合的建築風格。
女皇宮 - 斑蒂絲蕾寺(Banteay Srei)
距今約1,100年前的建築,侍奉婆羅門教的濕婆神,壁畫更是出神入化。
濕婆神大多騎三頭象,有三隻眼。
婆羅門教的神有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像人,不會盡善盡美。跟歐洲的神話傳說其實有同工異曲之妙。
這裡的建築已是一種「過渡」時期,在此寺之前,建材通常以磚石砌成,而在它之後,已改成石塊,皆為先堆砌後雕,雕工之深之細,嘆為觀止。
各處牆上皆雕有女神像,有著「東方的蒙娜麗莎」之稱。
這壁畫代表的是一則故事。
關於宗教故事的東西我就不太描述,一來怕匆匆得知的資訊有誤,二來介紹不完,Wiki百科內容太豐富有趣了。
值得一提的是濕婆神的廟大多會出現兩樣東西:一根石柱及一個四方形凹槽。當地人求子就是男的摸石柱,女的摸凹槽,有些地方的廟內有石柱放在凹槽裡的。所以濕婆代表的也是「再生」、「創造」。
小吳哥(Angkor Wat)
這裡是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保留極度完整的四方形兩層城廓、護城河、內部廟宇,約900年前的建築,佔地極廣,而柬埔寨的國旗,也是以這裡外觀作為圖案。大大小小的紀念品如畫作、絲巾、圍巾、模型、明信片等,都是以此為主題。這供奉的是毗濕奴,《真臘風土記》中稱此為「魯班墓」,而此處也有皇陵。
在室內的神像,如果有披上金袈裟,則是當地人認為極靈的,也代表還有很多人來拜。
那伽,眼鏡蛇,等同於中國的龍。在Angkor Wat進出口兩旁常有Naga形象圍欄,有些石雕毗濕奴大神也會騎著它,但頭大多遭受破壞了。
裡面最著名最偉大的壁畫之一,畫著乳海翻騰的故事。乳海翻騰來自於印度史詩巨作《摩訶婆羅多》,是說天神與阿修羅為了共同取得長生不老藥,一起攪伴乳海以取得甘露。甘露出現後被阿修羅中一個惡神偷喝走,毗濕奴將其頭砍下,但惡神的頭已長生不老,為了報仇,就吞食了月神與日神,所以造成了月蝕與日蝕。這故事在Angkor隨處可見相關作品。
其實迴廊裡的浮雕有許多內容:《羅摩洐那》的故事、《摩訶婆羅多》的乳海翻騰、建造者蘇利那跋摩二世的軍威及與占婆人戰爭的場景。
這邊最為可惜,沒一張照片能用,只能留待下次仔細欣賞了。
眾神攪拌乳海後出現的仙女「阿普莎拉」,據稱光這就雕了約3,000尊。
登上主廟建築的坡度極高,每個上下樓的人都心驚膽跳,現在是用搭建的步道尚且難行,更別說古代只有石階沒扶手的時候。從照片可看得出來,婆羅門教建築即為一層一層的堆疊上去,底座代表地獄,中層為人間,上面為天堂。
本日最後行程去了柬式按摩與泰國人妖秀Rosana。柬式按摩主要都是按壓穴道,很痛,還有全身拉筋。至於舒不舒服嘛…隔天許多人錢繳一繳又去第二次了。
泰國人妖秀很精采,表演各國傳統故事或舞踏音樂,如大陸是武則天(音樂是瀟灑走一回)、韓國那身打伴一看就知,臺灣卻是惡搞燒肉粽,當下覺得很不受尊重。而每首音樂前都會說這首音樂是come from where,只有台灣的沒有說,沒把我們說給大陸我還能接受,畢竟這邊應該是不敢得罪大陸。最後結束選用台灣的「明天會更好」,灑狗血外也算是給我們一個好交待了吧。
Angkor真是各國旅客都來觀光了,印象最差的當然首推是韓國,沒禮貌,目中無人,大聲喧嘩,不守規定(摸古蹟、跨越禁止進入區),他們大概都不會在乎其它人的觀感,但民族很團結對外這倒是真的好(嘆)。再來會插隊的大概都是對岸人士。總之,這一趟行程,更加深對某些國籍的厭惡感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