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學佛五講第一講 佛教的歷史與現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聖嚴師父關於佛教的歷史,著有印度佛教史,可以作為參考書藉。佛教的歷史,其實有許多是因為中國僧人前往印度取經,而留下歷史風土相關的紀錄而來,因為當時的印度文化並沒有歷史的概念,所以經由中國佛教的保存而留下足跡。而後佛教在印度滅亡,所幸仍有漢傳的紀錄留存。


一、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1. 佛陀的時代背景:佛教自印度文化產生、非獨立自主、婆羅門教不平等的現象、新興宗教的產生:禪修及苦行。
    1. 釋迦牟尼佛出生時,印度文化的主流信仰為吠陀,也有了業(梵書)和輪迴(奧義書)的概念。當時社會制度有著婆羅門教的不等等現象,其依據神的意志把人分成四個階級,分別是由大梵天神的不同部位而來:有婆羅門的祭司、剎帝利:武士貴族的統治階層、吠舍的平民階層、和首陀羅的賤民層級。階級為世襲,不得翻身。其解脫觀為婆羅門握有神權,剎帝利及吠舍需透過婆羅門與神溝通,才可獲得解脫,而賤民首陀羅則永不得解脫。不公平的社會制度使新興宗教開始興起,人們開始試圖從禪修和苦行之中得到解脫。佛陀即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長。
  2. 佛陀的一生:出生與修行、悟道過程及內容、 度化眾生的方式與障礙、涅槃最後遺教
    1. 佛陀的一生有四個重要地點:出生地:藍毗尼花園,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轉法輪之地鹿野苑,和涅槃地拘尼那羅。(可參南傳《大涅槃經.第五誦品》北傳《長阿含.遊行經》)
    2. 佛陀出生在衣食無缺的皇室,父親是迦毗羅衛國國王,有三個寢宮和三個王妃,因四出城門看老病死和修行人,而產生出離心,而離開皇宮開始修行。先到了摩竭陀國,為印度大國和修行人的集中地,摩竭陀國國王見悉達多相貌堂堂,欲分一半土地給他治理,悉達多太子沒有答應,國王便要成就後,定要回來度化自己。悉達多太子先學習「禪定」求解脫很快地就學會了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但發現即使如此大我仍然存在。於是由禪定改修苦行,苦行六年仍不能解脫。用盡力氣和各種方法仍不果,便捨棄一切方法,在菩提樹下,立誓在此打坐,不開悟不起身。悟道過程中通過魔王波旬的種種考驗,覺悟一切根源源於「貪和我執」,若修行如鑽木取火,貪和我執便如水之障礙。
    3. 法師說,修行是看到內心的貪嗔癡,讓它呈現,不是用禪定去壓制他,是用般若智慧來觀。所以壓著它是修養,而面對它,然後拔除它才是修行。
    4. 佛陀悟道了之後,「要教誰?」先前兩位禪修的老師都已經往生。首次說法,便是在鹿野苑向五比丘說四聖諦,此時僧團的雛形已經出來。後遇長者子耶舍,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生天(禪定)),後說四聖諦。耶舍出家後,父母出來尋子,佛陀亦先為說端正法,後再說四聖諦。耶舍的父母,便是史上第一位皈依三寶的優婆塞和優婆夷。
    5. 先說端正法,再說四聖諦,便是先健全人格,再面對生命真相,才談出離。
    6. 《佛說興起行經中》十宿緣,為佛陀成佛後,因宿世因緣而遭遇的障礙,面對障礙,最重要的就是小心身口意
    7. 佛陀從王舍城出發,遊化各地一年後,抵達拘尸那羅附近的婆羅樹林,示寂前收了最後一位弟子,120歲的須拔陀羅。《佛遺教經》說涅槃前,佛陀再次請大家審察四聖諦是否確實如此?有沒有問題?三問後,大眾皆默然沒有提問。

二、佛教的教團是七眾弟子

  1. 教團為和合團體,七眾弟子:分為在家和出家,出家眾分為大眾和小眾,大眾為比丘、比丘尼,小眾為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在家眾為優婆塞、優婆夷

三、佛教的弘傳分布

佛陀在世時,並無佛教經典。佛陀入滅後的三次結集,才有了現在的經典。阿難曾請示佛陀,涅槃後色身應如何處理,佛陀指示依轉輪聖王的儀式進行,各國國王獻上儀式所需之物,但荼毗的火一直升不起來,原來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未到。大迦葉於靈鷲山聽聞消息後,率弟子前往,聽聞外道說風涼話,說佛陀死後,法亦灰飛煙滅;又聽到比丘跋難陀高興佛陀入滅,無人可再管東管西,十分悲痛,決心必須要將佛法集結紀錄,使佛說法不致失傳,而了第一次的結集。後續又有兩次的結集,法師詳述了每次結集的人時地,及其造成的分裂結果。

四、佛教在印度滅亡:

佛教在印度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朝代環境的改變,回教武力入侵,印度教思想的影響融入淡化,而使佛教最後在印度滅亡。所幸,第三次結集時,派出九弘法使團,將佛法帶出印度,流布在世間,而能保留下來。南傳佛教以巴利語紀載為主,巴利語為當時的俗語,北傳佛教則以梵文為主,是當時的官方文言文,北傳由海陸兩方面傳入中國,而後到達韓國、日本、越南,北傳的另一支則是到達了西藏和蒙古。

爾後傳向歐美世界,一開始主要是因為傳教士對宗教的學術研究開始,爾後由於中國對西藏的迫害,藏人流亡世界各地,努力地弘傳佛法和建立起歐美人士對佛教的信仰。

五、漢傳禪佛教具有廣大的包容性和消融性,而法鼓山禪佛教則是以禪宗如來藏思想為觀念,話頭和默照為方法,以緣起和人間性思想為特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默的沙龍
18會員
36內容數
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08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2024/04/08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2024/04/02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2024/04/02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2024/04/01
法鼓山推廣大事關懷的理念,將聖嚴師父相關開示內容分為四類39部。 我邀請正在陪伴家人經歷癌末的朋友,一同共修,我也將自己的體悟和心得書寫下來。
Thumbnail
2024/04/01
法鼓山推廣大事關懷的理念,將聖嚴師父相關開示內容分為四類39部。 我邀請正在陪伴家人經歷癌末的朋友,一同共修,我也將自己的體悟和心得書寫下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理念,不但早在我的心裡,在我的行為裡,也時時在我的思想裡。
Thumbnail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理念,不但早在我的心裡,在我的行為裡,也時時在我的思想裡。
Thumbnail
1. 阿底峽大師 2. 紅黃白黑四大派 3. 本性金剛乘
Thumbnail
1. 阿底峽大師 2. 紅黃白黑四大派 3. 本性金剛乘
Thumbnail
頂禮諸佛,常隨佛學。 《佛說七佛經》, 收藏于《長阿含經 · 大本經》。據《長阿含經》卷一記載, 釋迦牟尼佛提到過去七佛出現的因緣。該經講述佛陀在舍衛城 (Shravasti) 中,憑天耳通得知比丘在法堂談論前生事,便去法堂向眾位比丘講述過去七佛的事跡。
Thumbnail
頂禮諸佛,常隨佛學。 《佛說七佛經》, 收藏于《長阿含經 · 大本經》。據《長阿含經》卷一記載, 釋迦牟尼佛提到過去七佛出現的因緣。該經講述佛陀在舍衛城 (Shravasti) 中,憑天耳通得知比丘在法堂談論前生事,便去法堂向眾位比丘講述過去七佛的事跡。
Thumbnail
近代佛學界有所謂的回歸印度之說与行動,但指回到印度早期的佛教文獻,卻沒回歸釋尊成佛及傳法的實質~三轉法輪及三藏十二部,一以貫之的是親證与智慧,也就是諸佛出興於世的大事因緣~因此,應以實證為重而回歸正法。
Thumbnail
近代佛學界有所謂的回歸印度之說与行動,但指回到印度早期的佛教文獻,卻沒回歸釋尊成佛及傳法的實質~三轉法輪及三藏十二部,一以貫之的是親證与智慧,也就是諸佛出興於世的大事因緣~因此,應以實證為重而回歸正法。
Thumbnail
文/節錄於《佛教海線絲綢之路》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 圖/佛陀紀念館 法顯大師(公元337–422) 義淨大師(公元635-713) 阿底峽尊者(公元982-1054) 菩提達摩(公元382-536)
Thumbnail
文/節錄於《佛教海線絲綢之路》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 圖/佛陀紀念館 法顯大師(公元337–422) 義淨大師(公元635-713) 阿底峽尊者(公元982-1054) 菩提達摩(公元382-536)
Thumbnail
時間的流轉是這麼無常,不知大家有驚覺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的問題否?佛經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今日我們大家很有福報,最起碼在人生四大難逢的因緣中,我們已經有前三大因緣,那麼最後「善知識難遇」的因緣,應該如何去把握呢?這個問題,我們要有一份認識,今天我就提出這個問題
Thumbnail
時間的流轉是這麼無常,不知大家有驚覺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的問題否?佛經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今日我們大家很有福報,最起碼在人生四大難逢的因緣中,我們已經有前三大因緣,那麼最後「善知識難遇」的因緣,應該如何去把握呢?這個問題,我們要有一份認識,今天我就提出這個問題
Thumbnail
當代人類精神導師,多在西元前七世紀到西元前四世紀登場,對當代人而言,總是問個不停的蘇格拉底顯然因為西方歐美國家的強勢而得到最多注目,另一方面,釋迦牟尼的教誨卻因「空洞」而令許多歐美人對「靈性成長」趨之若鶩,成為許多現代人面臨苦惱的心靈藥箱。一起來談討佛教的核心精神與孕育釋迦牟尼的世界大歷史吧!
Thumbnail
當代人類精神導師,多在西元前七世紀到西元前四世紀登場,對當代人而言,總是問個不停的蘇格拉底顯然因為西方歐美國家的強勢而得到最多注目,另一方面,釋迦牟尼的教誨卻因「空洞」而令許多歐美人對「靈性成長」趨之若鶩,成為許多現代人面臨苦惱的心靈藥箱。一起來談討佛教的核心精神與孕育釋迦牟尼的世界大歷史吧!
Thumbnail
摘 要 近二十多年在台灣街頭經常會看到身著紫紅色袈裟,腳著夾腳拖的藏族喇嘛,而且還經常有本地女性陪同充當翻譯,給人直覺上似乎不夠端莊,而且也是近年來把喇嘛教稱為「藏傳佛教」,不但創造了此一名詞,連帶的也把原來流傳已久的「北傳佛教」改稱為「漢傳佛教」,實有加以釐清之必要。 一、佛教之誕生及其基本戒律
Thumbnail
摘 要 近二十多年在台灣街頭經常會看到身著紫紅色袈裟,腳著夾腳拖的藏族喇嘛,而且還經常有本地女性陪同充當翻譯,給人直覺上似乎不夠端莊,而且也是近年來把喇嘛教稱為「藏傳佛教」,不但創造了此一名詞,連帶的也把原來流傳已久的「北傳佛教」改稱為「漢傳佛教」,實有加以釐清之必要。 一、佛教之誕生及其基本戒律
Thumbnail
現代出家人如何弘法? 聖嚴法師提醒:必須立足於化世,而不是戀世及厭世的基本觀點上來為世俗的社會服務,仍然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三無漏學為先決條件,用佛法來拯救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為目的,否則,便會脫離佛法的淨化功能,而易於變質或成為流俗的攀緣行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Thumbnail
現代出家人如何弘法? 聖嚴法師提醒:必須立足於化世,而不是戀世及厭世的基本觀點上來為世俗的社會服務,仍然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三無漏學為先決條件,用佛法來拯救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為目的,否則,便會脫離佛法的淨化功能,而易於變質或成為流俗的攀緣行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Thumbnail
以佛、法、僧為信仰的對象,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應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佛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
Thumbnail
以佛、法、僧為信仰的對象,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應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佛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