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廳前埕上看著為了辦法事而鋸掉的樹木,斷枝觸目,入眼驚心,但那天陽光耀人,即使還是八月夏日,陽光白得慘了,藍天的藍、綠葉的綠以及院子裡的各種顏色都白了。過了一年多,怎麼這景色又出現了。
去年阿公離開之後有許多關於生死的念頭膨脹了,但卻都是些想不清的感受。「真想從這世界上消失」,這念頭應該是最強烈的,為什麼要?為什麼不呢?忽然消失也不會如何吧?
九月開學,似乎慢慢回正軌,但就覺得生活中有東西被抽掉了,回家還是可以遇見其他家人,卻明顯感覺有些什麼從這些磚瓦建築中消失了,即使家人們還是泡茶,也還是延續著哪天該拜拜的時俗,拉住我的那個東西不見了。怕自己走丟,也怕自己不再回去,覺得該寫些關於那個家的記憶,每週回家就會拍些照片,拍那些自己在這些建築成長的痕跡,也寫些與阿公在這裡的回憶,桌上雜物翻開,是大大小小的記憶支線,每一條都連到某個過去的時間點,然而秋冬春夏依然推進著,這些記憶還是沒有變輕盈。
作者面對兒子驟逝而有許多不捨與思考,整理過往出遊的照片與遺留下的物品與作品,每個片段都勾起連串的回憶。讀著他的痛,想著我的痛,卻更想著不會有人因我而痛。想消失也不是這一兩年的念頭了,唸碩班或更早時候還在浮沉就這樣想過,現在依然還在浮沉,浮沉是我生命中的一個基調。一直有這個想法而遇見這本書,作者以往寫了不少文學作品的分析,讀了幾本總有絮絮叨叨之感,文學作品何苦細究呢?然而,作者對兒子離世的不捨與自己的苦痛都是深刻真誠的,若不是細細深究且娓娓道來,或許無可排解。真誠面對死,才能面對生。
或許會有人這樣牽掛著,我偶而會這樣想,但其實也不知道會是誰,這幾年的晃盪沒有累積什麼情感,或許該說是我不認為那些情感是重要的,即使我消失,也可以輕易找到其他替代的關係。為什麼作者眼中的生與死如此沈重,而我對自己的生與死卻如鴻毛。先有牽掛,再有各種亡失之痛,沒有牽連、沒有掛念,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哀痛。
中後半段的篇章逐漸轉為積極,帶著兒子的照片出遊,持續整理遺物並藉此緬懷,甚至提供不少積極生活的想法與作法。為了酷拉皮卡何時下船、為了蜘蛛人動畫第三集、為了下一年的咖啡展、為了全境封鎖第三代、為了下一屆世界盃足球賽……,當然這些都沒提到。只可惜積極勸世越來越不是我的理念,心中劇場上演,道理我都懂,我也是講道理的那個人,然而有太多然而。
終究給了我一點正面的想法,其實想法也不該分正面或負面,而是忽然消失或許會給人帶來困擾,這想法有種輕小說書名的輕快,但總比沒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