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投資」專欄(專欄介紹)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心與觀念分享(含週報),目的是作為學術討論與知識分享,未有推介股票意圖,亦未有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訂閱費用每月 12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研究、分享投資知識與市場觀點,歡迎訂閱支持。請記得「追蹤」本專欄及「邏輯投資」臉書粉專、IG,作者將不定期分享更多市場觀點與產業看法。
近期有讀者私訊跟我反應,說他已經追蹤「邏輯投資」一段時間(我不清楚是否有訂閱),但他參考專欄資訊買入的標的並未大漲,卻看到我在臉書提到皇昌、威宏-KY、新美齊、亞昕、冠德、勤美、宏全、台耀都有明顯漲幅,質疑我只會挑上漲的標的出來分享,下跌的標的就「停止追蹤」或「隱去不談」,似乎有欺騙讀者之嫌。
類似這種「跟單了我卻沒賺」、「我沒跟到的單卻大漲」的質疑與批評,我虛心接受,個人看法我在「專欄討論區」也有說明,但這讓我想另外開一篇文章跟讀者探討「為什麼同一檔股票,有人賺錢有人賠錢」這個老問題,實際上差異性除了「分享者欺騙」這項因素外,可能還存在其他結構性原因,是投資者或單純想跟單的人有必要釐清的問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經驗,當你跟了某人的單,也許是訂閱某些專欄或會員資訊得知的標的,又或者是在PTT股票板或股市爆料同學會看到別人分享而買進,結果卻是分享的人本身大賺,但自己卻虧錢。
這會不會是分享者造假,或者只挑上漲的標的分享?我無法排除這個可能性,但在「資訊分享者」與「看見資訊買入的參與者(跟單者)」之間,我能想到的差異性就多達下面五點:
接下來我們將逐一進行討論與剖析,讀者也可以看看是否跟自己的經驗相符,作為策略調整的參考。
「資訊分享者」可能是自己研究標的,並在股價低點或市場缺乏熱度時買進,此時他本身已佔據持有成本上的「相對優勢」,以遠雄港(5607)為例,在50元買入跟在70元買入,對於這一波股價下滑的耐受力就有明顯差異。
如果投資人持股成本約在50元位置,這一波大跌股價最低跌至46元左右,逼近-10%的的常見停損標準,但實際並未觸發,因此這群人有高機率能撐到近期股價反彈,並未虧損出場。
反觀在股價70元以上追高買入的投資人,這一波下跌不僅已經觸發停損點,若沒有執行停損,後面股價大跌勢必帶來更為沉重的壓力,最終可能在股價長期相對低點時認賠出場,不僅抱過一座山,可能還虧了一大筆錢。
請注意,這裡並不是要說讀者不需要執行停損,「停損」是一種「資產保護」的策略,我尊重這樣的策略;另外我也不是要說只要股價漲多就不該追,這裡只是單純舉例說明,進場時間點與持有成本的差異,能夠明顯影響個人的操作與心態,你可以把它想成「對於下跌的心理承受度」。
如果你極度厭惡「股價下跌」,對於股價下挫會感受到龐大的身心壓力,那我會建議你要更加斟酌進場時間點,特別是「跟單」,如果你想跟單的股票股價已經漲多,你就該思考下面這兩個問題:
正所謂「聞道有先後」,如果你真的喜歡「跟單」,而且你對於你追蹤的「資訊分享者」有相當程度的信心與認同,那我會建議你在第一時間資訊發布時就立即跟單買進,因為「資訊分享者」除了本身資金相對雄厚外,他也可能認識不少主力與親朋好友,他們可能已經買了相當多的部位,就等待市場拉抬,換句話說,這票人是底部買盤主力,一旦股價漲多,就有可能開始分批停利出場,所以如果你太晚才跟單進場,或者追高買入,你反而會承受「資訊分享者」與其主力、親友的退場賣壓,形成「他賺錢、你虧錢」的悲劇。
請注意,這不是說「資訊分享者」在欺騙讀者或追隨者,實際上逢低買進,等待市場拉抬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正常的投資思維,而是否跟單或追高股價,反而應該是投資人自己應該要做好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