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當初學茶,一路上也是花了很多冤枉錢,如果能夠遇到10年前的我,我一定會教她哪些課沒必要上,把浪費的學費拿來買觀望很久的茶具不好嗎?但是千金難買早知道,所以說有人引路真的很幸運啊。(引錯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家以前是開茶行的,後來因為時代變遷沒有跟著轉型就慘澹退場了。在茶行長大,但其實沒有真的參與經營,那時大人讓我以學業為重,我也不喜歡茶桌上大人總是拿小孩互相比較、開玩笑,所以那時的我只是個旁觀者。見證了家裡從鹿谷茶賣到阿里山茶,然後泡沫紅茶興起,茶行生意就泡沫化了。而茶行老闆—我爸是標準的對外活潑,對家裡沉默寡言的類型,我很難從他嘴裡得到什麼硬知識。真正意義上的學茶,我還是出社會後靠自己到處找管道。
認識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對神農氏傳說有一種反抗精神。當中的原因就是我曾經放下工作,毅然決然搬去外縣市,只為了用兩年的時間專心讀一個茶碩士班。我只能說茶文化課的內容很空泛,不是沉浸在毫無根據的神話經典裡(神農就是其一)就是讓同學發表讀書報告,而茶藝課就像是讓同學做熱鬧扮家家酒,彷彿茶的文化價值就只有宣揚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學。這一切讓期待成長與突破的我感到失望。只有茶科學與製茶課讓我學得津津有味。一年之後,我就休學了。當時我出了一場大車禍回家養傷,三個月後傷養好了,教授一再呼喚我,我卻沒有再回去。因為第二年的課表實在讓我不想浪費時間。綜觀下來,茶的高等教育在台灣沒有很好的質量。我們或許有幾個真材實料的好老師,但各自立山頭,這邊一個系那邊一個班。跟某個老師學某個專業沒問題,但牽涉到制度化的科系或學組,不免就有些課是硬開出來湊數的。
進修前我早就有茶改場茶葉感官品評中級資格,也曾在茶品牌工作許久,並不差這張文憑。而選擇去進修是因為以前在茶品牌工作時,老闆覺得我有天分,喜歡叫我去幫他試茶,我就會趁機向他多討教,經常聊得欲罷不能。一方面耽誤工作對同事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了解愈多,我就燃起想更深入學習的欲望。可是公司不可能花時間教我太多產品以外,甚至是與自家利益衝突的客觀知識,所以才決定離職去念研究所。一路跌跌撞撞學來,不知道是過濾了多少錯誤資訊,才凝聚成現在的我。
如果你想學茶,很大機率會遇上我以前踩過的坑,因為台灣茶界真的很小,更新速度又慢,而每個山頭大佬多少都有其產業利害因素而無法客觀的成分。所以我想把這一路學茶的心得跟大家分享,讓大家少走冤枉路。製作學茶新手村課程的某天,我突然產生一個靈感,過去我選擇直接去茶產業界工作來學習,後來把希望放在學術界,都是因為我不知道應該把自己放在哪個位置才適合,所以逐一試錯。如果一開始就可以選定一個適合的範圍或角色去深耕,或許我能更快達成今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