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淺政明導演的動畫劇集《乒乓》,改編自松本大洋的同名漫畫,敘述片瀨高中的兩名桌球選手:月本以犀利精準的球技見長,星野擅長快攻,他們都是萬中選一的好手──若以繪畫風格來比喻,月本是工筆畫,星野則是寫意畫。當這兩種技術碰撞在一起,誰能勝出?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孔文革選手被挖角到日本打球,球賽成績的優劣會影響到他返國發展的機會,文革只能拼盡全力在場上取得好成績。至於日本高中桌球王者風間龍一,為符合祖父對自己的期待,每日接受嚴格的體能訓練,力求能永遠站在運動殿堂的頂端。這兩名好手眼中的桌球與月本和星野,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景,哪一種態度才更「正確」?
「那個時代贏球便是一切,輸了的選手,甚至連人格都會被否定。」──婆婆
運動的目的只是為了求勝嗎?拼盡全力追求技藝的巔峰,不計手段的求勝是否才符合世人對於「成功」的想像?《乒乓》的精采在於影片透過多個角色,帶領觀眾看見人生百態(各種不同的選擇),不僅只聚焦在場上的贏家,更把眼光投向一個個輸了比賽的選手(傳統定義上的「失敗者」),而這些篇幅不多,卻幾乎每次出場都能有效地拓寬劇情厚度的設計,讓《乒乓》顯得與眾不同。
片中,風間追求無止盡的勝利,不想被任何人踩在腳下,當生活只剩下求勝慾望,他還能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嗎?月本在追求頂尖或平凡、全心投入比賽或將桌球視為興趣之間搖擺,思索著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星野憑藉著天生才能,在國小和國中階段戰無不勝,他為此發下宏願,要成為史上最強的桌球手,然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擁有高人一等的才華,若沒有花費相當的精神去持續磨練技術,「天才」也可能會被「地才」給趕過去。
星野在劇中一度想要放棄桌球──他先是被文革擊敗,接著在賽場上輸給兒時的手下敗將佐久間(佐久間是苦練型的選手,依靠有效的戰術扳倒星野贏得比賽)。而真正擊垮星野自信心的,是從小一直跟在自己身後苦苦追趕,且不知從何時開始不但迎頭趕上,甚至在各方面都超越了自己的月本。月本在小學時代常被同學欺負,幸得星野的幫助才走出困境,並因此而認識到桌球運動。多年來,月本一直對星野抱持感激,視其為「英雄」,只是隨著年紀增長,星野對於桌球的熱情變得不再純粹,甚至只要一碰到挫折(輸球)就會變得退縮且任性,都讓月本深感失望。
輸掉球賽,桌球就「不好玩」了嗎?人為什麼要打桌球,這項運動的魅力何在?《乒乓》最打動我的角色,是在球場上被月本狠狠修理一頓的大鵬高中三年級選手──江上。江上一角在《乒乓》的原作漫畫中,僅僅只出現一場戲,動畫版卻相中了這個邊緣人角色,賦予他更多的故事。江上在高中聯賽時輸給一年級的月本,便認清自己沒有打球的天份,遂放棄桌球轉而四處旅行打工,多方嘗試,想要找到真正熱愛的事物。離開球場後,江上換過一個又一個工作,兜兜轉轉繞了一大圈,直到一年後再次回到體育館看球賽,他才認清:「啊,原來我最愛的依然是乒乓球。」原來喜歡一件事,不只是愛它得出的結果,更是能享受整個過程。
湯淺政明實在很擅長說故事,《乒乓》完美地示範如何拍好一部精采絕倫的勵志熱血王道作品,片中沒有任何一個被浪費掉的角色,也沒有為了強調戲劇性而刻意醜化某些角色。我很欣賞湯淺採用大量的切割畫面手法,會讓人聯想起李安的《綠巨人》(2003)。不同的是,《綠巨人》使用切割畫面會有些突兀與不自然,但這樣的表現方式擺在動畫作品中,便有漫畫本「動起來」的效果,甚至從細碎的切割畫面突然變成全幅螢幕時,亦能製造出如同漫畫跨頁場景的震撼視覺效果。
此外,《乒乓》的線條粗獷有機,各種奇異視角的描繪,既能呈現選手技術的高超,亦能帶出乒乓球賽在秒瞬間決定勝負的速度感。原以為《乒乓》的畫面處理是延續自湯淺政明過往的風格(導演的作品中常見空間與人物身形的扭曲和變形,用以誇大化人物的心境或環境的壓迫感),但在補上松本大洋的原作漫畫後才發現,動畫版中黑白分明、粗獷帥氣的線條與場面調度,都是源自漫畫版。
最後,《乒乓》的動畫版有 90% 的時間都很忠於原著,但僅有的 10% 改編,卻能有效地提出些新觀點,並拓寬漫畫版的格局。例如原作劇情幾乎都聚焦在月本和星野身上(相對單純),動畫版除了給予龍一和文革更多的篇幅、增加幾個新角色外,同時透過不同世代的人物如月本和星野各自的教練、龍一逝去的父親與嚴苛的祖父等人,去看人生中無法避免的遺憾(每一種選擇都有利弊),以及不同世代的青年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矛盾與困惑心情,原來是如此地相似。
兩種版本的創作,兩樣相似又有些相異風情的《乒乓》,一併推薦。
劇照提供/IMDb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