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牧場缺工持續進行中,新血投入的速度緩慢,世代斷層令人擔憂。
我身在一個被稱爲草莓族的年齡層,被視為喜歡休假不夠勤奮、抗壓性不足、只看薪水福利卻不懂工作給我們的學習機會比較重要。
十幾年前,台灣剛開放澳洲度假打工,我孤身前往澳洲工作。
跟台灣一樣的是,澳洲農場相當缺工,我工作的葡萄農場很偏僻,要開1-2個小時的車才能到達附近的超市,所以常1-2個禮拜才去採買一次。
跟台灣不同的是,相對於城市的服務業或部分白領階級,農場薪資通常較優渥,但澳洲人很難適應農場枯燥的生活環境,及遠離家人朋友的孤單,澳洲政府也引進外籍勞工及開放度假打工,期望能填補缺工。
我以為高薪農場工作需要厲害的技術,但到現場後有人指導,學習期間薪資不打折,並非相當困難的工作,但真的很辛苦,也有職業傷害。農場老闆亦承擔著務農可能有的風險,比如天氣,比如市場變化。不過,每週進帳的薪水還是能撫慰我的心靈,最終也帶了些錢回到台灣。
近年不少台灣的牧場老闆,不只願意讓年輕人到農牧場學習,也給予優渥的福利吸引人才,我相信每位在台灣工作的人,都值得受到勞基法的保障,尤其很多對牧場有熱忱的孩子,都是遠離家鄉來到異地打拼。
感謝老闆們,你們對這些員工的重視,都是讓產業能傳承下去的力量。
【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讓往前走的繼續走,讓幸福的人兒更幸福;而我們,則不停地為你加油。 】-摘自南方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