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許貞慧
二千多年前《史記》對椰子已有記載,在古書中又稱名「胥椰、椰僳、越王頭、椰糅」等。印度半島至澳大利亞、印尼至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均有栽種,為重要的熱帶木本油料作物,具極高經濟價值,全株都有用途。
椰子亦被稱為「Shrifala」,吉祥果之意,是祭神之果。
《大唐西域記》卷十:「迦摩縷波國周萬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地泉濕,稼檔時播。般核娑果、那羅雞羅果,其樹雖多,彌復珍貴。」文中「那羅雞羅果」即是玄奘大師在印度東北迦摩縷波國所見的珍貴果實-椰子。
印度人認為椰子能夠辟邪,帶來幸運,被當做供奉上品。
椰子屬棕櫚科植物,莖直立略彎曲,高大圓柱狀,單稈,無分枝,羽狀複葉,叢生於莖頂端,單性花,雌雄同株,高可達15至25公尺;內果皮為堅硬之殼,核內壁有淡甜味汁液,增厚硬化白色部分即是椰肉。果肉與椰汁是大眾喜愛的消暑涼品,甚至將其製成沐浴用品,或將椰子榨碎成椰油,當食用油和美髮聖品。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在述及輪迴的看法時,曾提到「椰子公案」,說明人雖無法知道有過去、未來,卻不能不相信輪迴的存在,就如樹上的椰子是地下的椰子樹長成的,彼此具有輪迴關係,人的生命就像椰子的成長,如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有機會邀您走一趟佛陀紀念館佛教植物園玄奘大師區、樟樹林區,抬頭仰望聳立的椰子樹,思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佛法真理,體悟生命周而復始的輪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