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強調“不執著”,為何許多人又還執著行善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明確告訴世人,一切世相就是夢幻泡影,不可執著。同時佛教又教導佛弟子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任何壞事都不做,任何善事都要做。

於是,有人反問:既然佛教強調“不執著”,為何許多學佛修行人又執著行善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這是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反問。

殊不知,學佛修行過程中對善念善行的“執著”恰恰是為了後來證到“不執著”而鋪墊的。沒有這種初始時對善念善行的執著,也就無法證到後面不執著的成就了。

筆者不禁想起達·芬奇學畫雞蛋的故事。

達·芬奇剛開始學畫時,遇到一位不但嚴厲而且教學方法很特別的老師費羅基俄,他要求達·芬奇每天畫雞蛋。

達·芬奇對於畫雞蛋感到枯燥乏味至極,慢慢產生了懈怠的心思。費羅基俄耐心地對他說:“你看,1000個蛋中沒有兩個蛋是完全一樣的。同一個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態也不一樣。通過畫蛋,你就能提高你的觀察能力,就能發現每個蛋之間的微小的差別,也能鍛煉你的手眼協調,做到得心應手。”

達·芬奇聽了老師這番教誨,重新開始不停地練習基本功。經過執著的努力,3年後他畫任何東西都能信手拈來。

試想,如果沒有日積月累的作畫基礎,達芬奇如何成為世界著名藝術家呢?同理,如果我們不是在生活中的點滴滴滴中修行,如果我們不是從最基礎的善心善行開始,又怎麼可能培植出慈悲心,生發菩提心呢?如果我們連個好人都做不到,又怎麼可能成為聖人呢?

由此我們也就能明確了善念、善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恭看了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說法《解脫大手印》就知道,我們的身、語、意三業要從實際行動上實行一切的善業,無論是大善、小善凡是善業我們都要做,這是建立真實大悲菩提行舉的基礎。

因為只有善念善行的積聚才會讓黑業遠離。只有黑業遠離了,我們在做功課,比如念佛或參禪時,才不會產生昏沉、掉舉等蓋障,才能清淨真如現前,見本來面目。

因此一切善業的緣起我們都要行持,哪怕就是一絲善念都要增益。

達·芬奇如果沒有執著於畫好每個蛋的積累,也就沒有後來的世界畫壇大師了。又猶如我們學開車,我們要牢記教練教的如何行駛,如何轉向、如何倒車入庫等等,腦子裡都是教練講的上路注意事項。直到自己能純熟掌握駕駛技巧,那個時候哪怕和朋友聊天、腦子裡想著要簽的合同內容也不會把車開偏,遇到紅燈會停,碰到別的車靠過來也能自然而然打方向躲開。這些都源自於上路後的不斷練習才做到了不執著駕駛,所有行為皆出於自然。而從最開始執著練習,到不執著行駛,就是一個練習積累的過程。正如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說“萬法習慣成自然”。

學佛亦是如此。我們種下善念、善行得到善果,就積累了福慧資糧,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從執著再進入到不執著的境界。但是在進入這種“不執著”之前還是先要多行善,當行善成為我們日常的一種習慣時,也就沒有“執著於善”的念頭了,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本質如此。

raw-image

六祖慧能大師為慧明宣說,不思善,不思惡,誰是本來面目?慧明當下了悟。沒有善念與惡念的分別,在前念已去,後念未生,中間不執之際,本來面目現前。《金剛經》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闡述的是法性真如的境界。

我們不能從法性真如、空性的角度,去反對行善。而應從執著行善,到無執菩提心行,不斷積累善行德量,因為無德量者則無聖因,無聖因者則無道境,所以必須建立德量。有了德量才能了證空性,才不會被輪回束縛。也就是說,依于行善而不執著善業之果,應無所住產生勝義菩提,於勝義菩提當中了徹本來面目。

修行人的一條明確路徑:由修善行,生發四無量心到修菩提心行,結菩提之果,證果登地,成就解脫。所以,想要成就解脫,先從行善開始吧。


撰稿:在路上
編輯:悅色


『歡迎分享、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文章摘自〔大悲.柔軟.菩提心 | Mercy.Softness.Bodhicitta〕:

https://mercysoftnessbodhicitta.org/學佛心路/佛門觀察_佛教強調不執著,為何許多人又執著行善

分享佛教相關文章。學佛,學習「如來正法」。 為什麼要學佛?學佛人都在做什麼?為什麼有些人學佛後日漸有了正向的改變,有些人卻不見進步?如何辨別真假佛法?學佛單位是否如實遵循佛陀教法,依教奉行,還是假借名義真行騙? 就讓我們透過文章來了解筆者們在學佛路上所遇、所見、所感、所聞的一切經歷與改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過程中縱使有不同的意見或看法,但只要放下我執己見,結果最多只差在時間快慢或簡單困難而已,終究都一定能完成。我們當深刻體會到每一場法會皆來之不易,不能抱著參與法會沒差我一個人的心態,反之須以無私利眾感恩的心來參與或接受安排。……
……佛陀師父在《學佛》一書裡,在法音當中,講了很多關於護法的問題,……」我的成長與過去曾是灰暗且迷惘,直至遇到正法才逐漸有了方向。未學佛前對生活的諸多怨念與徬徨,學佛後慢慢轉變,這一路來只有感恩,感恩過去經歷的一切好與壞,因這些經歷促使我對學佛的心更加堅定。感恩 諸佛菩薩的指引,感恩師父的教導,……
……我祈求 南無觀世音菩薩慈悲教導我,讓我能明瞭菩薩對我說的話,將錯誤的知見、行為改正。做完功課在與女兒聊到法會的感受時,我突然想起菩薩曾經對我說過:「縱然有過一段榮華的時光,但是就像曇花一現一樣並不能持久,人生本是如此。」這時才驚覺自己的執著貪戀。……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淺釋邪惡見和錯誤知見》中說法:“認修行放在明日做。經常有人想到,今天累了不修了吧,明天再修。或者說:哎,今天我玩一玩,明天再做功課吧,再修心修行吧。凡是有這個念頭,就是已經從此時生發了墮落輪回不得解脫的緣起種子。”……
……恭聞「H.H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受用論》」此盤法音後,了解到自己未斷疑生信,未除三疑,甚至是錯把佛法與世間法相提並論,於是當一進到壇場,我先向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十方諸佛菩薩、護法,頂禮懺悔。深知自己無明惡習定會不斷犯錯,但我當下知道就一定要馬上改正,並繼續精進熟讀經藏……
……見不得光、貪小便宜的事不想、不做,秉持著有為處入手,無為之處了心,無心可修即為道。每個當下觀照著自己、提醒自己,錯因果的事情不做。每段因緣不同,自己要學會不執著、不共業、不受境所遷、不隨眾生之喜而喜、不隨眾生之悲而悲,穿好自身的盔甲,才不至於在當下、逆境中造下黑業。……
……過程中縱使有不同的意見或看法,但只要放下我執己見,結果最多只差在時間快慢或簡單困難而已,終究都一定能完成。我們當深刻體會到每一場法會皆來之不易,不能抱著參與法會沒差我一個人的心態,反之須以無私利眾感恩的心來參與或接受安排。……
……佛陀師父在《學佛》一書裡,在法音當中,講了很多關於護法的問題,……」我的成長與過去曾是灰暗且迷惘,直至遇到正法才逐漸有了方向。未學佛前對生活的諸多怨念與徬徨,學佛後慢慢轉變,這一路來只有感恩,感恩過去經歷的一切好與壞,因這些經歷促使我對學佛的心更加堅定。感恩 諸佛菩薩的指引,感恩師父的教導,……
……我祈求 南無觀世音菩薩慈悲教導我,讓我能明瞭菩薩對我說的話,將錯誤的知見、行為改正。做完功課在與女兒聊到法會的感受時,我突然想起菩薩曾經對我說過:「縱然有過一段榮華的時光,但是就像曇花一現一樣並不能持久,人生本是如此。」這時才驚覺自己的執著貪戀。……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淺釋邪惡見和錯誤知見》中說法:“認修行放在明日做。經常有人想到,今天累了不修了吧,明天再修。或者說:哎,今天我玩一玩,明天再做功課吧,再修心修行吧。凡是有這個念頭,就是已經從此時生發了墮落輪回不得解脫的緣起種子。”……
……恭聞「H.H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受用論》」此盤法音後,了解到自己未斷疑生信,未除三疑,甚至是錯把佛法與世間法相提並論,於是當一進到壇場,我先向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十方諸佛菩薩、護法,頂禮懺悔。深知自己無明惡習定會不斷犯錯,但我當下知道就一定要馬上改正,並繼續精進熟讀經藏……
……見不得光、貪小便宜的事不想、不做,秉持著有為處入手,無為之處了心,無心可修即為道。每個當下觀照著自己、提醒自己,錯因果的事情不做。每段因緣不同,自己要學會不執著、不共業、不受境所遷、不隨眾生之喜而喜、不隨眾生之悲而悲,穿好自身的盔甲,才不至於在當下、逆境中造下黑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