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真的希望如果可以的話,有個人來告訴自己「如果選擇__的話,就會獲得想要的結果。」
然而更多時候發現之所以沒有辦法隨心所欲和心想事成的真正原因根本不在於外部因素,而是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怎樣的未來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所以往往只能在選擇之後對選擇的結果做出反應、體驗過了覺得不夠好、再換了新了以後又才意識到原來之前的那個挺好,意識到覺得什麼都不滿意的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
想也想不通自己執著的點到底在哪裡,總感覺自己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地方,挺喜歡現在的地方,但是卻不斷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告訴自己「應該要向前了,應該還有更多更多未知的人事物等著去探索」,於是開始變得躁動、開始變得迷惘。
人生真的就只是不斷突破、再突破,到了某個階段感覺適應了之後、就要衝往下一個未知挑戰的過程嗎? 曾經如此深信不疑但最近好像漸漸不那麼肯定了,以往在每一個地方一段時間後總覺得好像就有股力量在推著自己,說著「該離開了」。
然而離開之後要去哪裡?或許知道有幾個候選地方可去,卻不知道要從這裡去到那些地方的意義是什麼,因為我並不討厭、甚至還依然很喜歡「此處」,那麼即便如此時間到了也依然要離開嗎?
一直以來都認為如果在一個地方待得不夠滿意、無法每天都期待著一日的開始,便是該離開的時候,又或者如果有段光想到就戰戰兢兢、認為自己有必要放手一搏去爭取的未來,就應該要無所畏懼去爭取。
可卻從沒想過如果有一天遇到一個無論怎麼想、怎麼看、怎麼待都找不出「非離開不可的理由」、每天待著都會體驗到大大小小幸福的地方的話呢? 如果嘗試挑戰了前方的機會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像從前那樣積極迫切想要前往新環境、新生活,那麼生命中從未選擇過「留下來」的自己又該如何面臨這次的選擇?
既沒有想去的地方、也沒有想要獲得更多,因為現在已經充分擁有的話,又該如何與內在那股「該改變了」的異樣感受調和?才發覺原來人的感受與願望是會儲存於身體記憶的,現在這個使自己感到疑惑的目標真的是屬於當下的自己的,又或者其實是曾經的自己所定下的期許?正因為深信沒有什麼是毫無意義的事,所以才更加迷茫。
我嘗試了解自己,列下有關行動與不行動的任何想法,立即回答不留猶豫與思考的時間:對我來說生命中前三最重要的是什麼?
底下的問題列舉,寫到答不出來為止:
接著檢視自己列出的回答:
經列舉統計後會發現如果列舉數量差異很大,又或者明顯偏向某一性質,那麼心中真正的答案大概便存在於其中。
才發覺當提到「上進、改變」時想到的不是自己能夠快樂的生活,而是別人會如何看待自己以及那些機會可以如何成為未來的一個跳板、為更久之後的下一步鋪路,然而那一連串想法卻與自己所列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第一次嘗試去爭取什麼,同時卻發現自己似乎並沒有渴望。
確實,要獲得幸福有時必須打拚、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但不要只是機械式地催促自己去做認為「對自己好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思考時常受到社會框架的干擾。
課題始終存在於生活中,它可能以任何我們無法想像的形式出現,可以不反應,但那必須要是因為知道自己不需要反應、而非因為處理不了而逃避。現在沒有去正視、用其他藉口搪塞過去的焦慮感在五年、十年之後依然會糾纏著自己,掌握自己的思維運作模式就會知道自己何時該動作、何時可以不用動。
社會教導我們要緊抓眼前每一個機會、要不斷往階梯高處爬,但若隔壁是就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汪洋大海,深潛浮潛都有各自的美好與精彩,這些看似能夠有助於追求人生成就的道理是否將不再適用?
又如果上進與奮鬥是人生的課題,那麼學習放下執念與享受平靜又何嘗不是人生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