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5)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前面剛剛講過,我們修行要從聞慧到達思慧,再從思慧到達修慧。《遺教經》裡面舉的這些譬喻,比如像「手持蜜器,動轉輕躁」,過去我們可能只是理解文字相,現在就要開始去深入體會,在寂靜心當中觀察。
如果我的心不收攝,是不是像這樣子手執蜜器,很快樂,邊唱邊跳,動轉輕躁。這個蜜器就是譬喻我們的心攀緣外在的六塵境界,六塵境界就像蜜器一樣,深深地吸引著我們。
當我們的心沒有安住在法上的時候,外在的境界對我們來說就像蜜器一樣,這個時候我們「但觀於蜜,不見深坑」,我們就只會在境界上不斷地攀緣,認為它是可愛的或者是討厭的,可愛的就起貪,討厭的就起瞋,不斷起煩惱,到最後就墮落下去。
所以我們修行人,不論外境的是與非。並不是說外境的是與非我們不管,是與非我們知道,但是我們要守住我們心中的正念。
比如說常住裡面有的人做的很好,有的人不如法,這中間的是與非你很清楚,但是如果你不是執事,不是你在管,那這就不是你應該去分別的事情,你應該放下這些是與非,把心安住在法上。
我們剛出家的時候,或者剛開始修行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抓住一個境界,不斷地想,不斷地起煩惱,或者是貪,或者是瞋。別人對我們好,我們就起貪;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就起瞋。
好不好其實就是一時的,但事情發生以後,我們不斷地想,不斷地去追憶,就像一個手持蜜器的人,不斷看著蜜器在跳舞一樣。沒有想到跳跳跳……掉到底下的坑裡面去了——這個坑就是三惡道。
剛開始修行的狀態就是這樣子,心隨境界而轉。
所以,什麼叫老參?什麼叫初修?不是我今天能夠打坐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我看了很多經論,我就是老參了,不是的,那只是一個參考。真正的老參是你已經開始進入觀心的狀態。
很多修行人,包括出家的修行人,他可能還是沒有養成那種觀心的習慣。像我昨天跟本因法師談論的時候,他說他幫人家審罪,問「你當初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造罪的?」很多人回答不出來——忘了,回憶不出,我也不知道。
這就是什麼?「但觀於蜜,不見深坑。」平常沒有觀心的習慣,造罪或者放逸的時候也不知道,隨著慣性動作、慣性行為一次次去造作。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