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健康很重要那到底怎麼樣算健康呢?
每個人對於健康的定義都不同,有人會覺得健康檢查沒有紅字就是健康,沒有跟著流行性感冒就稱為健康,或是沒有生病就是健康。
但是怎麼樣算是生病?健康跟生病好像是一個蠻模糊的概念,有明顯病症的時候可以稱之為生病。例如:頭痛、喉嚨痛、流鼻水、發燒、全身無力、檢查數據不正常
那體力下降算生病嗎?舉個例子:之前可以跑5000公尺但現在只能跑3000公尺,這種情況下算生病嗎?
通常這種情況就會認為身體已經開始退化了!退化的過程中,對於原本的生活難免都會受到影響,可能原本做得到的事情,現在卻做不到了。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天看到爺爺愁眉苦臉地坐在客廳,我擔心的詢問爺爺怎麼了,怎麼看起來不太開心?
爺爺淡淡的說:他搬不動了!我就問,什麼搬不動了?
爺爺說:他之前可以把兩大袋飼料袋的菜扛起來,而且還可以連續搬好幾趟都不會累!現在卻連一袋都搬不動了....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就這樣一直唸一整天....
聽到的當下其實心裡蠻難過的,也開始意識到,長輩們的身體已經慢慢的不健康了!只是還沒嚴重到達疾病的程度而已。
到底怎麼樣才算是生病呢?在中醫跟西醫不同文化體系下,思考模式跟運作方式也有所不同。
利用科學數據化,有一個範圍性的數據標準,在這個範圍內稱之為健康,範圍外稱之為疾病。
但這個數據範圍會根據年齡層的不同或是時代的演進,是會有所更動跟調整的,所以其實疾病是被西醫定義出來的,並不代表沒有被定義為疾病的身體就是健康的!
中醫認為只要人體產生不平衡的現象就代表身體不健康!這時候就會開始治療了。
中醫會利用,望聞問切、八綱辯證、衛器營血等方式去判斷身體是否達到平衡狀態。所以中醫的辯證方式比西醫更加細微,但是沒有辦法系統化,是因為辯證上需要中醫師經驗的累積,又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同、做法不同,所以沒有辦法系統化,難以複製。
西醫這邊最常見的解決方式分為兩種,數據型跟感受型。
利用刺激、抑制、阻斷、打針、麻醉、手術等,讓數據恢復到正常值或讓身體感覺不痛。例如:吃高血壓的藥讓血壓恢復正常、有頭痛的症狀吃止痛藥、有膝蓋痛的症狀就換人工關節。
但這些做法都只解決疾病帶來的結果,沒有解決到本質問題,最終身體的問題還是沒有辦法得到解決。
這也是西醫常常被詬病的,治標不治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實不管數據過高或過低,或感覺到疼痛,這些都是疾病產生帶來的結果。
目前市場大多只處理結果,讓數據恢復正常或讓痛感消失,沒有針對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去治療,不在乎身體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導致一直吃藥,不但沒有辦法解決實際的身體問題,甚至還會引起其他的併發症病情也只會更加嚴重。
西醫也常常倒果為因,把疾病造成的結果當成是原因,只治療結果,不在乎實際上,造成疾病的原因是什麼。
舉個例子:像骨質疏鬆造成缺鈣,所以要補鈣,但缺鈣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骨頭裡面骨基質的流失,而導致鈣質沒有辦法被鎖住,造成缺鈣。應該補充給骨基質所需要的材料跟營養,讓骨基質成功留住鈣質,才可以從根本解決骨質疏鬆的問題。
因此我們要去判斷,何為果,何為因才能實際的解決問題!
中醫會利用望聞問切、八綱辯證、衛氣營血等方式,依照自身的經驗去判斷身體不平衡的原因,了解疾病是如何產生的。然後做出相對應的診斷及治療,讓人體恢復到平衡狀態。但因為各區域的飲食習慣不同、環境不同、個人體質不同等...中醫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不一樣的解決方式。
所以無法系統化也難以複製!
以頭痛的症狀做舉例:造成頭痛的原因有超級多種!
比如:可能是神經發炎造成的頭痛,肝火過旺造成的頭痛,或者是眼壓過高造成的頭等等...原因太多了,可能有成千上萬種。
西醫通常會開止痛藥來解決疼痛,但必須長期吃藥,因為只有抑制感覺,沒有去探討頭痛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所以治標不治本。
而中醫會經過各種的辨證,發現是肝火過旺導致的頭痛,那就治療肝臟,所以頭痛問題就可以得到改善。
西醫也逐漸意識到,解決表面問題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隨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及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老年人口跟慢性疾病患者不斷增加,越來越多人長期吃藥,造成醫療健保給付的嚴重負擔,迫使政府跟西方科技開始著重在從本質型的方式去做調理,才是比較根本的做法!
因此政府把還沒到達疾病但身體不健康的這群人,稱之為亞健康族群!
隨著醫療進步的發展,為了解決亞健康族群跟慢性疾病帶來的醫療資源負擔,研究也發現,其實人體是自己最好的醫生!期望透過啓動人體的自癒功能,讓人體自行的恢復健康,進而衍生出了生技產業。
生技產業
是期望藉由簡單的保養,解決很大部分的醫療的問題,而且可以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好!並且找到疾病的根因,追求本質性的恢復。這也是生技產業所存在的意義跟價值!
但目前市場上為了快速的推廣,只提供了快速的解決方式,並沒有針對如何恢復人體健康去做探討。
這是我們想要去推廣健康產業最主要的原因,了解到健康的本質!
大家會怎麼去定義自己是否健康?
會期望用什麼方式解決健康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