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須細心慢嚼...修得輪迴因果業報
十二緣起就如同不停轉動著的車輪,從不間斷,我們雖然已經來了,但是將來還是會這樣走的,走了以後還會重頭再來,在重新開始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所準備。十二緣起支裡所講的內容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當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該如何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生與死,是每個人最大的兩樁事情!行走在生死的曠野,每個人都在路上…
在無盡的時間長河中,我們處於賢劫、千佛之第四佛釋迦牟尼如來、佛法的末法時期;在無盡的宇宙中,我們處於娑婆世界中的(地球五濁惡世);經歷無數次的生死輪迴。
1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2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3 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4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5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十二緣起
在《現觀莊嚴論》裡雖然是一個難題,但那些比較複雜的部分,我們在這裡暫且淺談,目前只講一些必須學習的關鍵性問題。
《現觀莊嚴論》對於修行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觀察
,幫助修行者理解事物的本質,從而減少執著。穩定心念
,增強對真理的直觀理解。反省
:這些指引旨在幫助修行者在追求智慧與解脫的道路上,更加明確與有效地進行修行。
《現觀莊嚴論》中除了「一切法無自性」和「因緣法則」外,還提出了以下幾個關於空性
的重要觀點:
空性超越了二元對立的概念
,如存在與不存在、實體與非實體,這要求修行者超越語言和概念的限制,直觀體會空性。這些觀點共同構成了對空性的全面理解,幫助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更深入地探索和體驗空性的真諦。
十二緣起我們已經經歷了成千上萬次。雖然經歷了成千上萬次,但是在這些過程中,由於我們沒有做任何準備,所以至今它仍然沒有停止。沒有停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前在經歷十二緣起時,我們缺少了面對它的方法,以至於直到今天,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如果今天再不準備解決這個問題,那麼
輪迴的循環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這輪迴 我渡不了我
風早已過忘川河 彼岸花早已墜落
掙扎在 沒有結果的漩渦
善惡都任由演說 濃霧模糊了過錯
破裂的 夜蛾煽情撲向火
陌路中 我看著 鏡子裡的我
蜷縮著 沉默著 漸漸的 那身影
隨時間融化了 向前走
淅瀝的 血淋的 有關你的回憶分割
一半在 承載冷漠 另外一半說愛過
信任過 背叛過 那虛假的誓和諾
這輪迴 我怎麼渡我
你聽啊 嗩吶吟唱 悲喜的歌
紅妝之後 鮮豔褪色 過半生要撕碎幾個我
你看吶 躲在角落 小心苟活
扮演角色 守著空殼 無數次想 重新選擇
我站在 崖邊的漩渦 被遺憾淹沒 蹉跎
真愛都淪為罪惡 廉價的 動心乾涸
反覆折磨 循環交錯 重蹈覆轍
這輪迴 我渡不了我
反覆折磨 循環交錯 重蹈覆轍
這輪迴 我渡不了我
我們不是自願來的,更不是自願走的。走的時候誰都不願意,即使不願意也得走。眾生走時是不自願、不自由的。同樣,眾生來時也是不自願、不自由的。
如果那時可以自由選擇,就沒有一個眾生願意去作牛、作馬,但是,我們卻常常看到這些可憐的生命。
如果真有自由可言,那麼,它們肯定選擇做人間的國王,或是天堂的帝王等等,而不可能選擇作牛、作馬。
這就充分說明了,生命來的時候不是自由、自願的,願意也得來,不願意也得來,為什麼呢?
這是不是上帝的安排?,佛教並不承認人格化的上帝
其實,在佛經上早已提出,答案就是,無神論雖然是不正確的,但是,無神論者至少還對生命進行了思考。雖然目前持斷見者尚未找到真理,但是透過思維的方式,他的見解也會逐漸地轉變,這是有可能的。
眾生是在不自由的情況下來,在不自由的情況下走。為什麼不願意走還是得走,不願意來還是得來呢?這是有因緣
的,而因緣是可以改善的,因為它是有為法。
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一旦注定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佛教的觀點是:雖然定業是有的,但是所謂的定業也不是沒有辦法改變,若能證悟空性,或者能厲勵懺悔,則定業也會改變
。正因為一切有為法都不是命中註定的,而是可以改善的、可以轉變的、可以控制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十二緣起。不了解十二緣起支,其實就是不了解我們自己。
世俗間所謂的偉人,如許多得到諾貝爾獎的、令人尊敬的專家學者,其實他們也只是精通一些狹窄範疇裡的知識,了解自己,了解心的奧秘。了解十二緣起,為了解決問題。
首先,我們要找出眾生總是身不由己地穿梭在六道之間的根源到底是什麼。根源找到了,這樣才是真正地找到了解脫輪迴的出路。
在佛經裡將十二緣起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前世,第二階段是現世,第三個階段是來世。
1.前世階段
。在十二緣起支中,哪些是屬於前世階段的呢?
十二緣起支中的第一支叫作無明支,第二支叫作行支,「行」的涵義是什麼?
因為有了無明和煩惱,就會產生一些身、語、意的行動,造作善和不善的業,這些善惡的業就叫作行。第三支叫作識支,它可以放在前世,也可以放在現世。依一般的講法,識支可以納入現世,故而前世階段只有無明支和行支。
2.現世階段
。第一個是識緣起支,第二個是名色緣起支,第三個是入緣起支,第四個是觸緣起支,第五個是受緣起支。這五支是屬於現世階段的。
然後再加上愛緣起支,愛就是凡夫的貪欲;取緣起支,取就是為了滿足貪欲而作的行為;有緣起支,有就是輪迴的因,即善惡之業,三界、三有是同一個意思,是它的果。這三支雖然屬於現世,卻是後世的因。前面的五支,再加上這三支一共八支,都屬於現世階段。
3.來世階段
。下一世只有兩個緣起支,第一個是生緣起支,第二個是老死緣起支,老死不分開合為一支。為什麼其它都是分開的,只有這兩個不分開呢?那是因為有些人是老了以後才死,也有些人尚未老就死了,故而是先老抑或先死,這是誰也說不清楚的,所以把這兩個放在一起。
有無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識,乃至有生就有老死
前前為因,有了前前的因,就會產生後後的果,這就叫作緣起的流轉。若無明停止,則行自然停止,行停止則識停止,識停止則名色停止,乃至生停止則老死停止。這就叫作緣起的還滅。緣起流轉是輪迴,緣起還滅是解脫。
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的是緣起的流轉,而我們需要做的是緣起的還滅。緣起還滅則解脫,緣起流轉則輪迴。還滅和流轉的最關鍵的問題在哪裡呢?
就是在第一支無明
支上。只要我們有無明,其它的就都不可能停止。打個比方,若有火車頭,後面的車廂就會跟著走;若火車頭停下來,或是根本沒有車頭,後面的車廂就不可能走。
同樣的,若十二緣起中的第一個無明支不停下來,後面的就不會停止;無明支若是停下來了,後面的也就無法繼續,所以就會解脫。追根究底,還是要斷除無明
。
譬如,做惡夢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和白天一樣恐怖和痛苦,那是為什麼呢?有了睡眠就產生夢境,但是,帶給我們影響和痛苦的並非夢境,而是我們的執著。
是因為我們把夢境當成實有而導致的。如果做夢時不把夢境當真,那麼雖然有夢境的現象,卻不可能導致這些恐懼和痛苦。
同樣的,在我們流轉輪迴的時候,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痛苦呢?
就是由於一種執著:原本是如幻如夢的東西,我們卻把它當成真實的,所以就有了那麼多痛苦。如果我們能夠回頭,能夠證悟它是不實在的、如幻如夢的,這些恐懼、痛苦就會消失。輪迴雖然不一定會立即停止,但從此以後,它也開始逐漸消失。
譬如做惡夢時,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作夢,那麼,雖然夢境尚未停止,依然在夢中,但是夢裡的恐懼和痛苦就會一下子消失。在夢中證悟夢境是虛幻的,所以這一切都停了下來。現在,我們正在輪迴的大夢裡,若能從中甦醒過來,也就是說,證悟一切是空性的,那麼,後面的流轉也會停止。
無明就是愚癡,有了這樣錯亂的觀點之後,我們就會把所見、所聞都當成真實的,而正是這種實執,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痛苦。菩薩證悟之後,精通了一切所見、所聞都是如幻如夢 的,所以就沒有了痛苦。正因為他沒有執著,沒有痛苦,所以才能在乃至輪迴未空之間待在這裡度化眾生;如果他有執著,也同樣會有痛苦,那麼,他就無法做到在輪迴度化眾生。所以,首先最為關鍵的問題,還是得斷除無明
。
斷除無明的方法簡單地講就是:
證悟空性最具體的、最精華的修法,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的修法。雖然從理論上講,還有更多的推理方法,但具體的修法就這兩個。為今後脩大圓滿鋪路奠基。所以,首先要推翻無明,也就是推翻人我執和法我執。
「人無我」?就是修四聖諦:苦、集、滅、道和無常、苦、空、無我;觀察世間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沒有例外,由此明白一切事物所帶來的都是「苦」,進一步觀察一切事物本性是「空」,都是虛幻不真實的,然後修八正道,藉由「中道」即是「人無我」的境界,重要的是:要得到禪定,因此持戒、禪定的功夫都不可少。
「法無我」?要證得「一切唯心」,即是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心的顯現
」,而心是「不可說、不可得」的,所以一切境界不存在。
要如何證得「一切唯心
」?藉由修習「中道
」,可以證得「一切唯心」。其中,「般若」即是「一切事物的本質為空」,「如來藏」即是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真如、佛性,眾生本來是佛,只是被妄想、執著所縛,而不能見;兩種論點由「中道」來說,即是真空妙有、緣起性空和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
照見「一切事物不生不滅的本性」但卻又無法使用言語說明,也就是明白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第一義諦;知道一切相
的顯現,都是錯誤的分別,有如海市蜃樓、夢幻泡影。
在兩對因果中,第一對因果叫作「能引」和「所引」
第二對因果是「能成」和「所成」
為什麼叫作「能引」和「所引」呢?
所謂“引
”,是指引來後世的五蘊,也就是,若沒有前面的因緣,後面的因緣就不會產生,後面的緣起支是由它們引來的,所以叫做“能引”。 「所引」是指被「能引」所引來的那些因緣,所以叫做「所引」。
第二對因果是「能成」和「所成」。即如果沒有這些因,則後世的五蘊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有這些因,所以就有這些果,因叫作“能成”,果叫作“所成”。
前世。有了無明
,就產生了人我執;因為有了人我執,就希望自己能夠快樂;為了得到快樂,就需要很多能夠產生快樂的事物;在去爭取這些事物的過程中,就會傷害到其他的人,所以會造業
,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罪業。這樣就產生了第二個行緣起支。行
就是善惡的業。
今天我們會做這樣的人,完全是因為前世有無明,又因無明而造業的緣故。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
現世。現世的第一支是識
支。中陰身的心識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意識(神識)叫作識緣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投胎第一剎那的心就叫作識。在受精卵逐漸演變形成人體的過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體,只可以稱作人體的一種因而已,這就叫作色支(物質)。
那名色
是什麼呢?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識一起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識也好,眼識等前五識也好,都不離開受、想、行,這些就叫作名。為什麼叫作名呢?譬如說,人的名字也好,物質的名字也好,都沒有像物質一樣的阻礙,一個事物可以有三、四個名字,它們相互之間是毫無滯礙的;同樣的,受、想、行也是沒有阻礙(非物質)的,它們是心識的一個過程,所以叫作名
。
從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這個住胎的階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間有一段漫長的過程。在十二緣起支中用「入
」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剛開始形成,雖然逐漸在發育成熟,但是眼睛還看不到東西,耳朵還聽不到聲音,……,六根尚無法接觸到六塵的階段,這個過程叫作入支。
觸
,就是接觸(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經成熟,不僅是成熟,而且能夠接觸到外境的階段。為什麼叫作觸呢?例如,在這一階段中,在具備了三種緣:第一是耳根;第二是聲音;第三是耳識,並且在這三者結合以後,耳朵就可以聽到外面或母胎內的聲音,而且能夠辨別聲音的大小。能夠辨別外境的這種能力就叫作觸。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受
。有了接觸以後,就有了痛苦、快樂的感受,這些苦樂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從能分辨苦樂感受的因開始,逐漸成長,直到造業前的這一階段。小孩子雖然也會造業,但是大體而言,像成人那樣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業的情形,在孩提時代還是比較少的。這段期間有十幾年,這個過程叫作受緣起支。
第一對因果,七個緣起支:無明和行叫作“能引”,它會引起現世的識、名色、入、觸、受;所引就是識、名色、入、觸、受,它是由前世的無明和行蘊所引起的。這就是第一對因果。
然後就是愛
支,愛就是喜愛世間圓滿的貪欲心,在佛經中十二緣起支上用的就是「愛」這個字,意思就是貪欲。
愛之後就是取
,取是什麼意思呢?取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營生的事情,它也屬於業。因為這樣做又會造業,又在準備下一世再回來的因素。
現在社會上大多數的成年人每天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會騙錢、打妄語、參與競爭,在競爭的時候,有意無意之間又會造成很多傷害,做這些就是在造業。
接著就是有
支,有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輪迴自身;一是輪迴的因,此處解釋為輪迴的因。輪迴的因和行支是一樣的。行支是上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這一世的因;有是這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下一世的因。
有支就是善、惡的業。因為有了愛(貪欲)以後,就會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業。若是這樣,下一世再來輪迴的因就已經非常完整了:第一個是愛
,第二個是取
,第三個是有
。那麼,我們下一世肯定要輪迴了。因為,因已經全部具備,怎麼可能沒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這三支是指從能夠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結束之間的過程。
來世。然後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麼呢?生就是前面講的識,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
接下來是老死,前面所講的從名色到受之間的整個過程都包含在老與死裡
現世的愛、取、有這三個緣起支叫作“能成
”,而後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
”,這就是第二對因果。
輪迴的因有遠因和近因;輪迴的果也有遠果和近果
經書裡面講,木車有兩個車輪,若缺了其中一個車輪,車就沒有辦法行走;同樣的,即使以前所有的這些因都存在,但若缺少了貪欲,就不能轉世了。粗大的貪欲要透過出離心
來解決,細微的當然要透過人無我的修法來解決。
即使有遠因,但是如果近因不具足,也是不會投胎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有了前世的因──無明和行支,但是若能在這一世中修行成就,沒有了愛緣起 支,徹底地斷除了對輪迴的貪欲心,那麼,即使在往昔所造的惡業尚未完全清淨的情況下,下一世也不會再投胎轉世了。
龍樹菩薩的故事,樂行國王的太子到他面前索取他的頭,龍樹菩薩說:「你自己砍斷帶走吧。」太子用寶劍無論怎麼砍他的頸部,都好像在虛空中揮舞般,無法砍斷。
龍樹菩薩就說:「我在五百世以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但是我曾經在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異熟果報還未清淨,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斷我的頭。
也就是說,即使像龍樹菩薩這麼高境界的人,還是會受因果報應。所以,這些高僧大德、成就者們也許還有最後的一些果報未了。
在眾生業力現前的時候,會有一股莫名的動力和勇氣;在某些情況下,魔鬼、魔障也會賜給他們勇氣。在兩對因果分開以後,因果、輪迴的道理就顯露出來:
「能成」的主要是慾望,慾望斷除之後,就不再有下一世
五欲有二說,一者指染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起之五種情慾。
再者,又指財欲、色欲、名欲、飲食慾、睡眠欲。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 已行的事,後必再行。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 安置人心,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 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 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 。
我又見日光之下,在審判之處有奸惡,在公義之處也有奸惡。 我心裡說:「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在那裡,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
。」我心裡說:「這乃為世人的緣故,是神要試驗他們。
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都是虛空。 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安心喜樂,因為這是他的份。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
道德的重點並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減少痛苦」(斷除無明)
,雖然神祇能夠啟發我們發揮同情心,但就算沒有宗教信仰,我們仍然能做出各種合乎道德的作為。如果說我們非得要靠著某個超自然的存在,才能做出有道德的作為,等於是認為道德其實並不自然。
但哪裡是這樣呢?我們本來就自然而然具備某些道德。就深層涵義來說:不該用神的名義,來為自己的政治利益、經濟野心或個人仇恨以神為名找藉口。
言慢者貴,性柔者富,德厚者旺,命運中的一切,都離不開福報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