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所面臨的少子化問題對於教育單位的衝擊擴大,這一波接一波的倒閉風潮吹進了私立大學校園,招收不足額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招生不佳的私立大學只能依法停招,目前仍有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的私校如中州科大、台灣首府大學、明道大學、環球科大等,這意味著若是將來輔導改善無效,終將難逃倒閉的命運。
不僅私立大學招生人數不足,就連國立的頂大也罕見出現招生缺額,根據111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公告,今(2022)年大學考試率取率高達98.94%、總缺額數為1萬4493個,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其中文化大學招生缺額達到2378個為全臺最多,國立大學如清大及臺師大也都罕見出現招生缺額,顯見少子化之衝擊為教育單位帶來多大的威脅。
(資料來源:今周刊報導)
然而,已有多位國際名人、高等教育專家認為大學的倒閉潮才剛開始,美國未來學家(Futurist)、知名演講者湯瑪斯.傅萊曾於2013年發表言論時提到:「2030年,全球將有一半的大學會消失,綑綁學生四年的大學學制也將走入歷史。」美國高等教育專家凱文.柯瑞(Kevin Carey)也在2015年出版的《大學的終結》(The End of College)一書中對未來高等教育預測道:「20年後,我們所熟知的大學將不復存在」,與湯瑪斯.傅萊所說的話一脈相承。
其實企業很早之前就已經提出了大學文憑無用論,2004年的韓國領袖論壇上,三星電子副會長尹鍾龍就曾指出大學教育的不切實際,提及學生就算從大學畢業,在工作方面也無法立刻上手,通常需要在職場接受三至四年的教育,才得以充分發揮才能;2019年3月,蘋果的CEO提姆.庫克(Tim Cook)曾在白宮舉行的美國勞動力政策諮詢委員會會議上發表:「在大學裡習得的技術,與企業的商業需求存在極大的差異,尤其在程式設計方面更是銜接不上。(中略)蘋果2018年在美國雇用的員工,有一半未具備四年制的大學學位。」
此外,全球企業評價網站Glassdoor在2018年公佈了一份不再要求應聘者須具備大學文憑的企業名單中,包含了14間跨國知名企業,如蘋果、Google、好市多、星巴克、IBM、美國銀行……等等,也就是說,我們已經不能完全仰賴大學文憑,因為未來的社會將是憑藉個人實力,韓國趨勢分析家金龍燮指出,未來,有實力的「職業學生」才能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中生存下來。
所謂的「職業學生」(Professional Student)原本是帶有負面意味的詞,雖然「職業」(Professional,指專業、專業人士或專家等)與「學生」(Student,指大學生、學生或聽講者等)這兩個單字本身皆未帶有任何否定的含義,但當兩者結合在一起,意思就會變得有所不同。職業學生過去指的是沒有特定工作,只是一昧累積學位的大學生,他們通常是基於就業不順、害怕踏入社會生活、想逃避身為成年人的責任等,才繼續維持大學生的身份,多少帶有一點輕蔑的意思。
隨著時代變遷,「職業學生」這個詞彙的含義也產生了變化,如今代表的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裡,為了迅速應對變化而隨時隨地學習、持續成長與進步的人,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就讀大學,甚至修習世界任何一所大學的課程,已然成為能夠適應各種變化、在危機中生存下來的強者。
(資料來源:《懂學的人最後一個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