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沒想到我有一天會寫《東成西就》

更新於 2020/06/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想到要討論《東成西就》就覺得很爆笑,這部片完全就是惡搞,而且也不是說很好笑。今天我們會覺得好笑的原因是,我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然後回過頭來看這部片,跟這部片有了一段距離,所以那些硬搞的笑點忽然具有了某種幽默。但是為什麼?
第一個原因是一種第四台時代的眷戀。大多數 30~45 歲這一代的人,他們的青年回憶都是充斥著第四台。我自己就記得小學的時候當家裡出現了第四台,我是如何興奮地從下午一點看到晚上七點。在這六個小時當中,我貪婪觀看所有的電影,其中香港電影就佔據了其中的七成。而且與串流不同的是,第四台的電影是沒有辦法選擇的。所以我們經常是一部片反反覆覆看了很多遍。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種年輕的記憶投射在《東成西就》之上。就像我們看到一台 Nokia 手機ㄧ樣,不管當年怎麼樣地嫌棄,現在都變成了經典。
但也不是說喜愛第四台爛片是一種無差別的懷舊,如同將來我們會懷念大家曾經都用 iPhone 一樣。我們喜愛第四台爛片是有特殊理由的。第四台世代跟網路串流世代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還會看到很多自己不喜歡的垃圾,後者都是在看自己喜歡的垃圾。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我快要被自己給窒息了,因為所有的 App 都根據我的習慣提供給我一堆我已經喜歡或是已經知道的東西。以至於我們每天都在認同我們認同的價值,選擇我們喜愛的電影類型,拍攝我們覺得美的畫面。然後這些東西又會成為某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之中的現實,用來印證我們原來覺得對的、好看的標準。我們沒有一點點機會逃開。但是第四台讓我們有一種沙裡掏金的快感,某種程度上這影響了後來的我們,始終相信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
第二個原因是,《東成西就》符合當前一種網路美學。以迷因為例,它在美學上有幾個特徵,一是很粗糙,二是與真實的源頭脫鉤,三是惡搞經典。你看這是不是非常符合《東成西就》──它的笑點很硬搞,它本身就是一個經典(射雕英雄傳)的再製與惡搞。所以毫無意外地,《東成西就》的畫面也成為了許多迷因的素材。
但是與《美國隊長》成為迷因的狀況不太ㄧ樣的是,《東成西就》並不是經過再製成為了一個好笑的東西,而是一開始它就是一個惡搞的產品。大家都知道《東成西就》是《東邪西毒》的副產品,而且這兩部片集合了當時香港一線的演員。所以你看《東成西就》的時候,你會有一種驚喜感,原來這些明星可以這樣耍 low,這樣的沒有下限。於是我們得到了一種親近感。就像看到英國演員上脫口秀一樣。
第三個原因,《東成西就》與很多網路上的廢文一樣,是對於標準化的抗拒。網路時代的一個現象,就是言論的層次被取消了。譬如討論罪惡本來不等於罪惡,所以討論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利弊,跟討論日本侵華的利弊,不等於支持白色恐怖跟日本發動戰爭。但是網路時代這個界線消失了。其他像是玩笑跟言論的界線,瞎扯跟知識的界線,也有同樣的狀況。人們開始會責問一個玩笑的言論責任,或是一個瞎扯的知識真偽。廢文的流行一方面是避免在這個言論無層次的現象當中踩線,另外一方面也算是網路時代抗拒標準化的最後底線。
而《東成西就》這樣的片就跟廢文一樣,它對於一切都不認真,這件事讓我們覺得鬆了一口氣。我們特別可以拿博恩再製的 MV 與《東成西就》來比較:同樣都是用襲仿的方式來惡搞,可是博恩卻帶給我們一種緊張感,而《東成西就》比較像是「我就爛」。
第四個原因是《東成西就》喚起了我們一種共同體的經驗。有一整代的人的童年都是這樣活在鄭少秋、TVB 無線、四大天王的世界當中。如果說什麼是共同體經驗,這就是共同體經驗。所以共同體當然是存在的。完全消滅共同體反而是違背了自然的人性。
然而共同體不總與國家單位疊合。至少對我而言,我童年的共同體經驗一部分是香港,一部分是日劇,另一部分是美國,所以我看《怪奇物語》會比看什麼中國或是台灣的電影有感覺。可是政府或是運動者經常想把這種跨國家的共同體經驗裁減成國家的樣子。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從《東成西就》講到這麼嚴肅的問題。可能真的年紀大了,而人年紀大有一個特徵就是對於過去的一切均等地眷戀,講 NBA 就是喬丹,講短髮美女就說中山美穗而不是新垣結衣。但是如果回到當時,我其實並不喜歡喬丹,我也不覺得《東成西就》是一部如此好笑的片。(中山美穗我堅持,新垣結衣是誰。)正確地說,我確實覺得《東成西就》蠻好的,但以前那是我心中私藏的爛片,最多就是跟家人講一講,然後狂笑一陣,頗有一種孤芳自賞的快感。但是當我發現這個爛片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爛片,這個爛片就沒有爛片的價值,而成為了一部經典片。
搞藝術也是這樣。一開始創作是一種非常個人的事情,我只為了我以及少數與我品味相近的人而發動。但是忽然之間,你發現這個活動有著規矩、體系與經典。你仍然可以興味盎然地研究,但是那種個人性的快感就再也不見了。
我發現我不願意把我的回憶提升到懷舊或甚至一種共同體文化的程度,因為那樣就不是我的回憶了,而是一種中年人的慣習,或是一個時代文化的產物。但是反過來說,過去也並非如此地被動。我們以為大多數時候記憶是直線的,所以新的蓋住了舊的,現在的蓋住了以前。中年的梁詠琪也掩蓋了〈膽小鬼〉。但這是我們假定記憶是等值的,事實卻不是這樣。〈膽小鬼〉的梁詠琪與流行的香港對於我這一代的人而言是所有的高點,這並不全然是因為那時候很美好,而是還在少年的人,把自己對於世界的想像,跟這些明星疊合在一起了。
然後忽然我已經變成此時此刻的樣子,正經八百地在書寫《東成西就》,小時候的我怎麼會想到有這一天。
全文劇照:CATCHPLAY 提供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色》並不自由,《白色》也不平等,唯獨《紅色》的博愛真實而溫柔,奇士勞斯基打從心底相信的,就是博愛了吧。這也深刻呼應了他電影中反覆出現的,陌生人之間不知所以然的連結與牽動,命運或偶然或必然,身在其中,唯有以善意慷慨接納。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的喜劇、幽默的基調是建立在蘇黎曼本身的存在狀態上,在世界各地創造一種「巴勒斯坦式」的幽默,一種屬於蘇黎曼的幽默,他重新用自己的存在開拓「幽默」的語意。在存在上無法界定自己的蘇黎曼,遊走在各個界限的蘇黎曼,他的存在是否也能再帶來,甚至為台灣觀眾帶來界限折衝、交融與和解的重新想像?
「生物多樣性」不能只是「見林不見樹」的物種多樣性,應該當作個別有機體的多樣性,但我們似乎還停留在將事物分門別類的認識基底⋯⋯似乎還沒脫離「神的完美秩序」太遠。自然科學以「人的完美秩序」取而代之,卻無一處不是關於「知道」、「認識」和「控制」以及對其反省的分類學 2.0 焦慮。
我們習以為常的類型劇模樣,似乎總以洗盡俗世鉛華的視角,或藉著放大外在與內在需求間的矛盾去談親密關係中的遺憾與圓滿,把愛情宗教化成「想得而不可得」的超然普世價值,而黃綺琳顯然不甘心做它的祭司。在《金都》中,愛情似乎沒那麼高尚,反倒是生活的瑣細零碎成了將這形而上價值硬生生拖回地表的無窮引力。
「我們一起去死吧。」直子與賢治躺在富士山口的海報前,假裝自己正要被吸進洞中,當年背叛與被拋下的兩人假裝死亡,卻不會真正死亡,今日再度相擁的兩人用身體迎接世界的喪鐘。世界或許不會真正地毀滅,但卻是不復從前,今日留下的是,沒有變的你、愛我的你、坦誠相對的你。
如果說,不存在而感到存在的部分肢體是幻肢,那反過來看,斷手的「擬人」,是不是以為整具身體還在,所以能思考的腦、能看的眼、能聽見的耳朵,才是斷手的巨大「幻肢」?之於斷手,幻肢的巨大,承擔了孤獨的巨大:剩下的太少,失去的太多;擁有的太少,記得的太多。
《藍色》並不自由,《白色》也不平等,唯獨《紅色》的博愛真實而溫柔,奇士勞斯基打從心底相信的,就是博愛了吧。這也深刻呼應了他電影中反覆出現的,陌生人之間不知所以然的連結與牽動,命運或偶然或必然,身在其中,唯有以善意慷慨接納。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的喜劇、幽默的基調是建立在蘇黎曼本身的存在狀態上,在世界各地創造一種「巴勒斯坦式」的幽默,一種屬於蘇黎曼的幽默,他重新用自己的存在開拓「幽默」的語意。在存在上無法界定自己的蘇黎曼,遊走在各個界限的蘇黎曼,他的存在是否也能再帶來,甚至為台灣觀眾帶來界限折衝、交融與和解的重新想像?
「生物多樣性」不能只是「見林不見樹」的物種多樣性,應該當作個別有機體的多樣性,但我們似乎還停留在將事物分門別類的認識基底⋯⋯似乎還沒脫離「神的完美秩序」太遠。自然科學以「人的完美秩序」取而代之,卻無一處不是關於「知道」、「認識」和「控制」以及對其反省的分類學 2.0 焦慮。
我們習以為常的類型劇模樣,似乎總以洗盡俗世鉛華的視角,或藉著放大外在與內在需求間的矛盾去談親密關係中的遺憾與圓滿,把愛情宗教化成「想得而不可得」的超然普世價值,而黃綺琳顯然不甘心做它的祭司。在《金都》中,愛情似乎沒那麼高尚,反倒是生活的瑣細零碎成了將這形而上價值硬生生拖回地表的無窮引力。
「我們一起去死吧。」直子與賢治躺在富士山口的海報前,假裝自己正要被吸進洞中,當年背叛與被拋下的兩人假裝死亡,卻不會真正死亡,今日再度相擁的兩人用身體迎接世界的喪鐘。世界或許不會真正地毀滅,但卻是不復從前,今日留下的是,沒有變的你、愛我的你、坦誠相對的你。
如果說,不存在而感到存在的部分肢體是幻肢,那反過來看,斷手的「擬人」,是不是以為整具身體還在,所以能思考的腦、能看的眼、能聽見的耳朵,才是斷手的巨大「幻肢」?之於斷手,幻肢的巨大,承擔了孤獨的巨大:剩下的太少,失去的太多;擁有的太少,記得的太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臺灣八點檔從過去昔日政教宣傳、武俠、瓊瑤色彩的大中華文化,轉變到今日的社會寫實、泛政治、苦情媳婦、大河劇型、當代企業家族糾紛。然而,隨著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八點檔成為了年輕人們之間的邪典文化,推動著迷因潮流的發展。其間,演員和藝人也在八點檔中找到了發揮演技舞臺的機會,展現了豐富多樣的演藝風貌。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長輩推薦《長相思》、《慶餘年》、《三十而已》是不錯的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H1xZaN3qU 然後,就開始說大陸現在的影視合作的作品如何如何~ 很多都表現不俗之類的。 這已經是不知道第三次還是第五次聽到長輩的推薦。 可我就是一點都不
Thumbnail
當人年紀增長後,對於曾經觀看過的電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尤其是《再生號》透過重新觀賞,年長的觀眾們會理解劇中人物的「討價還價」與「沮喪」背後的「執著」,對於混亂的結構也能有不同的解讀。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於這部電影重看後的感觸和心得。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就覺得,整部片瀰漫了一種「都市文青對於鄉下生活的假掰凝視」,原本覺得可能是在氣頭上,沒有什麼理性的想法,但此刻坐在電腦桌前,真的還是想不到,比這句更適合總結這部電影的一句話。 謝謝這部電影,讓我找回好久沒有發自內心討厭一部電影的感覺 ^ ^ 呈現鄉下生活有很多種方式,相信導演只是剛好不
Thumbnail
因為最近討論度太強了,只有打開臉書就會看有人在討論。於昨天晚上,開了網飛看了一回。 就是以台灣社會為背景的香港黑道槍戰電影,而且和周潤發等級的片子相比還弱了點。評價應該是:還好還好。 大家也都會帶一下:為什麼中國會放行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同時造成票房大買呢?大部分的評論是說:中國吸引以此片來形塑
我生於1960年代的台灣客家小鎮, 小時候的印象是只有老三台電視節目, 晚上祖父會偶而收看國劇, 看文戲因為演員唱慢板較耗時會睡著, 但演到打鬥精彩的武戲不覺著了迷就忍住睡意跟著看; 後來上了專科, 聽了收音機那時候很有名的魏龍豪吳兆南相聲二人搭擋, 其中有些國劇段子聽他倆一唱一和很有味道而且有趣
日劇《戀愛何必認真(2022)》(緯來日本台21時正在播出) 這齣我是沒有很認真看,就是一邊滑手機一邊放著電視播放,所以有些台詞內容、劇情寫的不是很清楚或正確。 第四話中女主問前輩為什麼妳喜歡看別人戀愛自己卻不談? 前輩:喜歡看別人戀愛,因為戀愛中的鬧劇都很可笑愚蠢。 女主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自
Thumbnail
今年ViuTV的兩部港劇,很巧妙地結合了日本的影視元素,吸引了大眾的注意。但這些劇集絕非直接的抄襲,而是將日劇元素消化後轉化為香港特色的作品。《和解在後》帶來了古早職場日劇的感覺;而《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更像是屬於香港的《大逃殺》。而劇中的演員也是由大量新人演員組成,引發了人們對他們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台剧这几年已经有了不错的进步,从过去无脑玛丽苏偶像剧模式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去探讨更多的可能性。比如《第九节课》、《一把青》、《我们与恶的距离》,游走于人性的阴暗和道德的枷锁之间,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切?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部《我们不能是朋友》也许可以带给你新的答案。 郭雪芙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臺灣八點檔從過去昔日政教宣傳、武俠、瓊瑤色彩的大中華文化,轉變到今日的社會寫實、泛政治、苦情媳婦、大河劇型、當代企業家族糾紛。然而,隨著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八點檔成為了年輕人們之間的邪典文化,推動著迷因潮流的發展。其間,演員和藝人也在八點檔中找到了發揮演技舞臺的機會,展現了豐富多樣的演藝風貌。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長輩推薦《長相思》、《慶餘年》、《三十而已》是不錯的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H1xZaN3qU 然後,就開始說大陸現在的影視合作的作品如何如何~ 很多都表現不俗之類的。 這已經是不知道第三次還是第五次聽到長輩的推薦。 可我就是一點都不
Thumbnail
當人年紀增長後,對於曾經觀看過的電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尤其是《再生號》透過重新觀賞,年長的觀眾們會理解劇中人物的「討價還價」與「沮喪」背後的「執著」,對於混亂的結構也能有不同的解讀。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於這部電影重看後的感觸和心得。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就覺得,整部片瀰漫了一種「都市文青對於鄉下生活的假掰凝視」,原本覺得可能是在氣頭上,沒有什麼理性的想法,但此刻坐在電腦桌前,真的還是想不到,比這句更適合總結這部電影的一句話。 謝謝這部電影,讓我找回好久沒有發自內心討厭一部電影的感覺 ^ ^ 呈現鄉下生活有很多種方式,相信導演只是剛好不
Thumbnail
因為最近討論度太強了,只有打開臉書就會看有人在討論。於昨天晚上,開了網飛看了一回。 就是以台灣社會為背景的香港黑道槍戰電影,而且和周潤發等級的片子相比還弱了點。評價應該是:還好還好。 大家也都會帶一下:為什麼中國會放行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同時造成票房大買呢?大部分的評論是說:中國吸引以此片來形塑
我生於1960年代的台灣客家小鎮, 小時候的印象是只有老三台電視節目, 晚上祖父會偶而收看國劇, 看文戲因為演員唱慢板較耗時會睡著, 但演到打鬥精彩的武戲不覺著了迷就忍住睡意跟著看; 後來上了專科, 聽了收音機那時候很有名的魏龍豪吳兆南相聲二人搭擋, 其中有些國劇段子聽他倆一唱一和很有味道而且有趣
日劇《戀愛何必認真(2022)》(緯來日本台21時正在播出) 這齣我是沒有很認真看,就是一邊滑手機一邊放著電視播放,所以有些台詞內容、劇情寫的不是很清楚或正確。 第四話中女主問前輩為什麼妳喜歡看別人戀愛自己卻不談? 前輩:喜歡看別人戀愛,因為戀愛中的鬧劇都很可笑愚蠢。 女主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自
Thumbnail
今年ViuTV的兩部港劇,很巧妙地結合了日本的影視元素,吸引了大眾的注意。但這些劇集絕非直接的抄襲,而是將日劇元素消化後轉化為香港特色的作品。《和解在後》帶來了古早職場日劇的感覺;而《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更像是屬於香港的《大逃殺》。而劇中的演員也是由大量新人演員組成,引發了人們對他們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台剧这几年已经有了不错的进步,从过去无脑玛丽苏偶像剧模式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去探讨更多的可能性。比如《第九节课》、《一把青》、《我们与恶的距离》,游走于人性的阴暗和道德的枷锁之间,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切?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部《我们不能是朋友》也许可以带给你新的答案。 郭雪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