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字展】F.A. Karim Cloth House

2021/07/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本繼續想按順序整理,但上篇字展剛好提到了新街有三家還在營業的老布莊,想說,就來個布莊“三連發”好了。
上篇的聯華綢莊是三家布莊中最年輕的一家,1960年開業。其次,便是本篇要談的F.A. Karim Cloth House,正好剛好就在聯華附近。這家開業於1957年的布莊(另一說是1955)是一個印裔穆斯林家庭經營並傳承下來的。據2016年《星報》的採訪,第一代老闆已故Abdul Karim Fazal Din在英殖民時期本是個警察,30幾歲時提前退休後,跟隨哥哥的步伐開起了布莊。
F.A. Karim Coth House (依照2013年其在谷歌地圖上的樣貌繪成)
這家布莊不但是是許多穆斯林的愛店,他們也供應進口布料於當時駐紮在北海空軍基地的澳洲軍官家庭。
澳洲空軍是喬治市口述歷史中時常會被提到的港口經濟顧客群。他們駐紮的北海空軍基地目前全稱馬來西亞皇家空軍北海基地(RMAF Butterworth Air Base,RMAF是Royal Malaysian Air Force的簡稱)。這裡過去曾隸屬英國皇家空軍(RAF),1971年在五國聯防(英國、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協議下成為澳洲唯一的海外空軍基地。當時有千餘名澳洲軍官與其家庭駐紮於此,正好支持著該港口在逐步失去自由地位後的收入來源,一直到1988年澳洲將控制權歸還於大馬空間後撤離。
當我走訪新街尋字時,本想略過這家店,畢竟它的招牌並不特別,因此也沒細拍到它店門上的另一塊年代更久遠的招牌。通常這些招牌在谷歌地圖上都會被竹簾或遮雨棚隱去一大半,更別談調查製作此招牌的可能源頭了,真叫人扼腕。
不過,谷歌地圖倒是提供了另一個線索:2015年11月時這塊招牌上的字還是藍色的,2017年以後可見其逐年退成了,如今變成了更不起眼的褐色。另外,這家店顯然2017年或2017年以前歷經了一次大修整,整棟建築從原本的淡黃色被漆成了瑩白。牆色的修改大概是為了配合古蹟建築修復的標準吧。
F.A. Karim Coth House (2021),可見店門上還有一塊被大半遮住的招牌,下面那行小字是它的地址“180, Lebuh Campbell”。
這棟建築有點意思的地方,是其店外的兩根柱子上都有字。一般華人經營的商店,都會在門外柱子打直寫上自家的商號四至五個字(繼續追踪這個專題,早晚會看到,哈),但這裡卻是橫向寫著英文“Specialised in Brocades Laces and Batik Java”。錦緞、蕾絲和爪哇峇迪即使到現在都還是高價奢侈品吧。
這樣一寫,你就知道這家店的專長項目。
1960年出生的我母親生前還保有定制服飾的習慣;父親家族裡大部分女性也都曾投入過裁縫業:我的三位姑姑過去曾在喬治市開業,為表演的舞女製作服飾;阿嬤過世時最大件的遺產就是一台老式縫紉機。結果孫女我女紅不精,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好不容易才搞懂怎麼使用簡易縫紉機來做口罩,之後那台縫紉機就一直封藏至今。
等解封後來逛一次布莊好了,只是大概無法再像以前一樣用觸覺來感受布料的材質。新常態下買布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呢?倒是有點期待起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羅弄裡的阿四
羅弄裡的阿四
自稱“阿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年初三撿到的貓就叫作“初三”。“羅弄”是馬來文“Lorong”的音譯,就是巷弄的意思。跟貓一樣喜歡在巷弄裡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