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老覺得一代不如一代(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近20年人口出生數幾乎是腰斬,但大學錄取數幾乎是翻倍。這大家都知道,所以可以證明什麼一代不如一代?當然可以,而且非常強烈。

上週講到很慘,那到底有多慘?

這周來開始細分,先大致抓一下近30年左右,各大學的畢業生數量。有些學校資料不齊,為了避免麻煩,筆者統一抓那幾年的平均數,或是稍微估計概述。如果有哪位朋友想進一步做研究,這概念請自取,不會有抄襲被撤銷學位的疑慮。

然後,因為敘述怕不清楚,這邊先講,我是用學生估畢業生數量,所以90年代畢業,換算出生人數平均值可以估40萬,出生數變少是80年代的事情,到了西元2000年,也就是現在2022左右要畢業的大學生,出生數約28-30萬,之後急速下降,到了2008已經突破20萬,去年15萬的樣子。

所以筆者才會估計,以前40萬現在30萬的數字。主要是要解釋人口變少、大學錄取名額卻變多,到底會發生何事。不是寫論文,沒講求精確性,覺得沒做完整圖表就是唬爛,可以請上一頁離開,謝謝。

現在想考上好大學比20年前容易太多了

以台灣大學公布的統計資料來看,近30年都在每年畢業3000多人左右,清華大學變動較大,有增加一些新學系,30年前後相比,人數從700到現在1400左右(不算竹師)(編按:新竹師院在2016年併入清華大學),交大從800到1200,成大1700到2500,政大平均值在2000,連師大算進去平均也在1500。

也就是我們把這些當成頂大,那麼30年前後總人數大約是9000~12000,為了避免計算麻煩,就拿這兩個當標準。然後換算一下40萬跟20萬出生數,要考上頂大會在金字塔的哪邊?

先把金字塔人口比例換算成人口數如下。

raw-image

夭壽,這到底多誇張,就假設每個人只要腦袋好都會去讀大學,並且「數十年來都照規矩排志願」,現在當然是沒有,但便於理解就先這樣。因為經驗上,考到頂大極少轉其他學校,中字輩跟國立大學都不多了,私校跟科大近年還比較需要讓同學苦思。

我們就先把頂大作張表格,依照筆者年代的排序做一個大致的分界線跟累積比例。

raw-image
raw-image

簡單說,假設每個人都要念大學,那麼頂大原本佔據總人口數最前端,現在已經到了第二層。把同樣的數字,抓中央、中山、中正、中興(取平均),以及後來成立的國立大學(就只算110年比例),就只找幾個代表的就好,做出表格如下:

raw-image
raw-image

以前的私立名校比現在的國立大學還難考!?

其實這樣算已經不準了,每年新增加一些學校,台科大等排名又比部分國立大學好,私校有些前段像是輔大跟東吳還比某些國立強,所以這邊要細算下去會起痟,有興趣做的同學可以加油。

故因為筆者懶惰,這邊就抓一個叫做中字輩跟其他國立大學加科大(如宜大、嘉大、屏大,以及各傳統科大),後面就取傳統私立大學,僅用輔仁、東吳、東海、淡江、逢甲、文化(其實是太多不想去一個個找),算一個大概的人數。並假設大家都照著排序選學校,但其實到這程度已經不能這樣比了。

以下數字多半是用教育部統計資料,然後大概減去已經有的數字去概算,反正不是寫論文,請各位朋友見諒,再提一次,這沒有抄襲問題,想做這研究的請自取。

raw-image

請恕筆者用相當冒犯的方法,把上面三項個別算一個區間,比照上圖可以做新圖如下:

raw-image

這……看完後還沒明白發生何事者,筆者也不知道該說什麼,讓我們把上面的圖簡化成傳統名校(歷史較久,或新辦中名聲好),然後將技職體系(扣除科大),算一個簡圖(數字太麻煩,筆者算到後面就不想精算,抓個比例就好),上面的標線會變成下圖:

raw-image

?!?!?!

為何差這麼多?

第一,傳統名校數量擴增不大,近20年平均幅度都在2成內,對比人口降低速度,大概可以填志願到15%。

第二,其他非傳統私校或是國立大學,如各縣市新設,或升格後的私大,近20年逐年擴增,新設不少學系,吃掉非常多名額,錄取人數變多加上少子化,佔比例不只翻倍。不要覺得筆者在唬爛你,109年大學畢業生有12萬,出生約30萬,就是40%。

第三,技職體系中,扣掉科大的職校也很多,依照教育部資料,到了100年後升高中高職等幾乎是100%,代表正常人不會沒念高中職就出去找工作,而每個縣市都有幾間傳統有名的職校,依照筆者待過的地方,換算人口比例大概就是學生中,屬於中後段都會去。

國立後段與傳統私校的學生素質下降最多

各位應該對一代不如一代,為何在個人看法上成立,但卻整體來說不對,有初步的認識了。

這邊順便可以談談,每當談論教改,為何頂大阻力最大?看表也知道,保持既有的升學模式,台大一定都收到穩穩前3000名學生,就算現在沒那麼重視台大兩字,依人口比例算,怎樣都是前2.2%,也就是常態分佈下的真正聰明人。

但過去所謂的頂大群、四大等等,各位有沒發現,依現在五、六、七、八年級去區分,大概只有七年級前段,算人口比例可以說,頂大可以收到前2.2%,到了八年級這批,往後九年級更嚴重,已經下降到4%。如果把這十年,人們對於大學看法轉變,例如南部學生可能覺得讀中山比較近也不要去交大,北部可以念中正但想想去台科大這類算進去,學生素質從穩穩的前2%,下降到差不多5%都有機會,冷門科系甚至10%都可以一拚。

這也表示筆者畫的金字塔標線是不準確,已經偏向光譜漸層偏移。

總之,頂大不在意,是因為再怎樣,學生素質也不會差太多,依據不同學院狀況更熱烈。但到了傳統名校,如六年級生只有20來間大學可選,國立還沒有各縣名大學、升格科大的工專,此時國立私立界線就是照著排,私立大學前段如淡江、輔仁、東海,都還可以收到相當前段的學生。

高教擴張,國立大學滿地開花後,學費考量算進去,私校招收學生標準更是年年下降。對國立大學後段與私校來說,現階段學生素質不是問題,收不到學生才是死活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hann k-avatar-img
2024/08/05
笑死那我1993年就大學畢業了,至今超過三十年那時候大學多難考,可以也畫個表格圖嗎?而且我是頂大的,謝謝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5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大學院校2028年大限 過去寫過很多人口議題的文章,像是《人口變少,真的是生不如死嗎?》、《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房地產一定會上漲?》...等文章。 昨天開會時,與學校教授聊到2028年大限的問題。 參照下圖,左邊數來第3個圈圈,主要原因是2010年小老虎年出生者僅166,886人,相較於過去20萬的「少
Thumbnail
大學院校2028年大限 過去寫過很多人口議題的文章,像是《人口變少,真的是生不如死嗎?》、《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房地產一定會上漲?》...等文章。 昨天開會時,與學校教授聊到2028年大限的問題。 參照下圖,左邊數來第3個圈圈,主要原因是2010年小老虎年出生者僅166,886人,相較於過去20萬的「少
Thumbnail
教育程度會阻礙生育率,是生育年齡大幅往後,不是書讀越多越不想結婚生子。另一個則是自由派教育加上媒體,不停地墊高結婚生子條件,當我們覺得年薪沒500萬在台北活不下去,在台北當然就不敢結婚生子。加上台灣生活條件提升,結婚育兒其實是放棄個人部分自由,越鼓吹自由教育,鼓勵逃避責任,年輕人就越不想走這條路。
Thumbnail
教育程度會阻礙生育率,是生育年齡大幅往後,不是書讀越多越不想結婚生子。另一個則是自由派教育加上媒體,不停地墊高結婚生子條件,當我們覺得年薪沒500萬在台北活不下去,在台北當然就不敢結婚生子。加上台灣生活條件提升,結婚育兒其實是放棄個人部分自由,越鼓吹自由教育,鼓勵逃避責任,年輕人就越不想走這條路。
Thumbnail
怎麼要面對台灣統計數字時,就突然重質不重量,要求要看教育的內容,不能批評學生程度?這其實不是因為親中,主要是批評者多數不想承認,自己小孩不聰明。
Thumbnail
怎麼要面對台灣統計數字時,就突然重質不重量,要求要看教育的內容,不能批評學生程度?這其實不是因為親中,主要是批評者多數不想承認,自己小孩不聰明。
Thumbnail
回到主題談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說大學生是如此,難怪這些年畢業的新鮮人,感覺更加不行,好像有道理是吧? 對,沒錯,這幾年畢業的新鮮人,連同筆者教過的學生,程度真的是跟他們學歷「不符」。問他們該科系學長姊,看看這些小學弟妹有沒跟自己一樣。
Thumbnail
回到主題談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說大學生是如此,難怪這些年畢業的新鮮人,感覺更加不行,好像有道理是吧? 對,沒錯,這幾年畢業的新鮮人,連同筆者教過的學生,程度真的是跟他們學歷「不符」。問他們該科系學長姊,看看這些小學弟妹有沒跟自己一樣。
Thumbnail
所以筆者才會估計,以前40萬現在30萬的數字。主要是要解釋人口變少、大學錄取名額卻變多,到底會發生何事。不是寫論文,沒講求精確性,覺得沒做完整圖表就是唬爛,可以請上一頁離開,謝謝。
Thumbnail
所以筆者才會估計,以前40萬現在30萬的數字。主要是要解釋人口變少、大學錄取名額卻變多,到底會發生何事。不是寫論文,沒講求精確性,覺得沒做完整圖表就是唬爛,可以請上一頁離開,謝謝。
Thumbnail
其實筆者大學時,學長也是這樣說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講我們,仿佛我們就是最差的一代。然後20年過去,換我們說新來的更差,所以到底哪裡差?
Thumbnail
其實筆者大學時,學長也是這樣說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講我們,仿佛我們就是最差的一代。然後20年過去,換我們說新來的更差,所以到底哪裡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