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老覺得一代不如一代(2)

更新於 2024/10/0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20年人口出生數幾乎是腰斬,但大學錄取數幾乎是翻倍。這大家都知道,所以可以證明什麼一代不如一代?當然可以,而且非常強烈。
上週講到很慘,那到底有多慘?
這周來開始細分,先大致抓一下近30年左右,各大學的畢業生數量。有些學校資料不齊,為了避免麻煩,筆者統一抓那幾年的平均數,或是稍微估計概述。如果有哪位朋友想進一步做研究,這概念請自取,不會有抄襲被撤銷學位的疑慮。
然後,因為敘述怕不清楚,這邊先講,我是用學生估畢業生數量,所以90年代畢業,換算出生人數平均值可以估40萬,出生數變少是80年代的事情,到了西元2000年,也就是現在2022左右要畢業的大學生,出生數約28-30萬,之後急速下降,到了2008已經突破20萬,去年15萬的樣子。
所以筆者才會估計,以前40萬現在30萬的數字。主要是要解釋人口變少、大學錄取名額卻變多,到底會發生何事。不是寫論文,沒講求精確性,覺得沒做完整圖表就是唬爛,可以請上一頁離開,謝謝。

現在想考上好大學比20年前容易太多了

以台灣大學公布的統計資料來看,近30年都在每年畢業3000多人左右,清華大學變動較大,有增加一些新學系,30年前後相比,人數從700到現在1400左右(不算竹師)(編按:新竹師院在2016年併入清華大學),交大從800到1200,成大1700到2500,政大平均值在2000,連師大算進去平均也在1500。
也就是我們把這些當成頂大,那麼30年前後總人數大約是9000~12000,為了避免計算麻煩,就拿這兩個當標準。然後換算一下40萬跟20萬出生數,要考上頂大會在金字塔的哪邊?
先把金字塔人口比例換算成人口數如下。
夭壽,這到底多誇張,就假設每個人只要腦袋好都會去讀大學,並且「數十年來都照規矩排志願」,現在當然是沒有,但便於理解就先這樣。因為經驗上,考到頂大極少轉其他學校,中字輩跟國立大學都不多了,私校跟科大近年還比較需要讓同學苦思。
我們就先把頂大作張表格,依照筆者年代的排序做一個大致的分界線跟累積比例。
簡單說,假設每個人都要念大學,那麼頂大原本佔據總人口數最前端,現在已經到了第二層。把同樣的數字,抓中央、中山、中正、中興(取平均),以及後來成立的國立大學(就只算110年比例),就只找幾個代表的就好,做出表格如下:

以前的私立名校比現在的國立大學還難考!?

其實這樣算已經不準了,每年新增加一些學校,台科大等排名又比部分國立大學好,私校有些前段像是輔大跟東吳還比某些國立強,所以這邊要細算下去會起痟,有興趣做的同學可以加油。
故因為筆者懶惰,這邊就抓一個叫做中字輩跟其他國立大學加科大(如宜大、嘉大、屏大,以及各傳統科大),後面就取傳統私立大學,僅用輔仁、東吳、東海、淡江、逢甲、文化(其實是太多不想去一個個找),算一個大概的人數。並假設大家都照著排序選學校,但其實到這程度已經不能這樣比了。
以下數字多半是用教育部統計資料,然後大概減去已經有的數字去概算,反正不是寫論文,請各位朋友見諒,再提一次,這沒有抄襲問題,想做這研究的請自取。
請恕筆者用相當冒犯的方法,把上面三項個別算一個區間,比照上圖可以做新圖如下:
這……看完後還沒明白發生何事者,筆者也不知道該說什麼,讓我們把上面的圖簡化成傳統名校(歷史較久,或新辦中名聲好),然後將技職體系(扣除科大),算一個簡圖(數字太麻煩,筆者算到後面就不想精算,抓個比例就好),上面的標線會變成下圖:
?!?!?!
為何差這麼多?
第一,傳統名校數量擴增不大,近20年平均幅度都在2成內,對比人口降低速度,大概可以填志願到15%。
第二,其他非傳統私校或是國立大學,如各縣市新設,或升格後的私大,近20年逐年擴增,新設不少學系,吃掉非常多名額,錄取人數變多加上少子化,佔比例不只翻倍。不要覺得筆者在唬爛你,109年大學畢業生有12萬,出生約30萬,就是40%。
第三,技職體系中,扣掉科大的職校也很多,依照教育部資料,到了100年後升高中高職等幾乎是100%,代表正常人不會沒念高中職就出去找工作,而每個縣市都有幾間傳統有名的職校,依照筆者待過的地方,換算人口比例大概就是學生中,屬於中後段都會去。

國立後段與傳統私校的學生素質下降最多

各位應該對一代不如一代,為何在個人看法上成立,但卻整體來說不對,有初步的認識了。
這邊順便可以談談,每當談論教改,為何頂大阻力最大?看表也知道,保持既有的升學模式,台大一定都收到穩穩前3000名學生,就算現在沒那麼重視台大兩字,依人口比例算,怎樣都是前2.2%,也就是常態分佈下的真正聰明人。
但過去所謂的頂大群、四大等等,各位有沒發現,依現在五、六、七、八年級去區分,大概只有七年級前段,算人口比例可以說,頂大可以收到前2.2%,到了八年級這批,往後九年級更嚴重,已經下降到4%。如果把這十年,人們對於大學看法轉變,例如南部學生可能覺得讀中山比較近也不要去交大,北部可以念中正但想想去台科大這類算進去,學生素質從穩穩的前2%,下降到差不多5%都有機會,冷門科系甚至10%都可以一拚。
這也表示筆者畫的金字塔標線是不準確,已經偏向光譜漸層偏移。
總之,頂大不在意,是因為再怎樣,學生素質也不會差太多,依據不同學院狀況更熱烈。但到了傳統名校,如六年級生只有20來間大學可選,國立還沒有各縣名大學、升格科大的工專,此時國立私立界線就是照著排,私立大學前段如淡江、輔仁、東海,都還可以收到相當前段的學生。
高教擴張,國立大學滿地開花後,學費考量算進去,私校招收學生標準更是年年下降。對國立大學後段與私校來說,現階段學生素質不是問題,收不到學生才是死活問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8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秩序談了很久,我們接下來要談失序,失序是一個社會解體的象徵,國家的崩潰、文明的消亡皆來自於此。在此不討論因為外敵軍事侵略,強迫性的解散整個國家、社會秩序的例子,只談一個社會內在的失序。表面的徵兆,初始就是法律的權威被蔑視,人們也不再照著傳統社會習慣做事,人心毫無共同體的信念,走向徹底的利己
今年的學測遇到一些頗大的爭議,所以這邊我就把一些主要的爭議:數A、數B、數甲、數乙、選考這些問題跟大家講一下,讓一般的民眾也有點概念,尤其小孩不是當年度考大學的人很多都不知道......
其實筆者大學時,學長也是這樣說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講我們,仿佛我們就是最差的一代。然後20年過去,換我們說新來的更差,所以到底哪裡差?
基於法律產生的正義,都必須在秩序產生後才會出現,處在社會中的人會依照這個秩序,判定何種行為是正義的,哪些行為是不義的,不義即是失序的體現。法律通常建築在社會習慣與個人信念上,一個能夠被遵守的法律,必然是社會對此已經習慣,否則無法遵行的法律,只會不停喪失權威,也就是失序。
這集要談一點跟軍事本身可能比較無關的:台灣人的軍事常識的程度大概在哪裡?有政治圈的朋友在問,如果想做這類的節目,要如何表達,ㄧ般人比較容易懂?軍事是個非常大的題目,很多人對軍事的理解,可能就當過兵。除此之外,如果不是念軍校、沒有當過軍官,其實根本碰不到一點有關戰術的東西......
若在1914後,波士尼亞的穩定成為事實,塞爾維亞對波士尼亞的要求就欠缺正當性,得不到背後俄國的公開,且奧地利皇權提高後分裂危機下降,俄國不敢冒進。沒有這些支持,塞爾維亞很有可能在各國的壓迫中,吞下奧國提出的最後通牒。 歷史沒有如果,但可以提供我們無限的想像。
秩序談了很久,我們接下來要談失序,失序是一個社會解體的象徵,國家的崩潰、文明的消亡皆來自於此。在此不討論因為外敵軍事侵略,強迫性的解散整個國家、社會秩序的例子,只談一個社會內在的失序。表面的徵兆,初始就是法律的權威被蔑視,人們也不再照著傳統社會習慣做事,人心毫無共同體的信念,走向徹底的利己
今年的學測遇到一些頗大的爭議,所以這邊我就把一些主要的爭議:數A、數B、數甲、數乙、選考這些問題跟大家講一下,讓一般的民眾也有點概念,尤其小孩不是當年度考大學的人很多都不知道......
其實筆者大學時,學長也是這樣說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講我們,仿佛我們就是最差的一代。然後20年過去,換我們說新來的更差,所以到底哪裡差?
基於法律產生的正義,都必須在秩序產生後才會出現,處在社會中的人會依照這個秩序,判定何種行為是正義的,哪些行為是不義的,不義即是失序的體現。法律通常建築在社會習慣與個人信念上,一個能夠被遵守的法律,必然是社會對此已經習慣,否則無法遵行的法律,只會不停喪失權威,也就是失序。
這集要談一點跟軍事本身可能比較無關的:台灣人的軍事常識的程度大概在哪裡?有政治圈的朋友在問,如果想做這類的節目,要如何表達,ㄧ般人比較容易懂?軍事是個非常大的題目,很多人對軍事的理解,可能就當過兵。除此之外,如果不是念軍校、沒有當過軍官,其實根本碰不到一點有關戰術的東西......
若在1914後,波士尼亞的穩定成為事實,塞爾維亞對波士尼亞的要求就欠缺正當性,得不到背後俄國的公開,且奧地利皇權提高後分裂危機下降,俄國不敢冒進。沒有這些支持,塞爾維亞很有可能在各國的壓迫中,吞下奧國提出的最後通牒。 歷史沒有如果,但可以提供我們無限的想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前陣子我有個疑問:為什麼心理學都告訴我們要接納自己、愛自己,但我們卻又如此重視與人連結、渴望被愛,以至於我們過於在乎他人看法、無法完全做自己(當然,這並不代表我不想與人建立連結)
Thumbnail
現在各式這樣的詐騙還是常存在,透過電話傳達聲音讓受害者信以為真,花招百出變身為銀行員、警察、戶政事務所公務員。 然後,常見一種反應,是先責備詐騙受害者。這種心理機轉,常出現在各種受害情境,如家暴、性侵、霸凌,我們常會有個心理機轉,會先找「你一定有什麼不對或沒注意的地方,才會受害」。
Thumbnail
為何人會放不下舊有觀念與信念,是因為人在思考或者是談話的時候,常會淪入三種不同職業的心態:「傳教士」、「檢察官」以及「政客」,以保護我們的信念,就像內心住著一個獨裁者,不容許出現任何質疑的聲音。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第四種模式「科學家思考」幫助人們去「重新思考」,打破自身的僵固思維。
《西藏度亡經》說,當人們睡著了,進入作夢的狀態,其實跟死亡是沒有兩樣的。 這個狀態,就叫「中陰身」。 所謂的「中陰身」,是指一個人往生後,到下一世投胎前的期間內,靈識處於一個不在人間,也不在六道的過渡狀態。 「中陰身」有六種,其中「睡夢中陰」和「死亡中陰」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睡夢
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
Thumbnail
佛陀認為給別人建議需要具備這些條件 有時候,我會不自覺給別人建議。要等到朋友回覆說:「謝謝你的建議」,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又再衝動給別人建議了。即便對方沒有表示不滿,還禮貌地說謝謝,但我內心還是感到懊悔。因為我相信,我們不該給別人建議。 智慧圓滿的佛陀認為,需要具備以下五項條件,才適合給別人建議:
Thumbnail
最近「劉俊謙」這個名字在網路上可說是熱門關鍵字,除了因為之前影集帶起的話題之外,在金馬六十頒獎典禮的推波助瀾之下,他在台灣演出的第一部電影《小曉》也備受矚目。作為來台參與的第一部戲劇(拍攝比影集還要早),《小曉》談論過動兒與家屬的生活壓力,並論及群體適應問題,但電影基調非常日常,不灑狗血,沒有過多特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前陣子我有個疑問:為什麼心理學都告訴我們要接納自己、愛自己,但我們卻又如此重視與人連結、渴望被愛,以至於我們過於在乎他人看法、無法完全做自己(當然,這並不代表我不想與人建立連結)
Thumbnail
現在各式這樣的詐騙還是常存在,透過電話傳達聲音讓受害者信以為真,花招百出變身為銀行員、警察、戶政事務所公務員。 然後,常見一種反應,是先責備詐騙受害者。這種心理機轉,常出現在各種受害情境,如家暴、性侵、霸凌,我們常會有個心理機轉,會先找「你一定有什麼不對或沒注意的地方,才會受害」。
Thumbnail
為何人會放不下舊有觀念與信念,是因為人在思考或者是談話的時候,常會淪入三種不同職業的心態:「傳教士」、「檢察官」以及「政客」,以保護我們的信念,就像內心住著一個獨裁者,不容許出現任何質疑的聲音。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第四種模式「科學家思考」幫助人們去「重新思考」,打破自身的僵固思維。
《西藏度亡經》說,當人們睡著了,進入作夢的狀態,其實跟死亡是沒有兩樣的。 這個狀態,就叫「中陰身」。 所謂的「中陰身」,是指一個人往生後,到下一世投胎前的期間內,靈識處於一個不在人間,也不在六道的過渡狀態。 「中陰身」有六種,其中「睡夢中陰」和「死亡中陰」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睡夢
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
Thumbnail
佛陀認為給別人建議需要具備這些條件 有時候,我會不自覺給別人建議。要等到朋友回覆說:「謝謝你的建議」,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又再衝動給別人建議了。即便對方沒有表示不滿,還禮貌地說謝謝,但我內心還是感到懊悔。因為我相信,我們不該給別人建議。 智慧圓滿的佛陀認為,需要具備以下五項條件,才適合給別人建議:
Thumbnail
最近「劉俊謙」這個名字在網路上可說是熱門關鍵字,除了因為之前影集帶起的話題之外,在金馬六十頒獎典禮的推波助瀾之下,他在台灣演出的第一部電影《小曉》也備受矚目。作為來台參與的第一部戲劇(拍攝比影集還要早),《小曉》談論過動兒與家屬的生活壓力,並論及群體適應問題,但電影基調非常日常,不灑狗血,沒有過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