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人力資源(5)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們以為,有些管理職的工作,或是有經驗的職位,甚至是偏中產白領、藍領職業,可以透過開放外籍人士來擔任,這是很危險的思維。正因為這些中小型企業跟工廠的門檻低,所以有些生產的技術、客戶的名單,絕對不會外流給不信任的人。
我們不能用表面的學經歷,去設想職業的替代是那麼簡單,不然歐洲引進敘利亞難民多久?讓阿拉伯移民去了幾年?為何還是一直喊缺工?
雖然一切的問題都是成本,問題就是成本有分很多種,薪資福利好量化,人際相處跟習慣難搞定。越大的公司工廠,老闆越看不到基層員工,越會把人數字化看待,忽視各種人際問題,雖說這就是跨國企業,或是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必然的宿命。但至少就中小型以下的公司工廠來說,很少有老闆完全不認識基層的──說真的一間工廠也就幾十個人,一大半都是老員工,新來的沒幾周也會記得。
所以,談人力資源前,要先談缺工的理由,是要先知道缺怎樣的員工。前幾篇一定給人很虛的感覺,雖然用轉蛋的等級區分了人的能力,但實際上的運作呢?

產業、求職兩極化,不能去科技產業不如去打工

大致上就是,能力A的人很難會去人力需求平均值B的產業,B的還可能去C的行業。理由很單純,就是金字塔結構,B跟C的分野其實沒有那麼涇渭分明,畢竟B等級能力大多可以訓練,花多久時間而已。
這邊筆者都沒談適性,有的人坐得住辦公桌,有的人不往外跑就渾身不對勁,也有人對於做反覆操作性的工作才感到安心,更有人要的是不停的變化。不同的適性,不是只有行業差別,每一種行業的不同職位也有差,就好比有人是業務性格,有的是產線組長的命,要他們顛倒過來做,恐怕就是客戶那邊翻桌、廠內產線停機。
以前台灣處在經濟發展時期,以及高教還沒普及化的年代,高中職、專科以下的職業人口非常多,透過生存篩選,多半可以做幾年,找到自己還算適合的工作。現在是不同行業的起薪有差,尤其科技業等屬於較頂端的技術人力需求高,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也變高,導致產業的薪資跟未來,出現兩極化現象。
傳產跟高科技廠搶人搶不贏,又吸引不到高學歷的年輕人(編)
這變成說,以前你可以熬五年當組長,再過十年升經理,這段期間房子貸款繳清,小孩也差不多大了。現在呢?
中小型工廠成長有限,沒有多的職缺,你進去十年可能還在組長,薪資加上通膨,房貸連三成都還沒繳清,加上結婚年齡延後,小孩可能才剛出生,未來起碼還有二十年要熬。更不要說,教育水準平均提高後,以前你高職畢業會去一家傳產工廠應徵作業員,現在你念個後段科大畢業,覺得就算要當作業員,沒有到科技業去親戚會覺得很奇怪。

科技業吸人導致傳產缺工,更缺管理人才

簡單說,以往平均能力C,單項有B的人,會很甘願在一間工廠熬上去,現在社會整體的轉變,讓這些人變得不願意這樣。因為教育提升後,他的視野提高,認為自己應該要從事的行業,是平均能力B的那種。
問題是,這種行業多嗎?如果台灣的產業以這種平均能力B的需求為主,那還不會構成缺工問題。
長期來說,嚴重的狀況是技術要求高的科技業,吸納了大部分平均能力B、單項有A很好的人力。導致原本這種有單項A,會出去創業做個小生意、開間小公司的年輕人,幾乎都消失了。不是被吸納到科技業當基層作業員,就是相同環境下寧可去開咖啡廳,等等比較不需要多工處理的行業,或者說是,原本能力A的人可以負擔更多多工處理的老闆,在相同勞力環境下去做比較沒那麼技術多工要求的服務業。
缺了這種人,我們統稱的傳產就會陷入困境,傳產的管理職年齡層上升,但沒有新的拓展,總數看似不變。不過,由於上段說的人消失,而原本應該要來傳產接任的、具有「傳產等級的多工處理能力者」卻不想來,產生了不匹配。
何謂不匹配?

缺工不是缺人,是缺「真的能用的人」

一家我們印象中的中小傳產工廠,他要徵求的作業員平均能力只要C,其中肯吃苦能做就可以累積到單項能力B,晉升組長級的熟練技工。然後其中本來能力就有B水準的,可以藉由磨練,升任管理職缺,有一些單項能力甚至達到A的,後來也能開間小廠當老闆。
現在沒了,幾十年的時間過去,加上教育水準的提高,天賦能力與訓練出的學歷混雜。父母親培養我們念大學,就算程度來說我們只有平均B,但父母親的期望是A啊,加上媒體渲染之下,有誰會甘願去做同等級的工作,甚至下去做程度C的?
找不到不是真的找不到,是學歷貶值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編)
也就是,傳產的缺工,本質上是應該要有能力C的來當作業員,而能力C的人會覺得薪資低不願意來,或寧可去打工,所以不找外勞就補不足這個缺口。而理論上平均B的人進來做幾年可以當到管理職缺,但現實是看學歷雇人,卻因為高教擴張後學歷貶值,導致「過去B能力的學歷,現在只有C能力」,人進去後實際上能用的很少。
各位不要覺得很怪,平均C的人透過這些年的多元學習、職涯探索,以及父母親花錢補習栽培,再加上少子化後填不滿學校,所以以往考不進去的學生,現在可以了。而學校努力訓練,父母用力的往前推,是可以讓這種過去只有平均C單項B的,達到勉勉強強「看來平均B」的程度。
只不過,他們進到傳產去後,當然是不符合前輩的期待,因為職場前輩在過去,天賦的平均能力就真的是B,不是上工後再操上去的。

能力配不上學歷,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

所以缺工,也缺第一線管理人,更缺可以承接上去的。
因為照實際狀況推算,現在去傳產接那些管理職缺的,應該都要是現在的私立大學、國立科大生,而這些同學在現場熬幾年累積經驗後,就足以應付職業強度的需要。
但我們去問問那些屬於較後段的國立科大生,有幾個人願意去3D產業(Dangerous, Dirty, Difficult)的產線熬幾年?就筆者遇過的,大型工廠或是上市上櫃的可以,各工業區中那些中小代工廠,許多完全不符合現代管理規範的,是不在其考慮範圍內。
學生好逸惡勞?不,這只是期待跟現實有落差,畢竟為人父母,換作是我們,願意見到自己小孩念了大學,還去這些「以前都高職生做」的行業?
這才是很多學用落差的根本,要說是文憑主義也不通,更像是一種欠缺職業探索的過程,別說是學生,父母自己都對各行各業所需的能力,欠缺通盤了解。更不用說,專家學者沒幾個是真的去這些最D的行業做過幾年,去了解那些「能力分班下的B段、放牛班同學」到底去哪裡過生活。
所以筆者才會支持常態分班,畢竟看看現在檯面上,越愛講人力資源分配的專家,哪一個不是能力分班時代的前段生?或者說,有哪一個是放牛班出身,去混了傳產工廠幾年,然後苦讀夜間部拿了博士,才開始做學術研究的?
也難怪以前在業界見過些高學歷,不乏留洋回國的強者,還兼具解構能力跟社會分析的,為何都不對現狀發言?
講實話太刺人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5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