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人力資源(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們以為,有些管理職的工作,或是有經驗的職位,甚至是偏中產白領、藍領職業,可以透過開放外籍人士來擔任,這是很危險的思維。正因為這些中小型企業跟工廠的門檻低,所以有些生產的技術、客戶的名單,絕對不會外流給不信任的人。


我們不能用表面的學經歷,去設想職業的替代是那麼簡單,不然歐洲引進敘利亞難民多久?讓阿拉伯移民去了幾年?為何還是一直喊缺工?

雖然一切的問題都是成本,問題就是成本有分很多種,薪資福利好量化,人際相處跟習慣難搞定。越大的公司工廠,老闆越看不到基層員工,越會把人數字化看待,忽視各種人際問題,雖說這就是跨國企業,或是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必然的宿命。但至少就中小型以下的公司工廠來說,很少有老闆完全不認識基層的──說真的一間工廠也就幾十個人,一大半都是老員工,新來的沒幾周也會記得。

所以,談人力資源前,要先談缺工的理由,是要先知道缺怎樣的員工。前幾篇一定給人很虛的感覺,雖然用轉蛋的等級區分了人的能力,但實際上的運作呢?

產業、求職兩極化,不能去科技產業不如去打工

大致上就是,能力A的人很難會去人力需求平均值B的產業,B的還可能去C的行業。理由很單純,就是金字塔結構,B跟C的分野其實沒有那麼涇渭分明,畢竟B等級能力大多可以訓練,花多久時間而已。

這邊筆者都沒談適性,有的人坐得住辦公桌,有的人不往外跑就渾身不對勁,也有人對於做反覆操作性的工作才感到安心,更有人要的是不停的變化。不同的適性,不是只有行業差別,每一種行業的不同職位也有差,就好比有人是業務性格,有的是產線組長的命,要他們顛倒過來做,恐怕就是客戶那邊翻桌、廠內產線停機。

以前台灣處在經濟發展時期,以及高教還沒普及化的年代,高中職、專科以下的職業人口非常多,透過生存篩選,多半可以做幾年,找到自己還算適合的工作。現在是不同行業的起薪有差,尤其科技業等屬於較頂端的技術人力需求高,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也變高,導致產業的薪資跟未來,出現兩極化現象。

傳產跟高科技廠搶人搶不贏,又吸引不到高學歷的年輕人(編)

傳產跟高科技廠搶人搶不贏,又吸引不到高學歷的年輕人(編)

這變成說,以前你可以熬五年當組長,再過十年升經理,這段期間房子貸款繳清,小孩也差不多大了。現在呢?

中小型工廠成長有限,沒有多的職缺,你進去十年可能還在組長,薪資加上通膨,房貸連三成都還沒繳清,加上結婚年齡延後,小孩可能才剛出生,未來起碼還有二十年要熬。更不要說,教育水準平均提高後,以前你高職畢業會去一家傳產工廠應徵作業員,現在你念個後段科大畢業,覺得就算要當作業員,沒有到科技業去親戚會覺得很奇怪。

科技業吸人導致傳產缺工,更缺管理人才

簡單說,以往平均能力C,單項有B的人,會很甘願在一間工廠熬上去,現在社會整體的轉變,讓這些人變得不願意這樣。因為教育提升後,他的視野提高,認為自己應該要從事的行業,是平均能力B的那種。

問題是,這種行業多嗎?如果台灣的產業以這種平均能力B的需求為主,那還不會構成缺工問題。

長期來說,嚴重的狀況是技術要求高的科技業,吸納了大部分平均能力B、單項有A很好的人力。導致原本這種有單項A,會出去創業做個小生意、開間小公司的年輕人,幾乎都消失了。不是被吸納到科技業當基層作業員,就是相同環境下寧可去開咖啡廳,等等比較不需要多工處理的行業,或者說是,原本能力A的人可以負擔更多多工處理的老闆,在相同勞力環境下去做比較沒那麼技術多工要求的服務業。

缺了這種人,我們統稱的傳產就會陷入困境,傳產的管理職年齡層上升,但沒有新的拓展,總數看似不變。不過,由於上段說的人消失,而原本應該要來傳產接任的、具有「傳產等級的多工處理能力者」卻不想來,產生了不匹配。

何謂不匹配?

缺工不是缺人,是缺「真的能用的人」

一家我們印象中的中小傳產工廠,他要徵求的作業員平均能力只要C,其中肯吃苦能做就可以累積到單項能力B,晉升組長級的熟練技工。然後其中本來能力就有B水準的,可以藉由磨練,升任管理職缺,有一些單項能力甚至達到A的,後來也能開間小廠當老闆。

現在沒了,幾十年的時間過去,加上教育水準的提高,天賦能力與訓練出的學歷混雜。父母親培養我們念大學,就算程度來說我們只有平均B,但父母親的期望是A啊,加上媒體渲染之下,有誰會甘願去做同等級的工作,甚至下去做程度C的?

找不到不是真的找不到,是學歷貶值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編)

找不到不是真的找不到,是學歷貶值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編)

也就是,傳產的缺工,本質上是應該要有能力C的來當作業員,而能力C的人會覺得薪資低不願意來,或寧可去打工,所以不找外勞就補不足這個缺口。而理論上平均B的人進來做幾年可以當到管理職缺,但現實是看學歷雇人,卻因為高教擴張後學歷貶值,導致「過去B能力的學歷,現在只有C能力」,人進去後實際上能用的很少。

各位不要覺得很怪,平均C的人透過這些年的多元學習、職涯探索,以及父母親花錢補習栽培,再加上少子化後填不滿學校,所以以往考不進去的學生,現在可以了。而學校努力訓練,父母用力的往前推,是可以讓這種過去只有平均C單項B的,達到勉勉強強「看來平均B」的程度。

只不過,他們進到傳產去後,當然是不符合前輩的期待,因為職場前輩在過去,天賦的平均能力就真的是B,不是上工後再操上去的。

能力配不上學歷,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

所以缺工,也缺第一線管理人,更缺可以承接上去的。

因為照實際狀況推算,現在去傳產接那些管理職缺的,應該都要是現在的私立大學、國立科大生,而這些同學在現場熬幾年累積經驗後,就足以應付職業強度的需要。

但我們去問問那些屬於較後段的國立科大生,有幾個人願意去3D產業(Dangerous, Dirty, Difficult)的產線熬幾年?就筆者遇過的,大型工廠或是上市上櫃的可以,各工業區中那些中小代工廠,許多完全不符合現代管理規範的,是不在其考慮範圍內。

學生好逸惡勞?不,這只是期待跟現實有落差,畢竟為人父母,換作是我們,願意見到自己小孩念了大學,還去這些「以前都高職生做」的行業?

這才是很多學用落差的根本,要說是文憑主義也不通,更像是一種欠缺職業探索的過程,別說是學生,父母自己都對各行各業所需的能力,欠缺通盤了解。更不用說,專家學者沒幾個是真的去這些最D的行業做過幾年,去了解那些「能力分班下的B段、放牛班同學」到底去哪裡過生活。

所以筆者才會支持常態分班,畢竟看看現在檯面上,越愛講人力資源分配的專家,哪一個不是能力分班時代的前段生?或者說,有哪一個是放牛班出身,去混了傳產工廠幾年,然後苦讀夜間部拿了博士,才開始做學術研究的?

也難怪以前在業界見過些高學歷,不乏留洋回國的強者,還兼具解構能力跟社會分析的,為何都不對現狀發言?

講實話太刺人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潘百億-avatar-img
2025/01/25
我是私立大學的二年級生,第一次拜讀您的文章,從這個系列的(1)讀到現在這篇,您在文章所表達的好多觀點見解都很一針見血又白話易懂,像是「現代大學生不願意去『以前高職生做的工廠』的理由 和 學歷膨脹造成社會刻版印象的衝突」就完全說中了我的迷思,讀完文章後我的感覺就像被提醒自己是被蒙在鼓裡一樣,雖然有點殘酷難以接受,但是這是真話,而且不是一位空有學歷卻沒有實際去「田野」看過實際情況的專家說的話。
理查(YF Wu)-avatar-img
2022/06/20
謝謝作者點出我眼高手低的"眼"是發生什麼事了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4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薪水原則 本段節錄東京台北人說書Youtube。 1.公司只能支付員工最低水準薪水 不需要搶人的行業,開低薪就能徵到人,因此沒有開高薪的必要。 因應之道:去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 2.5大要素決定薪資 國家>產業>業界內競爭力>契約方式>努力 國家 相同職業,以計程車為例,在英國、日本等國的計程車
Thumbnail
薪水原則 本段節錄東京台北人說書Youtube。 1.公司只能支付員工最低水準薪水 不需要搶人的行業,開低薪就能徵到人,因此沒有開高薪的必要。 因應之道:去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 2.5大要素決定薪資 國家>產業>業界內競爭力>契約方式>努力 國家 相同職業,以計程車為例,在英國、日本等國的計程車
Thumbnail
開始工作之後,才知道這個社會的分工是非常細的。在學校學了很多東西,到最後可能只能挑一項來專精而已。大學就已經有那麼多科系了,那出來做事的時候,就可以細分成更多選項。更不用說現在有很多的新興行業都在產生,未來有什麼行業也不會有人知道。 我發現到:雖然職業不分貴賤,但是各行各業的薪資水準真的是有一定的差
Thumbnail
開始工作之後,才知道這個社會的分工是非常細的。在學校學了很多東西,到最後可能只能挑一項來專精而已。大學就已經有那麼多科系了,那出來做事的時候,就可以細分成更多選項。更不用說現在有很多的新興行業都在產生,未來有什麼行業也不會有人知道。 我發現到:雖然職業不分貴賤,但是各行各業的薪資水準真的是有一定的差
Thumbnail
盤點完上一篇所說的「內在探索」後,進到外在的選擇。所有的外在選擇都需要搭配個人的內在探索,你所重視的價值觀、興趣不同,就有相對應合適的外在選擇。以下提供我個人的觀察,並以社會普遍認可的薪資與工作機會條件來切入,可從產業、公司、職位選擇適合的。......
Thumbnail
盤點完上一篇所說的「內在探索」後,進到外在的選擇。所有的外在選擇都需要搭配個人的內在探索,你所重視的價值觀、興趣不同,就有相對應合適的外在選擇。以下提供我個人的觀察,並以社會普遍認可的薪資與工作機會條件來切入,可從產業、公司、職位選擇適合的。......
Thumbnail
領導者在經營管理的專業上,要不斷跟隨趨勢成長,確保自己的地位跟收入。
Thumbnail
領導者在經營管理的專業上,要不斷跟隨趨勢成長,確保自己的地位跟收入。
Thumbnail
最近不約而同的聽到一些朋友在聊他們單位要找人才的一些事情,聽著聽著感覺到現在台灣企業在找人才似乎在意的不是專一專業而已,很多職缺都寫了要會多項專業的人才,然後薪資依舊只給一項專業的價格,簡單說就是要CP值高的人才。
Thumbnail
最近不約而同的聽到一些朋友在聊他們單位要找人才的一些事情,聽著聽著感覺到現在台灣企業在找人才似乎在意的不是專一專業而已,很多職缺都寫了要會多項專業的人才,然後薪資依舊只給一項專業的價格,簡單說就是要CP值高的人才。
Thumbnail
找新工作時,該好好思考的三個問題 [公司的規模重要嗎?] [薪水與福利的問題] [行業的選擇]
Thumbnail
找新工作時,該好好思考的三個問題 [公司的規模重要嗎?] [薪水與福利的問題] [行業的選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