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何我們老覺得一代不如一代(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篇寫在8月份,出現一堆在講教改失敗跟學生變笨之後,筆者現在感覺好像以後不註明寫作時間,就會被認為諷刺當下現象。
由於筆者懶惰,所以都用教育部現有資料,抓近20年就好,反正這篇只是要闡述一些基本概念。

人類愈來愈笨一代不如一代,這敢有可能?

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可說是老生常談,老生常談之所以是常談,就因為有相當正確的部分。這跟刻板印象一樣,會有刻板印象,多數情況代表這些印象有一定的真實性。
問題不是在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什麼東西」會一代不如一代。
當我們聽到某人在嘆氣「一代不如一代」時,往往在講他自己熟悉的部分,好比說筆者自己當年大學讀書每天到半夜,這些年偶爾回母校,聽到老師、學長跟同學講現在的學生……
「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其實筆者大學時,學長也是這樣說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講我們,仿佛我們就是最差的一代。然後20年過去,換我們說新來的更差,所以到底哪裡差?
這顯然有部分的真實,但也有很多偏見。真實的部分,指學生學力低落,學習意願差,這倒沒話講,偏見則是對年輕人經驗不足的通病,我們看多也明白,換當年自己也很青澀,高明不到哪。
所以講半天,到底哪裡一代不如一代?
這指的是,每一個人針對自己熟悉的行業、科目,對比新進晚輩能力,與當年自己相比較所感受到的巨大落差。但就社會整體而言,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嗎?如果真是這樣,人類社會就不會進步,畢竟越來越笨,人類這物種早滅亡了。

不管什麼年代,人類智力分佈「比例」都不會差太多

好像筆者說了等於沒說?也不是,這邊開始要談一些基本概念,讓各位讀者了解,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並不見得是「全然錯誤」,而有一定程度的真實,但理由不見得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先認識問題,再找出問題,而後才是分析、解構,進而尋求模型與解法。
以下筆者儘量都用圖解。
問題究竟是出在哪?本質就是少子化,以及人類智力水準分布是常態分佈。這邊就使用維基百科的圖片,連數字都有可以做個大概探討。
常態分佈,又稱高斯分佈(來源:M. W. Toews@Commons CC BY 2.5
依人口比例做個很粗略的分類,最右邊(前面)的是真正的聰明人,約只有2.2%,其中最右邊的0.1%才是真天才。接著13.6%就是我們所謂的中上到上段程度,往下34.1%的中間,屬於廣泛的中段程度,當然也可以細分為中上、中下等等。真的很難救起來的是左邊13.6%,最左邊2.2%是沒辦法,只能用社會救濟的角度做教育。
好了。
如果我們把人力資源做成金字塔,依照工作難易度,區分為上中下三層,大致上收入也會類似。這不要意外,扣掉很少數特權職業,通常收入會與工作難度成正相關,越複雜的工作需要越高的腦力,能從事的人就少。

有問題的地方,是不知不覺的少子化

那我們把人類智力常態分佈的概念,轉換成人力資源金字塔,會長成怎樣?會很像下圖,依照比例去換算面積,不憑感覺。
咦?怎麼不是一個連貫的金字塔。
是啊,本來就不是滑順型或是斜直線,事情就是如此殘酷,雖然學校考試不能代表絕對能力,但通常以中華民國各種考試來看,假設你在中學時成績就在中段,那麼不大需要懷疑,你就在中間68.2%,這一大群程度,彼此之間沒差太多。
那麼要擠到前面去呢?雖說以成績來看不準,但抓個10%不會有太大問題。以現在一個年級300人來看,就是你要進入全校前30名。筆者那個年代,一個年級有1000人,就要進入前100名。這樣才比較可以確定,你的智力水準應該是在前面2.2%與13.6%間。畢竟,算人數有階層,但人的智力並非絕對由成績來表現,邊線上總是難以確認,也不能排除後來居上型的朋友。
但至少抓10%,應該八九不離十。
接著,以筆者6年級生來看,一年大概有40多萬人,現在大約出生數20萬,不過算大學生的年紀大約是2000年出生,人口約一年30萬。上面的人力金字塔換算面積會變怎樣?做兩張圖放下面對比會如此。
各位有沒發現什麼,絕對數值的下降,金字塔本身的變化是很劇烈的,但由於腦力比例並不會因為時代有差,所以人口變少的問題是如此。

出生人口腰斬,大學錄取比例翻倍是什麼概念?

那麼,這跟一代不如一代有何關聯?
當然有,讓我們把台灣教育做個簡單的回顧,這邊絕對不能用大學錄取率去看,因為錄取率指的是報考人數跟錄取人數比,我們要知道的是每屆大學生在人口中的比例。
筆者考大學聯考時,台灣只有20多間大學(差不多這數字),其他獨立學院不計算,現在大學到了100多間,但這麼多年下來,人稱頂大跟中字輩、私立名校,基本上排名沒太多變化,多了一些新國立大學而已。
依教育部資料,國立大學四年制畢業生人數,做一個表格如下(抓大約近三年的平均值)
很難細分的道理是,在筆者90年代進大學時,成績好的報研究所,覺得不行的就找工作或是延畢去修教育學程,很少同學是為了念碩班而念,跑去念後段大學也在所不惜。但到了100年後,狀況就不大是這樣,好壞都想念研究所的變多,似乎變成義務教育的延伸。
所以這邊,筆者儘量抓一個大概的數字,上表讓大家了解到,近20年人口出生數幾乎是腰斬,但大學錄取數幾乎是翻倍。這大家都知道,所以可以證明什麼一代不如一代?
當然可以,而且非常強烈。
應該很多人已經發現,筆者想講的就只是統計數字變化,進而產生的錯覺。
但似乎不是很多人能明白這到底多慘烈。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基於法律產生的正義,都必須在秩序產生後才會出現,處在社會中的人會依照這個秩序,判定何種行為是正義的,哪些行為是不義的,不義即是失序的體現。法律通常建築在社會習慣與個人信念上,一個能夠被遵守的法律,必然是社會對此已經習慣,否則無法遵行的法律,只會不停喪失權威,也就是失序。
這集要談一點跟軍事本身可能比較無關的:台灣人的軍事常識的程度大概在哪裡?有政治圈的朋友在問,如果想做這類的節目,要如何表達,ㄧ般人比較容易懂?軍事是個非常大的題目,很多人對軍事的理解,可能就當過兵。除此之外,如果不是念軍校、沒有當過軍官,其實根本碰不到一點有關戰術的東西......
若在1914後,波士尼亞的穩定成為事實,塞爾維亞對波士尼亞的要求就欠缺正當性,得不到背後俄國的公開,且奧地利皇權提高後分裂危機下降,俄國不敢冒進。沒有這些支持,塞爾維亞很有可能在各國的壓迫中,吞下奧國提出的最後通牒。 歷史沒有如果,但可以提供我們無限的想像。
若我們只是單純的把秩序,用字面上的規則、條理去理解,會失去秩序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很多在其中的間接意義。最重要的,是秩序本身具有活躍、變動、適應的生命力,就被固定、限制在文字中。
本集更新 EP26:戰勢圖與補給線 新番內容: 學生的天性是他的本性、生下來的樣子,跟父母、社會建構、性別都沒什麼關係。 學生的個性,參雜了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的養成。 老師幫學生調整個性、教導他,是一種增益效果。 學生的天性有一個基礎的分數,大部分的老師的功力就是每年幫他加3-5%。
繼續講塞拉耶佛事件的前因後果,讓讀者心裡有個底,當然這是筆者的說法,您可以覺得歷史的真相不是這樣,這都沒關係。只不過,在歷史大事發生時,真相往往沒想像中的那麼重要。
基於法律產生的正義,都必須在秩序產生後才會出現,處在社會中的人會依照這個秩序,判定何種行為是正義的,哪些行為是不義的,不義即是失序的體現。法律通常建築在社會習慣與個人信念上,一個能夠被遵守的法律,必然是社會對此已經習慣,否則無法遵行的法律,只會不停喪失權威,也就是失序。
這集要談一點跟軍事本身可能比較無關的:台灣人的軍事常識的程度大概在哪裡?有政治圈的朋友在問,如果想做這類的節目,要如何表達,ㄧ般人比較容易懂?軍事是個非常大的題目,很多人對軍事的理解,可能就當過兵。除此之外,如果不是念軍校、沒有當過軍官,其實根本碰不到一點有關戰術的東西......
若在1914後,波士尼亞的穩定成為事實,塞爾維亞對波士尼亞的要求就欠缺正當性,得不到背後俄國的公開,且奧地利皇權提高後分裂危機下降,俄國不敢冒進。沒有這些支持,塞爾維亞很有可能在各國的壓迫中,吞下奧國提出的最後通牒。 歷史沒有如果,但可以提供我們無限的想像。
若我們只是單純的把秩序,用字面上的規則、條理去理解,會失去秩序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很多在其中的間接意義。最重要的,是秩序本身具有活躍、變動、適應的生命力,就被固定、限制在文字中。
本集更新 EP26:戰勢圖與補給線 新番內容: 學生的天性是他的本性、生下來的樣子,跟父母、社會建構、性別都沒什麼關係。 學生的個性,參雜了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的養成。 老師幫學生調整個性、教導他,是一種增益效果。 學生的天性有一個基礎的分數,大部分的老師的功力就是每年幫他加3-5%。
繼續講塞拉耶佛事件的前因後果,讓讀者心裡有個底,當然這是筆者的說法,您可以覺得歷史的真相不是這樣,這都沒關係。只不過,在歷史大事發生時,真相往往沒想像中的那麼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來分享一些以前去校園跟學生分享的內容。 如果一代真的不如一代,那我們的社會應該是退步,而不是越來越進步。如果用過時的方法來檢驗現在的人,那一代確實不如一代。現代人拿鋤頭耕田的技術沒以前好,但是現在用機器了!現代人鉗工技術沒以前好,但是現在用CNC加工了!現代人沒有以前人會規畫路線,但是現在有衛星導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到底天才兒童是怎麼教出來的? 是天生還是後天? 到底誰能成為天才兒童?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這個說法,是在【異數】這本書裡, 書中舉出,一些幼年時期測得高智商的孩子,在長期追蹤成長過程的進路及發展,若最終落定的「穩定工作」,在世俗眼光中是所謂一般人能力就可承擔得起的「工作」,那有點可惜了他的高潛質。 書中例子想說明,未來成就和天生智力不一定正相關。 #導師的修煉 之 如
Thumbnail
這個世代充滿挑戰,但也充滿可能性。無論原生家庭的階級如何,都只是生命中的一個起點。保持熱情、保持對生命的興趣,擁抱積極的態度,好好活著就好。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Thumbnail
我們生來就是創意天才,但「教育」制度卻讓我們變得愚蠢 “你比你想像的更強大,他們害怕你發現它的那一天!” 我們正在被系統性地愚弄 我想說,這項深刻研究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生來就具有創造天才的潛力,但當我們進入學校系統的那一刻,我們就變得非常愚蠢。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來分享一些以前去校園跟學生分享的內容。 如果一代真的不如一代,那我們的社會應該是退步,而不是越來越進步。如果用過時的方法來檢驗現在的人,那一代確實不如一代。現代人拿鋤頭耕田的技術沒以前好,但是現在用機器了!現代人鉗工技術沒以前好,但是現在用CNC加工了!現代人沒有以前人會規畫路線,但是現在有衛星導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到底天才兒童是怎麼教出來的? 是天生還是後天? 到底誰能成為天才兒童?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這個說法,是在【異數】這本書裡, 書中舉出,一些幼年時期測得高智商的孩子,在長期追蹤成長過程的進路及發展,若最終落定的「穩定工作」,在世俗眼光中是所謂一般人能力就可承擔得起的「工作」,那有點可惜了他的高潛質。 書中例子想說明,未來成就和天生智力不一定正相關。 #導師的修煉 之 如
Thumbnail
這個世代充滿挑戰,但也充滿可能性。無論原生家庭的階級如何,都只是生命中的一個起點。保持熱情、保持對生命的興趣,擁抱積極的態度,好好活著就好。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Thumbnail
我們生來就是創意天才,但「教育」制度卻讓我們變得愚蠢 “你比你想像的更強大,他們害怕你發現它的那一天!” 我們正在被系統性地愚弄 我想說,這項深刻研究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生來就具有創造天才的潛力,但當我們進入學校系統的那一刻,我們就變得非常愚蠢。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