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何我們老覺得一代不如一代(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篇寫在8月份,出現一堆在講教改失敗跟學生變笨之後,筆者現在感覺好像以後不註明寫作時間,就會被認為諷刺當下現象。

由於筆者懶惰,所以都用教育部現有資料,抓近20年就好,反正這篇只是要闡述一些基本概念。


人類愈來愈笨一代不如一代,這敢有可能?

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可說是老生常談,老生常談之所以是常談,就因為有相當正確的部分。這跟刻板印象一樣,會有刻板印象,多數情況代表這些印象有一定的真實性。

問題不是在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什麼東西」會一代不如一代。

當我們聽到某人在嘆氣「一代不如一代」時,往往在講他自己熟悉的部分,好比說筆者自己當年大學讀書每天到半夜,這些年偶爾回母校,聽到老師、學長跟同學講現在的學生……

「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raw-image

其實筆者大學時,學長也是這樣說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講我們,仿佛我們就是最差的一代。然後20年過去,換我們說新來的更差,所以到底哪裡差?

這顯然有部分的真實,但也有很多偏見。真實的部分,指學生學力低落,學習意願差,這倒沒話講,偏見則是對年輕人經驗不足的通病,我們看多也明白,換當年自己也很青澀,高明不到哪。

所以講半天,到底哪裡一代不如一代?

這指的是,每一個人針對自己熟悉的行業、科目,對比新進晚輩能力,與當年自己相比較所感受到的巨大落差。但就社會整體而言,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嗎?如果真是這樣,人類社會就不會進步,畢竟越來越笨,人類這物種早滅亡了。

不管什麼年代,人類智力分佈「比例」都不會差太多

好像筆者說了等於沒說?也不是,這邊開始要談一些基本概念,讓各位讀者了解,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並不見得是「全然錯誤」,而有一定程度的真實,但理由不見得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先認識問題,再找出問題,而後才是分析、解構,進而尋求模型與解法。

以下筆者儘量都用圖解。

問題究竟是出在哪?本質就是少子化,以及人類智力水準分布是常態分佈。這邊就使用維基百科的圖片,連數字都有可以做個大概探討。

依人口比例做個很粗略的分類,最右邊(前面)的是真正的聰明人,約只有2.2%,其中最右邊的0.1%才是真天才。接著13.6%就是我們所謂的中上到上段程度,往下34.1%的中間,屬於廣泛的中段程度,當然也可以細分為中上、中下等等。真的很難救起來的是左邊13.6%,最左邊2.2%是沒辦法,只能用社會救濟的角度做教育。

好了。

如果我們把人力資源做成金字塔,依照工作難易度,區分為上中下三層,大致上收入也會類似。這不要意外,扣掉很少數特權職業,通常收入會與工作難度成正相關,越複雜的工作需要越高的腦力,能從事的人就少。

有問題的地方,是不知不覺的少子化

那我們把人類智力常態分佈的概念,轉換成人力資源金字塔,會長成怎樣?會很像下圖,依照比例去換算面積,不憑感覺。

raw-image

咦?怎麼不是一個連貫的金字塔。

是啊,本來就不是滑順型或是斜直線,事情就是如此殘酷,雖然學校考試不能代表絕對能力,但通常以中華民國各種考試來看,假設你在中學時成績就在中段,那麼不大需要懷疑,你就在中間68.2%,這一大群程度,彼此之間沒差太多。

那麼要擠到前面去呢?雖說以成績來看不準,但抓個10%不會有太大問題。以現在一個年級300人來看,就是你要進入全校前30名。筆者那個年代,一個年級有1000人,就要進入前100名。這樣才比較可以確定,你的智力水準應該是在前面2.2%與13.6%間。畢竟,算人數有階層,但人的智力並非絕對由成績來表現,邊線上總是難以確認,也不能排除後來居上型的朋友。

但至少抓10%,應該八九不離十。

接著,以筆者6年級生來看,一年大概有40多萬人,現在大約出生數20萬,不過算大學生的年紀大約是2000年出生,人口約一年30萬。上面的人力金字塔換算面積會變怎樣?做兩張圖放下面對比會如此。

raw-image

各位有沒發現什麼,絕對數值的下降,金字塔本身的變化是很劇烈的,但由於腦力比例並不會因為時代有差,所以人口變少的問題是如此。

出生人口腰斬,大學錄取比例翻倍是什麼概念?

那麼,這跟一代不如一代有何關聯?

當然有,讓我們把台灣教育做個簡單的回顧,這邊絕對不能用大學錄取率去看,因為錄取率指的是報考人數跟錄取人數比,我們要知道的是每屆大學生在人口中的比例。

筆者考大學聯考時,台灣只有20多間大學(差不多這數字),其他獨立學院不計算,現在大學到了100多間,但這麼多年下來,人稱頂大跟中字輩、私立名校,基本上排名沒太多變化,多了一些新國立大學而已。

依教育部資料,國立大學四年制畢業生人數,做一個表格如下(抓大約近三年的平均值)

raw-image

很難細分的道理是,在筆者90年代進大學時,成績好的報研究所,覺得不行的就找工作或是延畢去修教育學程,很少同學是為了念碩班而念,跑去念後段大學也在所不惜。但到了100年後,狀況就不大是這樣,好壞都想念研究所的變多,似乎變成義務教育的延伸。

所以這邊,筆者儘量抓一個大概的數字,上表讓大家了解到,近20年人口出生數幾乎是腰斬,但大學錄取數幾乎是翻倍。這大家都知道,所以可以證明什麼一代不如一代?

當然可以,而且非常強烈。

應該很多人已經發現,筆者想講的就只是統計數字變化,進而產生的錯覺。

但似乎不是很多人能明白這到底多慘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狙擊王-avatar-img
2022/09/28
我個人認為算是人的心裡想法,過去學生會把糟糕的事件已時間漸漸淡化,而順便用過去優秀的與近代的學生對比
小猴-avatar-img
2022/09/26
很有意思的分析,總結來說,一代不如一代則是因人口變少所引發教育變革的關係嗎?
嬋娜-avatar-img
2022/09/29
完全沒有覺得一代不如一代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8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辛苦的地方。現在年輕人在他還是兒童時,就身處隨時隨地捕捉他們言行舉止的設備中,不成熟的行徑一經數位化,根本難以抹滅掉。於是,面對科技,現代年輕人必須強迫自己盡早成熟起來,否則一輩子可能就毀了--這是他們的難題,我們必須理解、傾聽、協助,而不是一味批判!
Thumbnail
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辛苦的地方。現在年輕人在他還是兒童時,就身處隨時隨地捕捉他們言行舉止的設備中,不成熟的行徑一經數位化,根本難以抹滅掉。於是,面對科技,現代年輕人必須強迫自己盡早成熟起來,否則一輩子可能就毀了--這是他們的難題,我們必須理解、傾聽、協助,而不是一味批判!
Thumbnail
教育程度會阻礙生育率,是生育年齡大幅往後,不是書讀越多越不想結婚生子。另一個則是自由派教育加上媒體,不停地墊高結婚生子條件,當我們覺得年薪沒500萬在台北活不下去,在台北當然就不敢結婚生子。加上台灣生活條件提升,結婚育兒其實是放棄個人部分自由,越鼓吹自由教育,鼓勵逃避責任,年輕人就越不想走這條路。
Thumbnail
教育程度會阻礙生育率,是生育年齡大幅往後,不是書讀越多越不想結婚生子。另一個則是自由派教育加上媒體,不停地墊高結婚生子條件,當我們覺得年薪沒500萬在台北活不下去,在台北當然就不敢結婚生子。加上台灣生活條件提升,結婚育兒其實是放棄個人部分自由,越鼓吹自由教育,鼓勵逃避責任,年輕人就越不想走這條路。
Thumbnail
怎麼要面對台灣統計數字時,就突然重質不重量,要求要看教育的內容,不能批評學生程度?這其實不是因為親中,主要是批評者多數不想承認,自己小孩不聰明。
Thumbnail
怎麼要面對台灣統計數字時,就突然重質不重量,要求要看教育的內容,不能批評學生程度?這其實不是因為親中,主要是批評者多數不想承認,自己小孩不聰明。
Thumbnail
回首107年國中教育會考寫作題目-「我們這個世代」 當年,想必很多人都會寫說這個世代是個資訊爆炸世代,是個3c的世代….. 但過了4年後的我們,如今卻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回首107年國中教育會考寫作題目-「我們這個世代」 當年,想必很多人都會寫說這個世代是個資訊爆炸世代,是個3c的世代….. 但過了4年後的我們,如今卻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回到主題談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說大學生是如此,難怪這些年畢業的新鮮人,感覺更加不行,好像有道理是吧? 對,沒錯,這幾年畢業的新鮮人,連同筆者教過的學生,程度真的是跟他們學歷「不符」。問他們該科系學長姊,看看這些小學弟妹有沒跟自己一樣。
Thumbnail
回到主題談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說大學生是如此,難怪這些年畢業的新鮮人,感覺更加不行,好像有道理是吧? 對,沒錯,這幾年畢業的新鮮人,連同筆者教過的學生,程度真的是跟他們學歷「不符」。問他們該科系學長姊,看看這些小學弟妹有沒跟自己一樣。
Thumbnail
所以筆者才會估計,以前40萬現在30萬的數字。主要是要解釋人口變少、大學錄取名額卻變多,到底會發生何事。不是寫論文,沒講求精確性,覺得沒做完整圖表就是唬爛,可以請上一頁離開,謝謝。
Thumbnail
所以筆者才會估計,以前40萬現在30萬的數字。主要是要解釋人口變少、大學錄取名額卻變多,到底會發生何事。不是寫論文,沒講求精確性,覺得沒做完整圖表就是唬爛,可以請上一頁離開,謝謝。
Thumbnail
其實筆者大學時,學長也是這樣說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講我們,仿佛我們就是最差的一代。然後20年過去,換我們說新來的更差,所以到底哪裡差?
Thumbnail
其實筆者大學時,學長也是這樣說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講我們,仿佛我們就是最差的一代。然後20年過去,換我們說新來的更差,所以到底哪裡差?
Thumbnail
大器絕對可以晚成,你終究會找到那盞為你打開的鎂光燈,或許不是現在,但會是將來的某一天,每一次的失敗都會讓你氣餒,讓你覺得你是不是那顆先天規格錯誤,成功沒有期限,故事可以被改寫,最重要的是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受他人的成就影響判斷,你就是你,請繼續儲備能量,你只需要一次綻放的機會
Thumbnail
大器絕對可以晚成,你終究會找到那盞為你打開的鎂光燈,或許不是現在,但會是將來的某一天,每一次的失敗都會讓你氣餒,讓你覺得你是不是那顆先天規格錯誤,成功沒有期限,故事可以被改寫,最重要的是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受他人的成就影響判斷,你就是你,請繼續儲備能量,你只需要一次綻放的機會
Thumbnail
老師和家長們都常常這樣說: 只要你考上XX大學,你就會飛黃騰達 ...   之前寫過  2018就要結束,而你的同溫層也正在拋棄你 *是一篇增加你焦慮感的文章,心臟小勿看
Thumbnail
老師和家長們都常常這樣說: 只要你考上XX大學,你就會飛黃騰達 ...   之前寫過  2018就要結束,而你的同溫層也正在拋棄你 *是一篇增加你焦慮感的文章,心臟小勿看
Thumbnail
到了現在,媒體上仍很多說些「年青人沒救了」、 批評一代不如一代的老人,他們享有比年輕人優越的社會地位和發言權。也可能不是媒體,是你週遭。這些人是不會改變的,但看到這些言論時,請把這當成一個浴火重生的試煉。
Thumbnail
到了現在,媒體上仍很多說些「年青人沒救了」、 批評一代不如一代的老人,他們享有比年輕人優越的社會地位和發言權。也可能不是媒體,是你週遭。這些人是不會改變的,但看到這些言論時,請把這當成一個浴火重生的試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