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到同事說:「台灣人愛喝咖啡,是因為曾經被殖民過,這是一種變相的洗腦。」這句話讓我愣了一下,也不禁開始思考,如果喝咖啡真的是殖民影響,那麼喝茶呢?喝茶在東亞文化中根深蒂固,可中國、英國、日本、台灣都愛喝茶,這又該怎麼解釋?
不可否認,台灣曾受日治時期的影響,當時確實開始種植咖啡,但如果說「愛喝咖啡=殖民洗腦」,那麼全世界熱愛咖啡的國家,例如美國、法國、義大利,難道也全都是殖民影響嗎?
事實上,咖啡的流行來自於多方面的因素:
所以,與其說「殖民影響了我們喝咖啡」,不如說這是一種文化流動,我們接受了來自世界的飲食習慣,就像我們吃漢堡、喝可樂,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被某個文化「洗腦」。
如果喝咖啡是殖民影響,那愛喝茶的習慣又該如何解釋?台灣本來就是茶葉大國,凍頂烏龍、包種茶、紅茶等都是台灣重要的農產品,甚至在清朝時期就外銷全球。但英國人愛喝紅茶、日本人有抹茶文化、中國人有功夫茶,這些難道也是殖民影響?還是說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承?
事實上,喝茶比喝咖啡的歷史更悠久,早在幾千年前就存在於東亞文化中,甚至成為亞洲國家的一部分象徵。因此,飲品的選擇從來不只是單純的「被影響」,更是歷史、文化與個人喜好的交織結果。
無論是喝茶還是喝咖啡,這其實都與「殖民」沒什麼直接關聯,而是**我們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飲食習慣。這是一種文化交流,而非單方面的洗腦。
如果我們能理解,文化不是被強加的,而是動態發展的,那麼我們就不會把生活習慣簡單歸因於「被殖民」或「被洗腦」,而是理解這是來自歷史、經濟、社會習慣的綜合影響。
台灣的飲食文化,本來就是多元而開放的,我們既愛喝珍奶,也愛咖啡;既有人習慣泡茶,也有人愛喝手搖飲。這些選擇並不應該被貼上「被殖民」的標籤,而是我們擁抱多元文化,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所以,無論是手搖奶茶、黑咖啡,還是一杯熱烘烘的烏龍茶,重點從來不是「這是不是殖民影響」,而是——這是不是我們真心喜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