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僅僅是一部影視作品,更是一面映照當代社會病灶的鏡子。當導演林君陽運用細膩卻充滿張力的敘事手法,用鏡頭語言呈現出社會議題,讓觀眾在錯綜複雜的情節裡讀出那難以捉摸的「惡」與「善」。

🆓影視劇照及海報(引用於TMDB)著作權屬於該片出品方、經銷商或設計人
該劇以「多視角敘事」為骨架,在人物間交錯的情感與命運裡,彰顯了現實生活中善惡難辨、真相難尋的命題。
本文將從多角度探討其敘事結構、視覺美學以及隱喻運用,並結合影視分析理論,以期揭開作品深層意涵。一、多視角敘事與結構布局
林導選擇了多視角敘事的表現方式,既打破了傳統單一敘事的框架,又為觀眾構築了一幅立體的社會全景圖。
愛森斯坦在《電影形式論》中所強調的蒙太奇理論一樣,通過鏡頭剪接和角色視角交互轉換,讓作品得以在敘事節奏與情感張力上形成一種獨特的對位效果(Eisenstein, 1949)。
無論是加害者家屬的無奈掙扎,還是被害者家屬的悲憤控訴,亦或是媒體從業者在道德與職責之間的左右為難,都在不同鏡頭中找到了最合適的敘事空間,構成了一個多層次的敘事結構。
巴贊所提倡的長鏡頭現實主義那般,導演運用長鏡頭與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讓情節在看似平緩的鏡頭中暗流湧動,增加觀眾的代入感與沉浸感(Bazin, 1967)。
這種多視角、交織敘事的方式,既打破了傳統善惡二元論的束縛,也讓角色的心理狀態和情感變化呈現出更多可能性,使得每個人物都顯得既立體又真實。
二、社會議題與影像隱喻
在探討社會議題方面,展現出主創團隊對現代社會複雜矛盾的敏銳觀察,從精神疾病、司法矛盾到媒體道德,每個議題都被賦予了深刻的隱喻色彩。例如:隨機殺人事件的發生不僅僅是一個犯罪現象,更象徵著社會中無形的恐懼與壓抑。
導演通過鏡頭細膩捕捉到受害者家屬的內心崩潰與加害者家庭的沉默,試圖探討在看似理性外衣下掩藏的情感動盪。
在這裡,我們可以聯想到勞拉·穆爾維在性別與恐懼研究中所提出的「凝視理論」:影像不僅是現實的再現,更是一種文化權力的再現方式。
主場景「新聞台」辦公室的冰冷高效的設計,都在無聲地講述著權力與情感之間的微妙關係,導演巧妙地利用視覺符號和隱喻,讓觀眾在欣賞視覺美學的同時,不經意間便被引入對現實問題的深層反思。
三、情感張力與節奏掌控的藝術
劇中的每一場對話鏡頭都將情感的弦線拉得極為緊繃,觀眾似乎能夠聽到那一點一滴情感碰撞所發出的細微聲響,這種節奏上的把握,與導演對電影節奏的理解密不可分。
博德威爾與湯普森在《電影藝術》書中所論,電影節奏不僅影響觀眾對情節的理解,更直接關係到情感的共鳴(Bordwell & Thompson, 2004)。
透過精心設計的鏡頭語言,導演在法庭辯論的激烈對抗與家庭成員間那壓抑而即將爆發的情緒中,營造出一種讓人心跳加速的緊迫感,這種從緩到急、由靜轉動的敘事節奏,既讓觀眾有喘息之機,又在不經意間將情感推向高潮,形成了一種「慢火細燉」的敘事風格,讓每個瞬間都充滿了不可預知的戲劇性。
四、演員導向與細膩表演的呈現
作為一部聚焦人性與社會問題的劇集,演員的表現自然成為了整體敘事不可或缺的一環。
以賈靜雯的表演為例,她那從悲傷到崩潰、從無助到掙扎的情感轉變,不僅打破了以往公眾對她既定印象,更使觀眾真切地感受到那份來自靈魂深處的痛楚與掙扎,這是「演員導向」的成功之處:既給予了足夠的空間,又在細節中處處設計驚喜,讓每一個角色都變得栩栩如生。
演員們不僅僅是故事的講述者,更成為了情感與理念的傳遞者,這種以人為本、以情感為核心的拍攝理念,正契合了當代影視作品中對於真實與共鳴的追求,也為作品注入了無限的生命力。
五、場景設計與隱喻符號的運用
在視覺層面上,場景設計巧妙地運用了色彩與光影,將不同場景之間的情感對比呈現得淋漓盡致,色調的運用、昏暗的光線以及鏡頭中不經意流露的細節,都成為了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導演在鏡頭中營造出一種現實的冷峻感,同時也讓觀眾在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中,讀出了深邃的象徵意義。
穆爾維在其相關理論中所闡述的,電影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隱藏的符號,傳遞出作者對現實的深層批判與反思(Muhr, 2000)。
六、結語: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其獨到的多視角敘事、緊湊的情感節奏以及極具隱喻意味的視覺設計,成功地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模式,為觀眾呈現了一幅既殘酷又充滿溫情的現代社會畫卷。
導演林君陽在探討善與惡、人性與社會之間那看似微妙卻又充滿張力的邊界時,不僅運用了蒙太奇技巧和長鏡頭現實主義,更融入了現代影視美學中對場景、情感與隱喻的全新理解。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與挑戰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與自己的「惡」進行著無聲的對話,正如影片中那層層剝離的敘事結構所暗示的,善與惡從來都不是絕對的,而是一個充滿變數、需要不斷探討與反思的命題。
看似嚴肅沉重的劇情中,其實隱藏著一絲難得的希望與人性光芒,這不僅是對現實的批判,更是對未來的呼喚,我們也可以用一種詩意且略帶幽默的語調提醒自己:當鏡頭在黑暗中尋找光亮時,每個人的心中也都藏有一絲不屈的堅韌與溫暖。
🎭在這既充滿矛盾又充滿可能的世界裡,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導演,
正用屬於自己的方式,書寫著獨一無二的人生劇本!
六、參考文獻
- Bazin, A. (1967). What is Cinema? – 探討了長鏡頭與現實主義的理論基礎。
- Eisenstein, S. (1949). Film Form: Essays in Film Theory – 闡述了蒙太奇剪輯與敘事結構的重要性。
- Bordwell, D., & Thompson, K. (2004).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 詳盡解析了電影語言、節奏與視覺美學。
- 穆爾維, 勞拉. (2000). 《影像與凝視:現代電影中的隱喻解讀》– 探討影像中的符號與隱喻。(若需進一步查證,可參見相關中文影視理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