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長

含有「父母成長」共 6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前幾天姊妹淘聚會時,其中一位真誠分享與家裡青少兒起衝突後的受傷心情:兒子有這麼討厭我嗎?我是這麼糟糕的媽媽嗎?為什麼他要這樣傷害我?在場的我們聽得心有戚戚焉,討論起來,通常引爆點都只是媽媽簡單一句關心問話或提醒。讓我聯想起幾年前暑假和兒子旅行的一段經驗,藉機分享自己新的理解與領悟。
Thumbnail
十幾年前,有天娘家媽媽協助接小一兒放學回家後,迫不及待又帶點害臊地在我耳邊說,兒子造了一個句子:「ㄌㄚˋ ㄇㄟˋ ㄗㄞˋ ㄘㄠˇ ㄉㄧˋ ㄕㄤˋ ㄌㄡˋ ㄒㄩㄥ ㄒㄧ ㄐㄧㄥ。」老師希望轉達家長多留意。 孩子怎麼會用這樣的詞呢?
Thumbnail
中午和家人到南洋餐廳,寬敞空間中每隔一陣子就傳來學步兒的聲音:「不要、不要、不要」。往聲音來處望去,看見母親拿著剪刀和兒童碗,喀喳喀喳地將食物剪碎,同桌還有一位貌似外婆的坐在對面,沒有言語也沒有動作。 後來「不要不要不要」的音量和頻率變得激烈,母親一把將繼續喊叫的孩子帶到餐廳外面,我可以聽見母親用
Thumbnail
好想幫這篇文配個副標:「珍奶是受傷靈魂的療癒劑」(笑) 讀著讀著,一邊笑著點頭,一邊又酸酸的,很像真的嚐了一趟「酸甜苦辣」餐廳之旅 那句「不曉得這家店有沒有適合幼兒的口味」太溫柔了 好多時候我們都忘了孩子不是故意要拒絕,而是還沒被理解 謝謝你讓餐廳的日常,不只是親子拉扯,也能是一起認識彼此味道的旅程 ❤️
好感父母-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24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 謝謝,你的文筆真好,讓我得到一種彷彿閱讀書評的領悟,好幸運啊。
你聽過有人對孩子吹口哨嗎? 一聲口哨,可能在別人耳裡是召喚,但在我心裡卻像一種「不需要被好好對待的訊號」。 這篇文章,我想談談我們在家庭裡最容易忽略的那種「非語言的情緒教育」,以及,我是怎麼發現那聲音裡其實藏著一種無聲的否定與權力。
Thumbnail
這篇讓我好有感,也讓我想到那些「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的習慣,其實藏著好多沒說出口的情緒歷史 吹口哨、眼神、手勢⋯⋯這些不是單純的動作,而是小時候被教會「閉嘴、乖乖、別惹事」的回音 謝謝你寫下這篇,讓更多人開始察覺語言之外的說話方式,也在悄悄塑造孩子怎麼看待自己 一起練習把話說回來、把情緒還給自己和孩子
臨床晤談中,我已經聽過太多親子為著寫評量而衝突的各種傷害、心碎經歷,留下後續需要修復的親子關係、自我效能差、學習動機和心情低落、壓力焦慮等後遺症......實在很不忍心 決定用「精準教導」來傳遞這個概念,而「精準教導」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肯定是評估、第二是選擇、計畫和定目標、第三是實施和觀察回饋。
Thumbnail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是使我受益良多的閱聽筆記,藍色字體的超連結是閱聽材料的原始出處網址,鼓勵大家有時間親自聆聽、思索。整理和分享是我固化所聞所學的一種方式,也歡迎大家友善分享與指教: 很同意Q&A影片開頭,Dr. Duckworth 說「老師是‘給評語、給反饋‘的專家」: 關於指正自己兒女的作
Thumbnail
誠懇有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聲音、或想像他們的心聲,是一種「愛的能力」,而這樣的愛,雖然需要信心和時間,是能夠喚起孩子心中的愛,證據是他們將能夠「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有一些甚至會成為世代人類的文化資產。
Thumbnail
紐約時報中文版上,有一篇《新手媽媽的誕生》,標題靈感來自 精神科醫生丹尼爾·斯特恩(Daniel Stern)在上世紀90年代的書《母親星座》(The Motherhood Constellation)和《母親的誕生》(The Birth of a Mother)中解釋過,就像生孩子一樣,獲得一個
Thumbnail
2025年3月新開幕的La La Port購物中心,淳久堂書店有許多圖畫書的周邊,我選了《小根與小秋》的手帕和便條紙,正好誠品書店因應兒童節吧,又將知名作者林明子的作品(包括《小根與小秋》、《第一次出門買東西》、《兩顆草莓》等)陳列,隨手翻閱第一張圖就是小根(狐狸布偶娃娃)對著藤編嬰兒搖籃等待著,被
Thumbnail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感到憤怒卻又要保持溫柔,這確實是許多父母會面臨的巨大挑戰。以下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希望能幫助您在情緒湧上時,仍能以溫和而有效的方式處理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