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吹口哨的聲音,讓我感覺到了什麼?—家庭中的情緒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聽過有人對孩子吹口哨嗎?

一聲口哨,可能在別人耳裡是召喚,但在我心裡卻像一種「不需要被好好對待的訊號」。 這篇文章,我想談談我們在家庭裡最容易忽略的那種「非語言的情緒教育」,以及,我是怎麼發現那聲音裡其實藏著一種無聲的否定與權力

raw-image

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對孩子吹口哨,是在我們家。那聲音不大,但我整個人僵住了。 它讓我瞬間想到的不是輕鬆、自在,而是「召喚」、「命令」、「不容質疑」。

我當下就說:「你這樣叫小孩,好像在叫狗一樣。」
對方愣了一下,後來雖然沒有繼續出現,但那種氣氛我到現在還記得。


後來我才慢慢理解,吹口哨不是故意羞辱,而是一種從小養成的互動習慣。

有些人成長的家庭,不談情緒、不講感受,只有「聽話」和「不要丟人」。 久而久之,他學會用最少的語言控制場面,也學會了:情緒是麻煩,是軟弱,是丟臉。 所以當孩子哭鬧、抗議、失控時,他就會覺得受不了,甚至生氣。 因為,那些是他從來沒被允許過的「情緒的聲音」。

raw-image

心理學中稱這種現象為「情緒無能」(emotional incapacity)或「情緒羞辱」(emotional invalidation)。

一個人如果從小生活在「不能表達情緒」的環境裡,就會對情緒產生逃避與否定。 他不是沒情緒,而是無法容忍情緒,因為他從來沒學過怎麼處理它。

而「吹口哨式的互動」,可能就像一種非語言的權威語言。

它看似平常,但對一個正在學習情緒的孩子來說,會變成「我不能說話」、「我不能有感覺」的潛意識訊號。


當你從小就被教成「不可以有情緒」

心理學家 John Gottman 曾提出「情緒教養者」(Emotion Coach)與「情緒否認者」(Emotion Dismisser)這兩種教養風格:

  • 情緒教養者:能夠察覺孩子的情緒,接納它、引導它,並幫助孩子理解自己。
  • 情緒否認者:則會認為情緒是沒必要的、礙事的,對情緒反應感到不耐煩,甚至羞辱它。

在我們的文化裡,「穩定」、「成熟」、「聽話」長期被視為好孩子的標準。所以很多人從小被教導的不是「怎麼處理情緒」,而是「怎麼讓情緒消失」。

這種從小被要求壓抑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變成所謂的「假性情緒穩定者」:他們情緒來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常用以下方式應對:

  • 冷漠以對、不說話
  • 批評別人的情緒反應(「你太情緒化了」)
  • 轉身離開、不處理衝突
  • 用貶抑、嘲諷、命令的語氣阻止情緒出現(像吹口哨、喝止、皺眉)

這些行為,其實不是因為他們「不愛小孩」或「想控制」,而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其實很怕情緒,也很怕自己失控

非語言的控制:為什麼「吹口哨」會讓人不舒服?

在心理學的非語言溝通中,像吹口哨、打響指、用眼神示意等動作, 其實是象徵性的權力語言(symbolic authority signal)。

這種互動傳達的訊息通常是:

「你不要有太多意見,聽我的就好。」
「你是被管的那一方,不需要自己做決定。

當這樣的互動重複發生,孩子會慢慢內化出:

  • 我的感受不重要
  • 我不能自由表達
  • 我要「乖一點」才不會被嫌煩

這不是溫柔的教養,而是一種「沉默的控制」。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壓抑、過度迎合,甚至長大後在人際關係中缺乏自我認同。


改變的第一步,是從我們的「不習慣」開始

情緒教育,很多時候不是從一本書、一場課開始,而是從一次「我不喜歡這樣的說話方式」開始。 從「請不要用這種方式對孩子說話」開始, 我們一點一滴,練習把情緒還給每一個人自己。

當我說出那句「請你不要這樣對孩子」,不是為了指責誰,也不是我比較懂、比較好, 而是我知道,我想要我們的家, 是一個可以安心表達情緒的地方

我想讓我的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重要的,他有權利說話, 也有權利不被用「命令」對待。也許我們都還在學,但至少,我們已經不是那個什麼都不敢說的小孩了。我的孩子目前在家都超~~~敢實話實說,讓媽媽有點接收不住,還要修練(苦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篇讓我好有感,也讓我想到那些「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的習慣,其實藏著好多沒說出口的情緒歷史 吹口哨、眼神、手勢⋯⋯這些不是單純的動作,而是小時候被教會「閉嘴、乖乖、別惹事」的回音 謝謝你寫下這篇,讓更多人開始察覺語言之外的說話方式,也在悄悄塑造孩子怎麼看待自己 一起練習把話說回來、把情緒還給自己和孩子
avatar-img
當媽後才了解的世界
10會員
27內容數
我是一個十歲的媽媽,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慢慢記錄,從媽媽眼裡看出去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以及當媽十年的心得感想。
2025/01/14
洗碗、掃地、倒垃圾這些日常瑣事,乍看之下似乎平凡無奇,但它們其實藏著深刻的家庭文化與價值觀。原生家庭的家務分工模式深刻影響子女的婚姻觀。父母應以身作則,打破傳統性別角色框架,建立健康、平等的家庭關係,為下一代樹立良好榜樣。
Thumbnail
2025/01/14
洗碗、掃地、倒垃圾這些日常瑣事,乍看之下似乎平凡無奇,但它們其實藏著深刻的家庭文化與價值觀。原生家庭的家務分工模式深刻影響子女的婚姻觀。父母應以身作則,打破傳統性別角色框架,建立健康、平等的家庭關係,為下一代樹立良好榜樣。
Thumbnail
2025/01/08
最近,一篇有關洗碗的文章在社群媒體上爆紅,掀起了無數家庭和伴侶的激烈討論。看似日常的小事,為何能引發如此廣泛的共鳴?「洗碗」到「愛的證明」,家務分擔為何成了婚姻的考驗?這背後其實不只是「洗碗」的問題,更多是關於家庭角色、性別期待,以及伴侶關係中愛與責任的深層思考。
Thumbnail
2025/01/08
最近,一篇有關洗碗的文章在社群媒體上爆紅,掀起了無數家庭和伴侶的激烈討論。看似日常的小事,為何能引發如此廣泛的共鳴?「洗碗」到「愛的證明」,家務分擔為何成了婚姻的考驗?這背後其實不只是「洗碗」的問題,更多是關於家庭角色、性別期待,以及伴侶關係中愛與責任的深層思考。
Thumbnail
2024/12/31
近日,高年級的兒子因觀看 YouTube 上推播的短影音,也開始出現對某事件或某人發表了帶有偏頗的言論。這讓我頓時警覺,在這種網紅與短影音充斥的時代,許多人或許並沒有時間去了解事件的全貌,僅憑片段化的資訊,就對與自己無關的人事物隨意評斷。 「被刪掉的那些,或許才是最真實的。」這是我當時對孩子說話
Thumbnail
2024/12/31
近日,高年級的兒子因觀看 YouTube 上推播的短影音,也開始出現對某事件或某人發表了帶有偏頗的言論。這讓我頓時警覺,在這種網紅與短影音充斥的時代,許多人或許並沒有時間去了解事件的全貌,僅憑片段化的資訊,就對與自己無關的人事物隨意評斷。 「被刪掉的那些,或許才是最真實的。」這是我當時對孩子說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Thumbnail
但越是不逼小孩,反而對自己的要求會更嚴苛。我自己很有感觸。 家裡人對自己沒什麼要求,反倒是自己快把自己期望放得很高,好像不做點什麼就會對不起他們一樣,這樣其實給自己壓力很大。 別人是父母給孩子壓力,我們這樣子是自己為難自己。 明明父母也是希望孩子開心,卻不停的想往上爬,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寬恕,而感到愧
Thumbnail
但越是不逼小孩,反而對自己的要求會更嚴苛。我自己很有感觸。 家裡人對自己沒什麼要求,反倒是自己快把自己期望放得很高,好像不做點什麼就會對不起他們一樣,這樣其實給自己壓力很大。 別人是父母給孩子壓力,我們這樣子是自己為難自己。 明明父母也是希望孩子開心,卻不停的想往上爬,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寬恕,而感到愧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