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有人對孩子吹口哨嗎?
一聲口哨,可能在別人耳裡是召喚,但在我心裡卻像一種「不需要被好好對待的訊號」。 這篇文章,我想談談我們在家庭裡最容易忽略的那種「非語言的情緒教育」,以及,我是怎麼發現那聲音裡其實藏著一種無聲的否定與權力。

我當下就說:「你這樣叫小孩,好像在叫狗一樣。」
對方愣了一下,後來雖然沒有繼續出現,但那種氣氛我到現在還記得。
後來我才慢慢理解,吹口哨不是故意羞辱,而是一種從小養成的互動習慣。
有些人成長的家庭,不談情緒、不講感受,只有「聽話」和「不要丟人」。 久而久之,他學會用最少的語言控制場面,也學會了:情緒是麻煩,是軟弱,是丟臉。 所以當孩子哭鬧、抗議、失控時,他就會覺得受不了,甚至生氣。 因為,那些是他從來沒被允許過的「情緒的聲音」。

心理學中稱這種現象為「情緒無能」(emotional incapacity)或「情緒羞辱」(emotional invalidation)。
一個人如果從小生活在「不能表達情緒」的環境裡,就會對情緒產生逃避與否定。 他不是沒情緒,而是無法容忍情緒,因為他從來沒學過怎麼處理它。
而「吹口哨式的互動」,可能就像一種非語言的權威語言。
它看似平常,但對一個正在學習情緒的孩子來說,會變成「我不能說話」、「我不能有感覺」的潛意識訊號。
當你從小就被教成「不可以有情緒」
心理學家 John Gottman 曾提出「情緒教養者」(Emotion Coach)與「情緒否認者」(Emotion Dismisser)這兩種教養風格:
- 情緒教養者:能夠察覺孩子的情緒,接納它、引導它,並幫助孩子理解自己。
- 情緒否認者:則會認為情緒是沒必要的、礙事的,對情緒反應感到不耐煩,甚至羞辱它。
在我們的文化裡,「穩定」、「成熟」、「聽話」長期被視為好孩子的標準。所以很多人從小被教導的不是「怎麼處理情緒」,而是「怎麼讓情緒消失」。
這種從小被要求壓抑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變成所謂的「假性情緒穩定者」:他們情緒來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常用以下方式應對:
- 冷漠以對、不說話
- 批評別人的情緒反應(「你太情緒化了」)
- 轉身離開、不處理衝突
- 用貶抑、嘲諷、命令的語氣阻止情緒出現(像吹口哨、喝止、皺眉)
這些行為,其實不是因為他們「不愛小孩」或「想控制」,而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其實很怕情緒,也很怕自己失控。
非語言的控制:為什麼「吹口哨」會讓人不舒服?
在心理學的非語言溝通中,像吹口哨、打響指、用眼神示意等動作, 其實是象徵性的權力語言(symbolic authority signal)。
這種互動傳達的訊息通常是:
「你不要有太多意見,聽我的就好。」
「你是被管的那一方,不需要自己做決定。
當這樣的互動重複發生,孩子會慢慢內化出:
- 我的感受不重要
- 我不能自由表達
- 我要「乖一點」才不會被嫌煩
這不是溫柔的教養,而是一種「沉默的控制」。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壓抑、過度迎合,甚至長大後在人際關係中缺乏自我認同。
改變的第一步,是從我們的「不習慣」開始
情緒教育,很多時候不是從一本書、一場課開始,而是從一次「我不喜歡這樣的說話方式」開始。 從「請不要用這種方式對孩子說話」開始, 我們一點一滴,練習把情緒還給每一個人自己。
當我說出那句「請你不要這樣對孩子」,不是為了指責誰,也不是我比較懂、比較好, 而是我知道,我想要我們的家, 是一個可以安心表達情緒的地方。
我想讓我的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重要的,他有權利說話, 也有權利不被用「命令」對待。也許我們都還在學,但至少,我們已經不是那個什麼都不敢說的小孩了。我的孩子目前在家都超~~~敢實話實說,讓媽媽有點接收不住,還要修練(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