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

含有「異鄉人」共 7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那裡,「什麼也沒發生」的日常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什麼也不能發生」的另一種日常。光線不會改變、嘈雜與沉默不會改變、設施的配置不會改變、一無所有的狀態也不會改變。人可以像莫梭那樣,默默的接受、適應這一切,即便每天都像是同一天。可是為什麼我應當要這樣適應呢?如果罪不屬於我,罰又憑什麼屬於我?
一個靈魂無法被世俗價值觀理解、接納的人,就如同旅居異地的「異鄉人」一般,被周遭的生命視為格格不入的異類,即使想為自己辯解些什麼,他人卻也無法理解,尤其是那些被社會視為「離經叛道」的事,只能夠任由社會上的多數人將許多負面詞彙加諸於自己身上,即使事實並非如此。
Thumbnail
獨處不僅是逃離喧囂的方式,也是激發思考與創造力的關鍵時刻。透過獨處,人們能夠深入內心,自我對話並面對存在的種種挑戰。文章探討了獨處對個人精神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培養獨處的能力,促進自我成長與自尊的提升。這一過程能夠幫助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找到意義,並塑造自己理想的本質。
Thumbnail
《異鄉人》敘寫生命意義與時間感知。透過第一人稱視角,譜寫對情感、日常生活以及個人存在的思考。我們看著主角莫梭追求自己定義的快樂與幸福;啟發我們思索各自生命的歸屬與本質。
Thumbnail
書名《異鄉人》就代表著整本小說想要帶給我們的核心想法 一種孤獨、冷漠、與這個世界抽離的感覺,彷彿這個世界本就容不下主角的存在。 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我們「應該」做什麼?單純不傷害人的冷漠與抽離,就可以作為十惡不赦的罪證嗎?
Thumbnail
5/5異鄉人
再讀異鄉人 看書時我常常會問自己,作者透過書內主角想要傳遞什麼訊息給讀者,那些明喻暗喻鋪陳與字裡行間的,我們是否都有抓住其義,翻譯者是否有掌握其細節。但閱讀哲學小說會出現另外一層誘惑,你會企圖跳脫作者運筆下的角色,去思考這些角色的橋段是否存在更多的表達或含意。
津涔-avatar-img
2024/11/28
謝謝你的推薦書籍,有機會在去入手觀看.認同你的看法, 「人與動物或寵物間的互動,也存在這樣的關係」這句
Thread上看過幾篇文字在討論「原生家庭」,說的大半很負面。記得有個比喻相當貼切,如果人是一張白紙,原生家庭給了底色,我們能畫自己喜歡的圖案。
Thumbnail
我的人生只有正在發展的這個版本,而小說就像我的人生支線、額外副本,讓我有機會透過文字去體驗截然不同的世界,讓我得以從他人的故事中獲得啟發,打開我的視野、建構我的生活態度。這些文本也讓我知道如何用有厚度的方式去理解其他人事物 系列共4篇「心理學與人生」、「文學與小說」、「哲學與社會學」、「科學與方法」
Thumbnail
身處異鄉的第一件是撿了《異鄉人》來看,發覺「異鄉」並非是地理上的,而是指社會中的「stranger」,篇幅很短,約120餘頁,短短一個下午就能看完,初看不敢說完全明白其中含意,卻難以忍受書中所帶來的疏離感,迫切想和人討論一番,於是有此篇。 一、論惡性,異鄉人與法律 首先是關於「惡性」,這個詞是我
有個女孩剛跟我說:「你沒活在真實世界中,與別人格格不入,是個異鄉人。」 我是米歇爾,住在一間巴黎擁擠閣樓裡的男人,空間裡只塞了床、書以及滿滿的我。我得再次犯罪才行,我不喜歡緊迫的生活,可是漫不經心下偷走他人錢包,我卻很喜歡。
Thumbnail
5/5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