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教養』文化資本的競逐

『拼教養』文化資本的競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跟一個同學閒聊,他就讀私校國中部的女兒正在準備一項專題競賽,而我這同學一直希望他女兒能往軟硬體結合的方向走,而不只是單純地寫寫程式碼而已。


因為這同學自己是法律相關的專業,理工的方向並不熟悉,因此就向我們幾個交流比較密切、又就讀理工相關科系的同學請教該怎麼做。


當我看到他女兒前兩年參加比賽的專題報告時,嚇了一跳,全英文的簡報不說,這個小組已經能自己用麵包板插出想要的電路,而且也自行撰寫程式、用單晶片控制它。


讓我不禁想問,現在的競爭已經這麼白熱化了嗎? 為了競逐文化資本,把經濟資本跟社會資本都壓上去了。


在我的提議下,這同學打消了讓她女兒往更難的題目發展的想法,轉而回頭把既有的題目做的更深入一些。


為了這個提議,我建議他找另一位同學加入指導,畢竟術業有專攻,電子電路又不是我的專長嚴格來說單晶片控制我也不熟。


後續可能還會為了他女兒的想法開一個產品會議,比賽時雖然有把雛型做出來,但那離真實可用的產品太遠了,如果真的要體驗整個電子產品的開發流程,應該要從最源頭的使用者需求開始討論起,然後再往下展開相關的功能模組並實作。


這其實就是一次微型創業的過程,但市場面就交給我那同學去處理,自己的女兒自己負責。


希望他女兒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到了軟硬體整合的眉角,還充分體會了一個想法到實際落地要經過多少關卡,不論成敗、這都是人生中的養分。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 在許多中產階級家庭裡,父母間教養風格的差異,相當程度反映出照顧工作的性別分工;父親的「自由放任」,往往是建立在母親的「規劃培養」基礎上。
  • 在時間緊縮的條件下,規劃培養的教養方式也強化「代間關係」的文化矛盾 → 既要促進親子關係的民主化與情感連帶,又要鞏固家長權威以利執行學習安排。
  • 面對經濟資本雄厚的上層階級,專業中產階級的教養方式做為一種「階級劃界策略」,只能標榜「文化資本」的優勢。
  • 有個案母親告訴他們唸小學六年級的小孩,將中學階段看成人生暫時失去自由的過渡階段,此時的「沒有選擇」可以幫助他在未來職涯上享有較多的選擇,才能贏得真正的「自由」。
有餘裕去「選擇」而不是「被選擇」過你的人生。
  • 相對於勞工階級父親,中產階級男性的工作具有較大的時間彈性 (如休假較多或非固定工時),容許打破傳統的性別化照顧分工。
  • 中上階級父母是全球化的得利組,他們透過跨國遷移進行求學、工作、經商,不僅取得學歷、外語等跨國文化資本,也將這些「文化資本」轉化為職涯發展與財富積累。
  • 國際教育的保安策略凸顯了「教養實作」的文化矛盾 → 要求父母投入大量金錢成本,又需要密集情緒勞動,結果往往強化了教養的性別分工。
  • 「教育母職」的使命讓母親進退維谷,他們既要細心營造親子連帶、保護孩子的快樂童年,又要規劃多元學習,好替孩子準備迎向未來世界的殘酷競爭。
  • 為了提供培育孩子全球競爭力的「經濟資本」,父親必須投入更多時間賺錢養家,反而導致「陪伴」的父職角色的時間擠壓,甚至是空間分離。
avatar-img
一個工程師的創業之旅的沙龍
73會員
442內容數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章的題目發人深省,而且我覺得台灣現在不只是勞工階級有書中所說的現象,連中產階級都有「看輕」生活中不安全的行為。隨著產業結構的 M 型化發展,台灣中產階級的薪資也從齊頭式的成長,變成只有特定產業的從業人員薪資爆衝、其他產業的人則停滯不前。
對於這個章節所描述的現象,生長在黑手頭家的我還挺有感的,或許我也能透過文字與作者進行對話。如作者所言,在 1990 年代以前,臺灣的產業結構還處於人力密集的階段,再加上人力成本不高、勞工意識不彰,這些都是蘊育中小企業的土壤,也提供許多沒受過高等教育的黑手勞工「創業」的機會。
從父母自己的經驗出發,判斷影響職涯發展的主要因子,然後希望或要求下一代能先培養相關的能力;以個案來看,我認識的朋友中,職業為教授、律師或醫師等,都會希望小孩先有「文化資本」再論其它,但如果工作內容偏業務性質或是以軟性能力為主的職業,就不會這麼強調專業能力的養成。
這章的題目發人深省,而且我覺得台灣現在不只是勞工階級有書中所說的現象,連中產階級都有「看輕」生活中不安全的行為。隨著產業結構的 M 型化發展,台灣中產階級的薪資也從齊頭式的成長,變成只有特定產業的從業人員薪資爆衝、其他產業的人則停滯不前。
對於這個章節所描述的現象,生長在黑手頭家的我還挺有感的,或許我也能透過文字與作者進行對話。如作者所言,在 1990 年代以前,臺灣的產業結構還處於人力密集的階段,再加上人力成本不高、勞工意識不彰,這些都是蘊育中小企業的土壤,也提供許多沒受過高等教育的黑手勞工「創業」的機會。
從父母自己的經驗出發,判斷影響職涯發展的主要因子,然後希望或要求下一代能先培養相關的能力;以個案來看,我認識的朋友中,職業為教授、律師或醫師等,都會希望小孩先有「文化資本」再論其它,但如果工作內容偏業務性質或是以軟性能力為主的職業,就不會這麼強調專業能力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