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音樂治療實務|音樂治療團體的學習不只有團體中的成員,還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無論是那一種團體課程,團體課,顧名思義,意指很多人一起上課,一起參與的活動。所以,團體中的學員在這過程須具備的能力有社會行為、團體遊戲與人際互動等技能。團體中要進行順利,讓流程順暢且團體成員聚焦,這過程需要依賴帶領老師針對團體中的各成員能力給予適時的協助,協助可以涵蓋口語與非口語表達方式。

raw-image


協助方式可有
口語(片語、句子、聲音)
非口語(肢體)

協助給予的層級可{{粗略}}分為:
完全的口語和肢體協助
部分口語和肢體協助
口語提示
撤除協助獨立操作

要給予第幾層級的協助則是視服務對象的能力而定

這裡要請家長們要瞭解{個別}和{團體}的差異 ~
這裡要請家長們要瞭解{關心}和{協助}的差異 ~ ~

在團體中一般由四位、五位、六位或是更多孩子,當然也會視服務對象的人數增加至志工或是協同老師,身為團體主帶的帶領者是無法百分百專注在某一位孩子,而忽略其他孩子。如果家長期待團體課程的主要帶領者和協同者都必須專注在自己孩子身上時,個別課是比較適當的選擇。畢竟,團體課是團體課,主要帶領者和協同者會把所有注意力給所有課程中的成員。

但是, 有時家長會看到老師們特別{{照顧}}其中某位成員,家長在此刻先放下老師們偏心的想法,先觀察,尤其當孩子們都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狀況而來到療育課程,相信家長會比一般家長更能分辨能力差異。一個團體課程中的成員中一定有能力好,與能力較弱的,一般生團體也是如此,會有功課比較好/功課弱;優秀的運動/運動較弱的 ~ 等等。

一定有能力比較弱需要老師的關注和協助,特別{{照顧}}關注是因為他的需要,但並不代表主要帶領者和協同者不關注其他的孩子。

「協助是因為他需要,而不代表不協助其他孩子~」

療育課程中亦會針對任何狀況採用不同的策略,例如: 能力較優秀的孩子可以扮演協助者,藉此讓這孩子了解自己,增強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又或是服務對象在團體中的干擾行為是故意的,老師們有時提醒,有時忽略,有時口語提醒,有時肢體提示

也可以是服務對象需要練習聆聽並完成指令:老師可能會安排他協助搬動指定樂器,讓他學習聽到指令→理解指令→記住指令→執行指令(搬動樂器)→回到位置上。

假設小孩B練習次數多於自己的孩子,不代表老師們不關注A孩子,這是因為小孩B在此過程中需要。而A孩子可能在下一個活動操作能力弱,練習次數會比B小孩多。如果家長可以理解或是與老師討論,家長會發現在自己因為某項弱勢能力也同其他孩子一樣會多出時間等待與練習來談談團體課中可能的事情

例如:

當輪到A孩子要拍鼓時: 老師從把鼓放在個案A面前,等待回應且會給予時間反應,再視狀況是否延長。當幾次測試下,確定是故意不拍,而不是反應較慢,等待過程中的也都被小孩A刻意忽略下。此時,便會把鼓移走,讓下一位小孩拍鼓。在上述過程 ~ 並不是忽略與不關注小孩A,而是需要考慮下一位小孩和團體。

若是在上述過程中需要小孩A,並不適合在當下針對A,如果當下一直等到A孩子願意拍,團體凝聚力可能會分散→因為團體孩子們的注意力與專注度並不長。

有時忽視,是為了不增強孩子的干擾行為而不是不關注孩子問題,像是孩子故意干擾試圖中斷活動時,忽視有時會是一個可行的對應方式。舉例來說: 忽略小孩A的干擾行為後,小孩A在第二次輪到自己拍鼓時的反應是立即與專注。但是,並不是永遠都是採取忽視,而是須要是{當下的狀況}衡量要施行的介入策略

看似整堂課程活動一直都和個體們互動的引導者,腦子裡同時也正分析與思考對應行為的策略,這些都是同步進行。

最後也想建議:

家長忽視孩子在團體中不適切行為,而期待所有人對他包容的想法是無法協助孩子融入團體,家長須建立的觀念是,家長需要理解自己孩子在團體中的不適切行為,並試著學習用更適當的方式協助孩子,才能讓孩子在團體中有最佳的表現與學習。

原文寫於2016/9/22
修正(二)2021/5/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的沙龍
22會員
8內容數
音樂治療師把音樂運用在目標活動中,協助服務對象,但並不代表音樂治療是聽音樂,抑或是能和聆聽音樂畫上等號。音樂治療對特殊需求兒童的主要功能在於非音樂能力的改善、提升、維持與成長,而非音樂能力是指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因此,音樂治療是由音樂治療師用音樂與樂器活動評估服務對象,蒐集資料,範圍包含動作、認知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本文探討助人工作的多個面向,包括輔導者提供的情緒支持和釋放、有效的生活技能學習,以及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過程。本文還分析了助人工作中的潛在問題,如過度依賴和不健康的誘因,並提供技巧來提高學生的求助動機和情緒健康宣洩的方法。這些議題對於教育和心理輔導領域專業人士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實務參考價值。
Thumbnail
本文探討助人工作的多個面向,包括輔導者提供的情緒支持和釋放、有效的生活技能學習,以及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過程。本文還分析了助人工作中的潛在問題,如過度依賴和不健康的誘因,並提供技巧來提高學生的求助動機和情緒健康宣洩的方法。這些議題對於教育和心理輔導領域專業人士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實務參考價值。
Thumbnail
有時我們選擇孤獨,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喜歡孤獨,而是比起其他的選擇,一個人的代價比較小。然而,心理團體或相關活動,其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算了!」的無助感中走出來,進而自我覺察、澄清問題,並獲得支持與溫暖。
Thumbnail
有時我們選擇孤獨,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喜歡孤獨,而是比起其他的選擇,一個人的代價比較小。然而,心理團體或相關活動,其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算了!」的無助感中走出來,進而自我覺察、澄清問題,並獲得支持與溫暖。
Thumbnail
無論是那一種團體課程,團體課,顧名思義,意指很多人一起上課,一起參與的活動。所以,團體中的學員在這過程須具備的能力有社會行為、團體遊戲與人際互動等技能。團體中要進行順利,讓流程順暢且團體成員聚焦,這過程需要依賴帶領老師針對團體中的各成員能力給予適時的協助,協助可以涵蓋口語與非口語表達方式。 協
Thumbnail
無論是那一種團體課程,團體課,顧名思義,意指很多人一起上課,一起參與的活動。所以,團體中的學員在這過程須具備的能力有社會行為、團體遊戲與人際互動等技能。團體中要進行順利,讓流程順暢且團體成員聚焦,這過程需要依賴帶領老師針對團體中的各成員能力給予適時的協助,協助可以涵蓋口語與非口語表達方式。 協
Thumbnail
隨著巡迴輔導教師和不同的班級老師相處、應對各式各樣的狀況,逐日累積與過去擔任實務現場老師截然不同的經驗,也讓這個角色比起初始的設定有了更立體的形象。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他們工作的細節以及進班輔導的經歷吧!
Thumbnail
隨著巡迴輔導教師和不同的班級老師相處、應對各式各樣的狀況,逐日累積與過去擔任實務現場老師截然不同的經驗,也讓這個角色比起初始的設定有了更立體的形象。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他們工作的細節以及進班輔導的經歷吧!
Thumbnail
課程的核心目標是什麼?新的課程要準備哪些教具、教材?教室情境如何佈置才好?可以引領孩子往哪一個方向探索?這些問題不斷在每個階段困擾著教學現場的老師。然而,在四季藝術,隨著「班群」的成立,因為有了一群夥伴們的協同、共享、互助,老師們不用再孤軍奮戰,班級遇到的問題也能找到最好的解決窗口。
Thumbnail
課程的核心目標是什麼?新的課程要準備哪些教具、教材?教室情境如何佈置才好?可以引領孩子往哪一個方向探索?這些問題不斷在每個階段困擾著教學現場的老師。然而,在四季藝術,隨著「班群」的成立,因為有了一群夥伴們的協同、共享、互助,老師們不用再孤軍奮戰,班級遇到的問題也能找到最好的解決窗口。
Thumbnail
在學校人際關係中,很多孩子依附於某個小團體裡,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擔心分組時落單,突然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老師還得指派或分配個「不情願」的人,或者把其他沒分到組的「送作堆」,不僅自我意願無法被尊重(我也不想跟某人一組),也意味著自己人際關係上的挫敗。
Thumbnail
在學校人際關係中,很多孩子依附於某個小團體裡,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擔心分組時落單,突然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老師還得指派或分配個「不情願」的人,或者把其他沒分到組的「送作堆」,不僅自我意願無法被尊重(我也不想跟某人一組),也意味著自己人際關係上的挫敗。
Thumbnail
訓練(coaching)簡單來說就是引導式溝通。通常接受訓練服務的人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訓練師的責任是將對方心中的答案引導出來。 要引導對方產生自覺,首先必須認真的傾聽,但除此之外,訓練師還得有策略的對話,以達到某個成果。這個過程可以GROW model來闡述:
Thumbnail
訓練(coaching)簡單來說就是引導式溝通。通常接受訓練服務的人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訓練師的責任是將對方心中的答案引導出來。 要引導對方產生自覺,首先必須認真的傾聽,但除此之外,訓練師還得有策略的對話,以達到某個成果。這個過程可以GROW model來闡述:
Thumbnail
上課前的那一點餘裕,是我想要給體制內下課後的孩子,一點的小空閒。而往往這一刻鐘的時間,可以決定續航的四十五分鐘的狀態品質。 我其實想要照顧的,是或許沒時間被讀懂的一顆心。 更多時候我其實也沒有讀懂,但我想要讓彼此都有一個時空,去「被接納」這個「有時有有時候也沒有」的「什麼」。聊一下/畫一下/發呆也好
Thumbnail
上課前的那一點餘裕,是我想要給體制內下課後的孩子,一點的小空閒。而往往這一刻鐘的時間,可以決定續航的四十五分鐘的狀態品質。 我其實想要照顧的,是或許沒時間被讀懂的一顆心。 更多時候我其實也沒有讀懂,但我想要讓彼此都有一個時空,去「被接納」這個「有時有有時候也沒有」的「什麼」。聊一下/畫一下/發呆也好
Thumbnail
同一堂課程裡面對不同的孩子,總是有太多不同的細節要照顧,而一個在學習過程中好的陪伴者(無論是家長或是老師),很難從哪個方向確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最好的,甚至是不是好的,從結果看嗎? 那個結果是課程前設定的目標嗎? 還沒有開始上課設定的就是好的嗎? 開始上了以後發現原先的設定走偏了,就不是一件好事嗎?
Thumbnail
同一堂課程裡面對不同的孩子,總是有太多不同的細節要照顧,而一個在學習過程中好的陪伴者(無論是家長或是老師),很難從哪個方向確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最好的,甚至是不是好的,從結果看嗎? 那個結果是課程前設定的目標嗎? 還沒有開始上課設定的就是好的嗎? 開始上了以後發現原先的設定走偏了,就不是一件好事嗎?
Thumbnail
我想著想著,想到後來我發現焦慮的來源是因為教學效果,困難的來源是因為這樣很難安排課程內容──顧到這三個小孩,可能顧不到另外三個;反過來照顧另外三個,本來的三個可能顧不到。所以,如果上課的目的是「教學效果」,那麼把個性將近步調相近能力類同的小孩,擺在一起學習是最好的囉?但是,這是共學的精神嗎?
Thumbnail
我想著想著,想到後來我發現焦慮的來源是因為教學效果,困難的來源是因為這樣很難安排課程內容──顧到這三個小孩,可能顧不到另外三個;反過來照顧另外三個,本來的三個可能顧不到。所以,如果上課的目的是「教學效果」,那麼把個性將近步調相近能力類同的小孩,擺在一起學習是最好的囉?但是,這是共學的精神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