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聽覺注意力:在複雜環境中有效聆聽的技巧

強化聽覺注意力:在複雜環境中有效聆聽的技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日常對話情境中,講者與聽者的身份不斷交替,這使每個人在對話中都同時具備兩種身份。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需要在這兩種角色之間切換。無論是課堂上專注聽老師講課,還是與同學或老師進行對話,聽者的角色尤其重要。良好的聆聽能力可以讓學生有效獲取訊息、理解話語內容,並在適當時機給予合宜的回應。

然而,當我們處於吵鬧的環境中,比如學校下課時的走廊、操場、馬路上、餐廳或菜市場等地,聽覺環境變得複雜而多變。在這種情況下,良好的聆聽能力仍然是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運用注意力和持續專注力來幫助我們有效聆聽。

注意力在認知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是選擇與獲取訊息的核心機制。注意力涉及多種向度和角度,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注意力劃分為多種形式。例如,根據感官分類,常被討論的是聽覺注意力和視覺注意力;而在臨床模式中,注意力則被區分為選擇性、分配性、持續性、交替性和集中性五種向度。

因此,無論我們處於何種情境中,聽覺注意力都會幫助我們選擇並聚焦於重要的聽覺訊息,以確保我們能從複雜的環境聲響中取得所需的聽覺訊息。

一開始建立聽覺注意力時,利用目標音大於干擾音開始,像這首大自然の搖籃曲~「踏浪音符 – 木琴篇」為例,我們可以木琴為目標音,海洋為干擾音,跟隨木琴聲音做動作或打節奏,過程中避免因為海浪聲而受到影響。透過專注在木琴聲音並忽略海浪聲,可以幫助我們在複雜的聲音環境中強化選擇性聽覺注意力。



如果覺得太簡單也可以試試看這首鼓樂,以鼓作為目標音,其他為干擾音,只有鼓聲出現才做動作!





avatar-img
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的沙龍
22會員
8內容數
音樂治療師把音樂運用在目標活動中,協助服務對象,但並不代表音樂治療是聽音樂,抑或是能和聆聽音樂畫上等號。音樂治療對特殊需求兒童的主要功能在於非音樂能力的改善、提升、維持與成長,而非音樂能力是指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因此,音樂治療是由音樂治療師用音樂與樂器活動評估服務對象,蒐集資料,範圍包含動作、認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項針對音樂和歌唱對成人主觀幸福感(SWB)影響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共分析了37篇量化研究。研究顯示,音樂聆聽是最常見的介入方式,但團體歌唱也獲得了廣泛關注。相比之下,關於樂器演奏影響的研究較少,需要更多研究補充相關資料。由於介入方式多樣且時長不一,各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因此難以得出普遍性的結論。此外
音樂(活動)有情感抒發與交流的功能,也能有效促進身心健康。作為一種非語言的情緒表達途徑,音樂使長者能自然地抒發內心情感,減輕焦慮和抑鬱情緒,同時提升正向情感,避免負面情緒壓力的積累。音樂治療師在此過程中可發揮關鍵作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一項針對音樂和歌唱對成人主觀幸福感(SWB)影響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共分析了37篇量化研究。研究顯示,音樂聆聽是最常見的介入方式,但團體歌唱也獲得了廣泛關注。相比之下,關於樂器演奏影響的研究較少,需要更多研究補充相關資料。由於介入方式多樣且時長不一,各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因此難以得出普遍性的結論。此外
音樂(活動)有情感抒發與交流的功能,也能有效促進身心健康。作為一種非語言的情緒表達途徑,音樂使長者能自然地抒發內心情感,減輕焦慮和抑鬱情緒,同時提升正向情感,避免負面情緒壓力的積累。音樂治療師在此過程中可發揮關鍵作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