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回的膝關節與外裝甲整合製作的
總集篇中,大頭老師運用了小腿殼、大腿殼施工前期預留的基本框架,配合調整內部簡易骨架接著點與外部零件支撐的打樁孔位,徹底地將高度可動的膝關節進行植入位置的優化、創造關節與外裝甲高度一體性的展開型連動。
章節關鍵字:
偽關節設置的概念、可動域確保、積層式瞬間膠補土澆淋、輔壁補土斜面壓印、高跪姿挑戰
大約自2013年以降,高跟鞋類的機械設計因為有縮腳掌視覺面積、提高身高與調整身型比使機身帶有女性特質的功能,廣受許多模型製作者─甚至是模型製作師逆流擔當機械設計師─所喜愛;然而這樣的風潮也因設計的細節不當招來了大量的壞處,如機身重心容易偏移不易擺設、踝關節的過早磨耗導致機身鬆軟,更進一步使傳統的下半身可動域臨界受到限制,使過往90末期到千禧初期的可動標準、高跪姿稀有。
巴力作為召喚者是女性、機身外掛裝備較少與構型相對簡單流線的機械人,自然會想在本部分再次突破。本處是「高跪姿挑戰」系列的第一個關鍵*:如何讓高跟鞋型的腳掌在適當的接地面積下提供足夠的穩定度、同時確保踝關節可動的範圍下令動作自然而流暢,便是大頭老師製作攻略的重點。
SPECIAL NOTICE
高跪姿其實也需要膝可動範圍的配合,然膝蓋可動即使是足夠,沒有良好的腳掌支撐、踝關節構造、整腿段落比例與髖關節設計仍然難以辦到高跪姿─如萬代出品的MG 自由2.0就是非常勉強的一例。
未來我們會在部分章節的細節調整中加入此一敘述,也會藉由TAG系統獨立整理出高跪姿所需注意的製作章節,敬請期待與關注。
解剖學上,人類的腳掌本體其實可動的幅度不大,主要是配合腳踝的集成進行腳掌肌肉的微調分散支撐身體的總重並協調腿部的其他肌肉群進行重心的修整;機械人也相同。借助 1:1 3D粗模直印的設計圖稿,老師可以事先將期望的腳掌位置配合實際完成腿部進行排擺與數據取量,並選用適當的PC零件排列、確定可行的內部構造。
和過去許多展示的 1:1 3D粗模直印設計圖稿的比對有所不同,圖中出現的兩款PC零件最終只有用於連接踝關節的PC-001-3內臼型件留下。原因我們會稍後詳述。
與傳統單純的繞著PC零件邊緣包裹的膠板箱型有異,考慮PC-001-3件上的突起軸非常粗硬不好削去、使用垂直腳掌壓入零件的設計會有明顯的視覺破綻、推入軌道採垂直方向與腳掌其他零件組合用的插銷指向不統一使一體化後翻模生成障礙、後腳跟造型加工不好控制補土澆淋等多項要素後,大頭老師決定改用前後兩段四壁夾組成五面箱的方式創建封閉箱,並在前段針對突起軸以膠板二層疊式手法創建推入的溝槽。
如果想以最少卻最流暢的方式製作含有膠板黏貼軌道的內襯結構,則應盡可能從立壁的順序就實行規劃,進而減少量測的次數。在本處的製作中,大頭老師採用簡單的L型基本框 (寬度與PC件不含軸等寬) ─ 兩側膠條延伸ㄈ口軌道內襯 (寬度與軸等寬) ─外薄固定壁 (貼在軌道內襯外側) 的順序施作。
待內建軌道的前段四面垂直壁構型搭成後,負責成為後腳跟至鞋高跟延伸基底的後段四面垂直壁則直接運用現有的造型數據,以簡單的垂直立壁輔助法沾黏瞬間膠完成。整體兩段零件詳細的製作步驟可參照上圖的附註。
至於完成後雙夾成五面箱的外觀如下:
延續前段的兩件策略,大頭老師針對後段件─小腿向量控制噴射鰭片的造型延伸至後腳跟與鞋高跟的造型─評估零件翻製時的細節呈現後,決定將鰭片與後跟上與馬刺功能相同的「足跟刃」製成拆件,以摩擦力組合的手法進行堆疊套組。
欲容納此零件組的嵌入,老師使用如同背部鰭片造型構成的基本概念,如上圖先行以膠板切齊中軸貼附在後側形成鞋跟的構造,並於兩側補上切出倒角的鏡射左右襯薄膠板,框出未來的安裝溝槽。
由於足跟的造型只需要做一次就可以複製多個在未來進行細部加工,若想追求一次性高精度、打磨技鏡射巧沒自信 (或耐心) 的朋友不妨可預先在垂直膠板邊角上多貼幾片隔板配合貼膠帶的輔壁灌注瞬間膠補土成形。然而須注意的是:由於後腳跟造型起伏與轉折眾多、貼附的膠板通常不厚對外力的抗性不強容易受補土乾燥收縮等因素產生微幅的偏移,故和一次超量灌注待乾燥再總整修直覺的作法相比並不會節省時間。
接著配合黏貼了膠帶做好隔離的輔板與壁,就能循序透過瞬間膠補土的注入逐漸勾勒出後跟向外擴張的厚度。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此一造型所用的灌注體積較大,在需拆成多方向注入的情境與倒角延伸的邊緣會有垂直交錯的前提下,原本事先切出倒角、黏貼創建溝槽的壁並非扮演壓印輔面放置的指示,而是打磨的檢視點。
初步以直角為單位修整出塊面平滑後的後跟零件外型如下:
已經很久沒有這樣註解了,歡迎新加入的讀者─打磨時請務必以同方向進行打磨!
隨後便能借助環繞的三面並整合3D粗模 1:1 的印製圖紙資訊,以鉛筆標記適當的加工區域、紅簽字筆塗抹標記修整面,配合打磨板與棒磨整兩角修出足跟自尾段向前外擴的坡面、並和各處第一階段打磨取得的倒角整合。成品則如下圖:
遵循獅子心老繪製的概念稿正面所透漏的視覺情報,巴力的高根造型除延續上節帶有安裝軌道的足跟二群分件規劃外,更將運用膠板與補土創造出雙平行支撐柱的外觀、替未來預留下可從側前方瞥見裸露的鰭片所需的空間。
這片插入軌道的厚膠板是否要做隔離視大家使用膠水的習慣而定。正常狀況下,這種接面的膠水不需太多,只要輕輕的薄抹或一滴點沾就能提供非常足夠的黏貼力─當然,新手或怕發生意外的朋友還是能用膠帶法多買一層保險就是了。
製作的首步,便是如上圖挑選一塊恰好根中央預留軌道同寬的厚膠板 (也可以自己疊出厚度) 插入現存的零件中,並推至內缺的直角處定位─以此就能借助膠板正反面平行的特點,保證製作全程在左右二側黏貼上的高跟留下的空隙、未來鰭片與鞋跟刃安裝的空區將必為平行。
第二步便是傳統的數據取樣、尺規膠板標註與切割堆疊成形。
須留意的是:由於腿部在製作過程中不免做過延長或縮短 (
關節篇,其實不只一次) 並改變相對比例,合計公差後可能會發生與3D粗模對不上的狀況;此時應以概念稿的比例資訊進行換算,視情況對鞋跟的長短加以補正、才能確保呈現的造型忠實。
大頭老師提醒:因為修飾打磨的過程不免會生成公差,所以高跟的頂面─和足跟底面的接觸面數據最好直接從實體的零件上量測取樣才能達到最佳的吻合度。
待鞋跟的膠板件靠於足跟底部後,上膠前可借助L型角鋼或自製的扶壁推齊高根使邊緣切齊消彌兩組零件的段差,進而減少翻模因方向性而發生問題的棘手處。此步驟在翻轉厚膠板後各執行一次,即可得到左右側基本對稱的雛形。拆卸後的外觀如下圖:
如果仔細觀察此圖的朋友會注意到,作為鞋根左右側構造的膠板是雙拼貼出厚度的。欲決定此處雙柱的鞋跟究竟要多寬,與其依賴粗模1:1輸出的數據,不如依循對現實高跟鞋的觀察來決定會更顯自然與流暢;順帶一提,巴力的高根造型嚴格來說不來自高跟鞋,而是厚鞋跟的女性馬靴─所以才會提到足跟刃源自「馬刺」的說法。
在製作中途,若觀察到卸除輔板的零件出現延伸根凸出或內凹於倒角的狀況也不要著急。老師會建議將這類的步驟置於造型弧面的建構之後─運用膠帶包裹隔離妥當的膠管壓印帶有表面張力突出的補土,待乾燥再一次性的配合鏡射驗證打磨修除溢膠與不工整處即可。
膠板與補土的製作是先加後減的邏輯。只要妥善規劃順序,長久下來累積的時間差和工程安排能力也會上升;這是模型製作附加的好處 (笑)。
由於還有前段腳掌與後跟鰭片有待製作,更細膩的一體性整合,則留到全腳掌分件完成後再依照彼此的比例執行修飾即可。
在本回的開場,我們曾提及PC零件的使用評估、留下了最終放棄PC-001-10號件不用的說法。追究其因,除巴力的腳背與鞋底兩分件的單及併厚度不足使原訂前段可抬舉的可動PC件安設受阻外,更考慮了勉強裝設後的自立穩定減損。
生產版將以全GK零件構成的巴力在組裝便利與翻製的雙重妥協下,本體重量有極高的機率略重於RE規格的模型;如果設計前腳掌上抬的機構,則自力站立時的機身的質心將大部分時間限制於雙腿垂直的下端腳踝─腳跟垂直連線的區間。由於該區的總面積非常小,只要一點點站立動作的改變就會將重量負荷推向連結機構的區域、此將無可避免地提高球臼安裝的PC-001-3號件與踝關節可動機構的零件磨損量,最終必以軟腳形式減損把玩或姿勢擺設的樂趣。
換句話說,僅只前後對夾PC-001-3號件的腳掌組合將是最高安定性的選擇─不過在原型製作期間,該可動的遺產:前腳掌的分件形式仍受到保留。至於生產前最終分件的確認階段是否會整併,我們將在後續的章節中詳談。
為了呈現人形腳掌厚度的多樣變化,巴力的腳掌在補土灌注前需要謹慎的規畫出鞋底前段與腳背前段的兩個坡度變化段落。以單片膠板套描3D粗模拆解的 1:1 圖片弧形邊緣後,鞋底前段則借助鏡射複製預留中軸的拼併法構成如上圖左上放置的底面。
此處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前段腳背的描邊與數據取樣。由於象徵高跟鞋上揚的「勾心」坡是斜面,所以不得直接取用垂直視角的CG拆解數據來使用,應轉往側面量取,待同樣的鏡射中軸拼併處理後,配合刀尖劃開薄層彎折並適量的填入補土定位。全集成的基本底座形式如下:
當然,向上抬舉的角度也需要直接對圖進行確認。巴力的高跟造型本身就不是超高根的關係,如果上抬太多角度會使腳掌可容許的重心偏移值降低,適量即可。
雖然敘述上與實際膠板成品比較難以察覺細節的變化,但如果留心上一節出現的腳掌俯視圖,應該會注意到腳掌中段─也是高跟鞋勾心上弓的造型區域角長寬度會有漸縮的現象。
參照上圖,於擁有了基本的腳掌底面指示後,運用0.3mm的膠板配合量測,在鏡射複製的輔助下取得鞋底外圍補土澆灌的弧面指示用薄造型膠板並以膠水貼黏立壁;在確立腳掌前段與勾心上揚的轉折邊節穩固後,另添補足弓左右略窄於前腳掌外輪廓寬、且側帶弧面的膠板,替後段安裝槽與特殊的收束感安排打磨的指示。
此後只要參考【頭部製作篇】的
顎甲製作提及的澆淋手法,待乾燥後打磨即可取得前端第一層的造型。
接著,以前述的構造同樣使用0.3mm的膠板向上端延伸補土的扶壁支架,並在尾端做出上挑的延展立面 (此處僅使用單純的邊緣沾貼) 確保前腳掌與組合箱形前段接觸容納空間。
此處大頭老師提醒製作者們注意的是:由於0.3mm的膠板很薄、作為鞋底與立壁的膠板又都有過邊緣黏貼的造型延伸處理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應盡可能選擇較穩定的狀態並施予最低的打磨次數來達成造型塑造。
針對巴力的腳掌特例,老師決定先迅速的以傾倒壓印的方式補強接著左右二側的足中段造型,待乾燥後接著壓印足底勾心上揚的弧形,等全穩定後再一次性地施加造型修整所需的打磨。
曾有讀者私訊詢問過現在要如何取得因為數位相機的存在而淘汰的相機膠捲罐的問題,其實也可以選擇使用其他直徑大的圓管代替,例如去施工現場撿拾切斷後的廢料PVC管、收集維生素C發泡碇的收納管都是不錯的主意。
相較鞋跟左右側支撐柱的收斂形,勾心的弧線幅度更大─所以此處大頭老師使用了膠捲塑膠夾包裹膠帶的方式壓印,藉此一併強化底板拼併的膠板群。全完成後的暫時前後腳掌集成可見下圖:
相較於前面有賴多重搭建框架、需要盡可能減少打磨次數的腳掌邊緣造型,位於腳掌前段正上方突起的緩坡則製做起來簡單許多。
運用保留中線而雙開拼併成單面的的底板配上中軸隔壁減少將成形區域分切,進而控制分段澆淋的總量並輕減補土乾燥後縮形問題後,經打磨修飾兩段製作必然無法全部彌平的段差,就能創造出弧度大幅改變的前腳掌。
此處唯一需要留心的要點,莫過於要留下安裝未來腳背構造的底平面段落。正因為必須在底面預留一定空間的關係,所以本部分的緩坡才會在腳掌的製作中被分拆成二段─一來減少搭建隔板壁過於複雜造型的麻煩,二來也提供打磨時坡面掌控的依據。
次回,製作踏入以偽球關為主軸的上段踝關節設置,及足背、踝檔板裝甲與後根鰭片群的修整領域!集結配重的衡量、可動的評估與強度的顧慮,自行改造與自製原型兩宜的匠魂極意,盡在年末歲中、閃耀獻上!
更多關於巴力的第三期預購的詳情,請點選此處
超連結、掌握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