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跨國企業的路上,我們可以跟年輕人/新創學到些什麼?

2017/08/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兩三年因為大量的跟許多年輕人一起工作,從而學習到很多傳統業界一直無法理解或者突破的事物及知識。突然也好像是被開光一樣,發現了許多以前念MBA或者在職場時沒想到的一些膠著點。

 

十多年前剛入職場,也受了許多前輩和學長們的教誨。加上以前念的母校一直被稱頌為企業最愛用的大學。於是好像就是會很乖巧的學習著各種職場上的傳統知識和經驗。並且我們都被告知著只要好好的學,就可以走上康莊大道般的道路。

 

但是,真相卻一直不是這樣。在台灣的企業還沒走到「既有模式的天花板」也就是還有成長空間時,對於一個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前人走過的道路確實是對的。但是企業中的前輩們卻沒告訴我們真正的世界是變動的,往往只有企業主也就是創業家本身知道世界的詭譎多變。台灣這幾十年來最成功的產業也就是電子業,循著我們吃苦耐勞,低成本,高效率?高產值?的方式在整個世界的經濟中佔了一席之地。結果,卻沒有發現我們其實努力的方式可能是有問題的。

 

現在的台灣,隨便抓一個產業內的人都會說,costdown害了大家。但是人人嘴巴說著要做高價值的事情,往往卻又淪為嘴砲。而這又跟我們的標題有怎樣的關係呢?

 

各位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我們過去往往都用很簡單直覺或者說粗暴的方式來解決企業成長時,各種產生的溝通問題,試著透過SOP來降低溝通的成本。如果客戶覺得溝通有障礙,很簡單,我們的公司或者工廠就設到客戶旁邊,降低溝通障礙。如果跟廠商溝通有問題,夠大的公司就逼廠商把工廠或者倉庫設到旁邊。而政府也透過各種科學園區試著降低logistic及communication的成本。

 

But,這可能就成了一種毒品了。看似直接能夠降低溝通成本的方式,卻也扼殺了台灣企業進化到跨國企業的制約。

 

想想,為何台灣可以用科學園區解決溝通問題?是否因為台灣真的不大。人才在台灣裡面過去沒有高鐵可能就是五六個小時的交通成本。有了高鐵後可以拉短到兩個小時內。但是想想如果你的企業在美國,先天就有四個時區,你想要招聘好的人才是否還能夠粗暴的要求人才都來你的公司?這成本恐怕很高。或者是你試著去面對和解決「溝通」這項挑戰。而有沒有發現,美國因為這樣聰明的試著透過各種「協同工具軟體」來降低這些溝通障礙。但也因為正面的去解決,在企業擴張時,反而降低了各種可能的協同工作成本。

 

但是,對於台灣企業,這樣的基因卻失去了,到最後依然只剩成本這項競爭力。

 

「溝通」一直都是企業在成長時相當重要的挑戰,也是成本,也是競爭力。

 

而這些,我卻在年輕人身上看到了答案。我們在網路時代開始後,公司導入的生產力溝通工具最多的一直都是email,而在Messenger時期也有許多人使用,到後來的Skype。這一般都是在企業對外,但是對內,卻會發現往往我們的協同工作能力恐怕是低落的。

 

而現代的年輕人大多都已經是所謂的網路上的原生種。從出生時就有著各種方便的工具,他們在溝通時透過各種方便的協同工具軟體例如 Trello, Basecamp, Teamwork , Hackpad , Quip ,視訊會議除了Skype外也會使用GoogleHangout, Zoom 。

 

連最傳統的email,聰明的新創早就都使用Gmail,我卻還看過以前服務過的公司——MIS宣稱為了security,而寧願使用一套市場沒啥人使用還得架構在windows下的Mailserver。一邊大談著雲端可以對客戶端創造的價值,結果自己出國後才發現原來雲端不是只是連上網。

 

有硬體公司可能會說,我們用不起很貴的ERP,PLM,MRP所以都只能先買個五十萬的ERP。結果後續就是等到公司長大後再用個幾億來換SAP。於是想搞硬體新創的都被擋在門外,以為這成本太高,很難在有新進的硬體業者,卻沒注意到整個世界的改變。你要用PLM可以用ArenaSolutions 就可以有跟電子五哥同等級甚至更好用的雲端PLM,但是其成本卻不用上千萬甚至上億。

 

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跟年輕人和新創學到的。或許很多公司會說,不可以把這些服務放在外面,但卻沒思考過其實自己企業內真正核心的價值是否是這些無關緊要的服務,是否該透過”collaboration”來重塑自己的核心價值。而非僅是抱住可能根本無價值的「資訊不對稱」。可以看看Netflix,其服務是架構在AWS上,來服務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用戶。Apple的iCloud也運行在Microsoft Azure & AWS。台灣的傳統企業卻還在擔心著這樣會資料外洩?

 

或許我們正因為這樣給自己設了好大的天花板。

 

而對於年輕人,對於新創,這些都不再是他們的制約。他們可以熟悉的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已經不是去創造一個AWS,或者ERP,而是在這上面自己核心提供出來的產品/服務,於是可以維持比較精簡的團隊來快速的成長。而若繼承了台灣傳統的運營方式,將會發現是一個headvy loading的團隊來成長,卻不去思考是否有真正更有效率的「溝通」和「協作」方式。

 

如果真的要想著有更新和更大的成長。或許我們的企業都該用更Humble的態度來看看世界的年輕人和新創,用著怎樣的方式來有效的運營他們的團隊和服務。

 

朱宜振
朱宜振
人稱「朱拉面」或是”Lman”,三個孩子的爸,第一代的互聯網人,卻走上嵌入式硬體產業,具有十五年以上軟硬體經驗。住在台北十多年後,決定回南部重新發展,試著用自己的方法來打造南部的創新生態系,堅持有核心技術的創新,搞得自己的生活比還在台北時更忙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