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已經在上海工作一段時間的好友M在台南碰面,除了catch up彼此的近況,也聽著他這半年多來重回上海的工作。這朋友一直做著跟創新設計顧問有關的工作,從上海回台後,沒多久就決定搬到台南定居,但現在卻又重回上海工作,必然有著值得他這麼波折的體驗。
不聽還好,一聽就發現這可是個理想化的創新實踐的案例。
M他們在上海組了個目前40人的團隊,協助某企業開始拓展未來可能的國際性新業務的設計,因為企業創辦人期待的是目前或許還是一個區域型的企業,但接下來定位在國際市場,因此就該有國際級的樣貌和體驗,所以招聘了M的夥伴以及好友M組建了這個創新團隊。
團隊的任務是協助該企業設計接下來能夠面向國際市場的食物有關的生意或者產品。透過開放式創新的手法建立起團隊,也讓工作場域不在企業的總部所在地,而選擇在國際化的上海;對於辦公環境的要求,例如室內採用的電扇,必然是Dyson或者Muji品牌的,若不解釋就會看似是浪費,但對於試圖做國際品牌並且定位是精品的企業來說,倘若自己的員工都無法理解和體會品牌的價值,那怎麼會設計的出相對應品質的產品或服務?
而實際操作的時候,透過內部孵化的概念,但在實作上卻又能與原本的組織和流程切割,運作了大半年的成果是,能夠創造出開始深刻影響企業的新系統,新制度,新企業文化的誕生。
而這樣理想結果的誕生其實只是因為企業主的「願意放手」,「願意實驗」的成果。
我用狹隘的心去問了好友M,這樣不是很花錢嗎?
好友M娓娓道來,
「對於這看似傳統的企業主,盤算的是蓋一座廠得花個或許一億以上人民幣,投資這樣的創新組織一年只需要花上一兩千萬人民幣卻又可以得到這麼多成果,那是超級值得又划算的。」
聽完這答案,自己都有點臉紅了。
因為這答案其實是自己最期待聽到,但卻又知道在台灣很難聽到的答案。而對於一個營業額10億人民幣企業的區域性食品公司,業種看起來這麼傳統的企業卻能用這麼開放和創新的思維讓他們來為該企業探索未來的創新實驗,這樣的團隊和環境不正是一個近乎理想的樣貌嗎?
好友M繼續說,
「我們承諾了我們最精華的一段時間來替企業探索未來,企業給予這樣的環境和可能的回報其實是相應的回報。」
其實聽他說故事到此,發現到原來創新真的是很落地而且真的就是決心而已。
在台灣,我們聽過華碩的達文西實驗室可以做各種花錢的實驗來探索企業的未來,但華碩是個千億業績的公司,而好友M說的公司只是一個在山東區域型年營業額約五十億台幣的公司,卻又能真正的進行開放式創新的實驗來探索企業的真正未來,而不是只是追求一兩年的業績成長。
原來不是只有千億業績的公司才做的起,也不是只有高科技公司才做的起創新。創新原來無所不在!
而該團隊的成果又是如何呢?除了已經開始陸續透過有效的實驗來創造出新的服務,不管是線上的服務或者是線下的餐廳,也變成了新企業文化新企業組織和流程的孵化器。
紮實創新的成果不會只是單純業績的成長,要業績成長,找厲害的業務,更多的通路和客戶就可以,但要建立一個偉大的團隊和公司,那絕對是有更多可以做的,而我感覺正看到好友M參與到了一個可能偉大公司形成的過程。
偉大公司絕對不只是營業額來定義的,而是其所建立的文化和影響力!
而我們身處的台灣,若比較一下,有能力進行這樣創新實驗的公司絕對超過千家以上,但能夠真的用這樣開放式創新探索未來的公司能否有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