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獎賞的人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清末才子金聖嘆曾經寫過他的很多不亦快哉,其中有一點令我心有慽慽焉:「雪夜閉門讀禁書。」在台灣不容易下雪,在民主的現代也沒什麼禁書不禁書的問題,因此我把它改成「寒夜閉門讀好書」是我的不亦快哉!
其實也不必等到寒夜,每天白天上班或在外奔波,不管多忙多累,只要想到晚上若是能擁有幾個小時完整的時間同時有一些好看的書在枕頭邊等你,就會令我整天的情緒非常高昂。
生活中最愉快的時光就是在一列又一列的書架前亂逛逛翻,隨手挑檢,隨手翻閱,然然拿一堆書到床上看,若是對某一個主題,或某一個作者感興趣,也許在往後幾天中就去找出相關的書,做進一步的閱讀。這種非功利純興之所致的閱讀是我從小的習慣。 我同時會看很多本書,這些同時進行閱讀的書,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新的領域,或較為艱澀的屬於「聖經」級的大部頭書,這一類書,看得很慢,不管厚或薄,往往一本每天看一點,起碼得看上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以上。
第二類是得細細品味且己有好評的經典書籍,這一類書看厚薄,大約二、三天到一星期之內可以看完。
第三類的書是已熟悉的領域的書,或者較輕鬆或「密度」較低的書,這一類每天可以看完一本或二本。
因為,每天同時閱讀這三類的書,所以心情是可以平衡的:當被新領域或艱澀的書打擊時,適時用已熟悉領域或輕鬆的書來平衡。
而且當我硬著頭皮看完幾本新領域的書時,半年一年後,那個領域的書就會愈看愈快,逐漸往第二類或第三類的書移動。然後,我會再挑一個新領域的書再去墾荒。
至於我如何選書,大概可以簡單歸納為「隨機縱橫交錯。」
所謂隨機,就是隨著因緣,剛好我手碰到,剛好有人拿給我,剛好出現在我眼前,這是隨機。
然而,書一但看了,若看出興趣,我會往縱或橫的方向去找。所謂縱,就是那本書的作者的其他著作,我會陸續找來看。所謂橫,就是那本書所談的主題相關的其他書籍,我也會找來看。因此,以那本「隨緣」的書為中心點,從上下拉出作者的思路脈絡,往左右找出相同主題的書以延伸閱讀或加以佐證。
至於「交錯」呢,就是在那上下左右拉出的兩條線中的任何一本書,都有可能再度成為原點,再各自往上下左右拉出一系列的書,如此就構成一片閱讀的書網。
因為這種緣於好奇的追尋是自在的,是主動的,所以充滿了樂趣,再加上手邊同時有幾本書在讀,遇到看不懂的會先跳過,不會擱淺在那裏,所以閱讀速度也會蠻快的。
沒錯,有問題,有疑惑,看不懂的部份,先擱著,擺在一旁,不是忘掉,而是先包裹起來放著,往往等到相關領域的其他書都看了些,也就是在上下左右的書海遊玩一圈回來之後,那個疑惑或許就不再是個問題了。
從閱讀中所獲得的快樂,遠超過這一切人世間可以追求得到的價值。
因為充分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所以我不在乎物質世界的口腹之慾或名利虛幻的追求(比如 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別人對我有什麼看法……)只要每天有幾個小時時間可以在書海裏悠遊,吾願已足。因此,若問我心目中的天堂是什麼樣子,那一定是個圖書館
以前,很難表達出這樣的感受,因此看到作家吳爾芙在「普通讀者」一書中的描述,讓我心有慽慽焉,感動到無法自己:
「……我往往夢見在最後審判那天,那些偉人,那些行善之人,都來領取皇冠桂冠或永留青史的榮耀等等獎賞的時候,萬能的上帝看見我們腋下夾著書走近,便轉過身,很羨慕地對著聖彼得說:「等等,這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這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他們。他們一生愛讀書。」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一輩子我最感激的事,就是父母親培養了我喜歡閱讀的好習慣。民國五十幾年時讀小學,那時候整個台灣經濟正從農業慢慢轉型為工業,大部份的家庭雖然清苦,但是社會風氣純樸,也相當具有人情味。
中山醫學院牙醫系畢業,卻因興趣廣泛,常被許多朋友調侃不務正業的李偉文,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他表示,無論是牙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還是公共電視董事,不同的角色扮演,
我數十年來生命的重心始終是書,雖然一直是好奇愛玩的人,參與過許多不同的公益團體,在不務正業的事務上耗費了許多心力,興趣或關心的領域也隨著生命歷程會有變化,但是始終沒有改變的是我對閱讀的熱情。
臺北盆地在冬天難得露臉的陽光照耀下,空氣顯得清新而透明。我站在中央研究院的大門口,與雙胞胎女兒AB寶會合。這個全國最高的學術單位,直屬於總統府管轄,超越所有部會的機構,居然是這麼的低調內斂。
寒風颯颯天色陰翳的下午,我背著相機與三腳架,站在國防醫學院停車場邊,等著與AB寶會合。過一會兒,A寶從校門口過來,B寶從大樓裡出來,領著我們進到圖書館。我一邊走著一邊跟B寶抱怨:「要進你們學校真麻煩。
近年有不少電影與書籍以過動症、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患者為主題,看了令人很感動。
這一輩子我最感激的事,就是父母親培養了我喜歡閱讀的好習慣。民國五十幾年時讀小學,那時候整個台灣經濟正從農業慢慢轉型為工業,大部份的家庭雖然清苦,但是社會風氣純樸,也相當具有人情味。
中山醫學院牙醫系畢業,卻因興趣廣泛,常被許多朋友調侃不務正業的李偉文,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他表示,無論是牙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還是公共電視董事,不同的角色扮演,
我數十年來生命的重心始終是書,雖然一直是好奇愛玩的人,參與過許多不同的公益團體,在不務正業的事務上耗費了許多心力,興趣或關心的領域也隨著生命歷程會有變化,但是始終沒有改變的是我對閱讀的熱情。
臺北盆地在冬天難得露臉的陽光照耀下,空氣顯得清新而透明。我站在中央研究院的大門口,與雙胞胎女兒AB寶會合。這個全國最高的學術單位,直屬於總統府管轄,超越所有部會的機構,居然是這麼的低調內斂。
寒風颯颯天色陰翳的下午,我背著相機與三腳架,站在國防醫學院停車場邊,等著與AB寶會合。過一會兒,A寶從校門口過來,B寶從大樓裡出來,領著我們進到圖書館。我一邊走著一邊跟B寶抱怨:「要進你們學校真麻煩。
近年有不少電影與書籍以過動症、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患者為主題,看了令人很感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到家了,站在門口深呼吸了一下,將手伸進深紅色的側背包裡,努力翻找鑰匙, 像無底洞一樣翻滾著錢包、原子筆、便條本、衛生紙、耳機,怎麼翻就是找不到鑰匙,其實好像也不是很想找到,因為知道開啟這扇門,要面對的是撲面而來的問題及壓力,「是啊!不論去哪裡終究要回家的阿!」腦海不斷出現這段話,於是打開暗
Thumbnail
人們不知道出國旅行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失去穩定收入的生活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自己如果選擇了一個當今社會還不存在的職業會發生什麼事......因此,他們需要奮力一搏的勇氣,就好像他們站在懸崖準備往對岸跳,卻不知道懸崖到底有多深,不知道懸崖下面是洪水還是蛇窟,甚至
Thumbnail
從有記憶以來,察覺這世界是被比較而來的 小時候,爸媽比較成績、比較身高體重......諸如此類的事情 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足」的人,對自己感到沒有自信 那一代的父母是這樣學習來的 孩子做得好不能誇獎,不然他們會得意忘形 做得不好要教訓,這樣他們才不會再次犯錯 沒想到我不知不覺也承襲了這樣的觀念
Thumbnail
那年我31歲。從2008年中到2010年底,所有的親友、鄰居都在逼問我或母親:「到底有沒有在工作?」、「是不是在啃老?」我不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不是剛畢業一個月連一萬塊的穩定收入都沒有的青年了。我成天在腦海裡想著無數次「怎麼辦?」、「我還能做什麼?」、「我到底想做什麼?」……
Thumbnail
《82年生的金智英》從去年小說在韓國上市後即引起瘋狂的討論,無論是韓國的女性在成長過程、家庭、職場甚至婚後家務分工跟個人發展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也引起了厭女情節的討論。這樣共感跟同理,在東亞文化中甚至是台灣似乎都看得到類似的影子。
Thumbnail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到家了,站在門口深呼吸了一下,將手伸進深紅色的側背包裡,努力翻找鑰匙, 像無底洞一樣翻滾著錢包、原子筆、便條本、衛生紙、耳機,怎麼翻就是找不到鑰匙,其實好像也不是很想找到,因為知道開啟這扇門,要面對的是撲面而來的問題及壓力,「是啊!不論去哪裡終究要回家的阿!」腦海不斷出現這段話,於是打開暗
Thumbnail
人們不知道出國旅行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失去穩定收入的生活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自己如果選擇了一個當今社會還不存在的職業會發生什麼事......因此,他們需要奮力一搏的勇氣,就好像他們站在懸崖準備往對岸跳,卻不知道懸崖到底有多深,不知道懸崖下面是洪水還是蛇窟,甚至
Thumbnail
從有記憶以來,察覺這世界是被比較而來的 小時候,爸媽比較成績、比較身高體重......諸如此類的事情 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足」的人,對自己感到沒有自信 那一代的父母是這樣學習來的 孩子做得好不能誇獎,不然他們會得意忘形 做得不好要教訓,這樣他們才不會再次犯錯 沒想到我不知不覺也承襲了這樣的觀念
Thumbnail
那年我31歲。從2008年中到2010年底,所有的親友、鄰居都在逼問我或母親:「到底有沒有在工作?」、「是不是在啃老?」我不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不是剛畢業一個月連一萬塊的穩定收入都沒有的青年了。我成天在腦海裡想著無數次「怎麼辦?」、「我還能做什麼?」、「我到底想做什麼?」……
Thumbnail
《82年生的金智英》從去年小說在韓國上市後即引起瘋狂的討論,無論是韓國的女性在成長過程、家庭、職場甚至婚後家務分工跟個人發展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也引起了厭女情節的討論。這樣共感跟同理,在東亞文化中甚至是台灣似乎都看得到類似的影子。
Thumbnail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