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有中國的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十九世紀時,東亞大部分文明地區(這土地的人把文明地區中心稱之為中國)正被一個發源自滿洲、叫作「清」的帝國統治。在清統治下的不同民族,都被馴化並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滿洲化,最明顯的跡像是髮型與衣服,但是還保留部分未被滿人統治前的文化,例如各地的信仰與傳統漢字。

在這土地上,十九世紀出生的所有人,一出生就是清帝國的臣民,他們所信奉的傳統道德,讓他們認為效忠、聽令於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恐懼帝國,同時也認為帝國正在保衛他們,保衛他們的家庭,文化,語言,制度與生活方式。

這些臣民和我們是一樣的:希望能繼續使用漢字,與說自己的母語的朋友玩樂,希望每天能夠吃上飯喝杯茶,晚年的時候能有安樂的生活,也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榮達發財的希望。他們當時寄望的就是科舉:無論你生於怎樣的窮鄉僻壤,只要努力讀書,你就有可能成為文明地區中心的權貴,得到名譽與財富。

他們已接受與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也愛自己的生活文化,不希望被人摧毀,他們跟我們是一樣的。

他們跟我們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換取這種保護的代價。他們與帝國結下潛在的社會契約,以敬畏的心態,乖乖地接受天子腳下帝國的統治與一切命令,期望以這些東西換取帝國的保護。

鴉片戰爭中,廣州受到了英國的襲擊,而帝國被發現可能無力保護臣民,以致日後割地並開放通商,使不尊重本地法律習俗、說著陌生語言的外地人在社會各處行動,而且他們和當地人引起衝突時,被優待的反而是外地人。有相當部分的臣民非自願的被迫接受新統治者,如果你是香港人與臺灣人,你會很了解這大概是怎樣的情況。

而這正是當年清帝國臣民面對的處境,政府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破棄了保護自己的承諾,卻繼續要求臣民盡所有對帝國的責任。這個以被統治換取被保護的社會契約,「被保護」的部分開始散失,只剩下「被統治」的部分,就會引起質疑,正如今天的我們一樣。如果給清帝國的統治,是保留不了我自己的母語、文化,在別人入侵我的家園時我反而要被欺負,甚至主動協助摧毀這些東西,出賣我的權益,犧牲我的安全,那我給帝國統治,又有何意義?

即使是清帝國的臣民,也許他們沒我們這麼多現代的知識,面對這麼現實的情況,也會思考這樣的問題。當不承認帝國統治合法性時,那個髮型就不再是自己的事物,反而開始因為他是帝國強加於自己的文化征服,而加以痛恨。

臣民產生了對帝國統治的質疑與反抗,而開始在論述上否定帝國皇帝統治的正當性,自然是將漢人與滿人對立起來,否認滿人有統治漢人的正當性。這也是孫中山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直至二十世紀初,梁啟超才提出了「中華民族」的說法,這個觀念至今其實僅僅百年,在此之前,這些人都是清朝臣民,梁啟超利用了一個一直存在的詞語,套用了新的觀念,創造了「中國人」這個信仰。我們先不論他的想法是否正確或者有沒有甚麼問題,我們必須理解的是,之所以會有「中國人」和「中國」這些觀念存在,正是因為這片土地的人類(我們不定義他們的身分),希望保衛自己的生活方式、語言與文化,而產生這個信仰,並對它寄予厚望。

raw-image

因為臣民失去了保護者,他們就構想出一個新的保護者,一個能夠代替「清帝國」、能夠保護自己的,當時不存在的「中國」。他們爭取的東西,跟我們想要的東西,其實是一樣的,不過因為時代與環境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方法,正如一百年後我們的子孫,對於事情的看法也會跟我們相異,但是需求卻相同。

但清帝國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帝國,底下的臣民,本來就是一大群語言、文化、習俗、利益相違的不同民族、鄉族與家族。所謂的漢人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廣府人、閩南人、川人等多個參與科舉制度民族的集合。

雖然他們稱之為「省籍」,但實際上就是不同民族,而當時的人也很清楚,鄰居那個跟自己語言不同的人是異族。大家說的話不能溝通,吃的東西口味都不一樣,我這邊的人要纏足,你那邊不會,我葬禮這樣搞,你葬禮那樣搞,離得越遠,這種差別就越巨大。一個廣府人和一個北京人,差異比起大部分歐洲國家國民之間的差異更大。

清帝國崩解時,也失去了強行把他們集合的統治力量,而產生分治的民初時代。他們先天的利益分歧,加上互相侵犯對方的文化(例如各種語言霸權),使他們本身就會互相爭鬥;這點在清末的土客戰爭早已顯現。他們把這說成是「中國人就是喜歡內鬥」,但實際上他們一開始就沒視對方為同胞,把他們說成是內鬥,就像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戰說成是地球內戰一樣,我們只是把一群互相不視對方為同胞的人,同樣稱之為中國人而已。

帝國與天子因為失去保衛人們所珍惜的東西的功能,所以開始被人否定,而中國因為被寄望有這功能而被創造出來。同樣地,哪天中國不再能保衛人類所珍惜的東西,也會沒落,而能保護這些東西的新事物,也會被創造。那個新事物失去了這功能後,又會衰落。這點是不會變的。

封面照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公有領域

編輯:宅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立的方格子
4.8K會員
285內容數
我並不介意觸及一些可能你們覺得很敏感的問題,例如臺灣為何不是獨立國家呢?如何穩固中港臺的人的基本人權?要如何面對中國那不可定的未來,會帶來經濟、政治和主權上的種種疑問?
鄭立的方格子的其他內容
2021/05/13
在談創作產業鏈這種問題之前,我知道談這個話題的人,他們之所以想臺灣有漫畫產業鏈的原因,是希望那些大受世界歡迎的作品像鬼滅之刃甚麼的是臺灣生出來的。他們希望的是,自己更有機會在本地從事動漫產業,更容易成功,更有機會靠漫畫名成利就。 但這必須要回到根本的問題,產業鏈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5/13
在談創作產業鏈這種問題之前,我知道談這個話題的人,他們之所以想臺灣有漫畫產業鏈的原因,是希望那些大受世界歡迎的作品像鬼滅之刃甚麼的是臺灣生出來的。他們希望的是,自己更有機會在本地從事動漫產業,更容易成功,更有機會靠漫畫名成利就。 但這必須要回到根本的問題,產業鏈是什麼?
Thumbnail
2020/10/20
理性上我們不能忘了過去,那個過去是甚麼?六四事件,六四事件也是一個非常感動人心的事件,當年亦投射影響全世界。不過,這些創造了時代,「輸出革命」的人,有了最差的下場。最差的下場不是死去,也不是被捕,而是在大時代之下,一朝得志後卻成為了不重要,被鄙視的小角色,甚至是閉塞的未來妨礙者。
Thumbnail
2020/10/20
理性上我們不能忘了過去,那個過去是甚麼?六四事件,六四事件也是一個非常感動人心的事件,當年亦投射影響全世界。不過,這些創造了時代,「輸出革命」的人,有了最差的下場。最差的下場不是死去,也不是被捕,而是在大時代之下,一朝得志後卻成為了不重要,被鄙視的小角色,甚至是閉塞的未來妨礙者。
Thumbnail
2020/09/26
如果北京政府很堅持要專制統治幾十年甚至再久的話,他們是不會接受香港和民主是個成功的民主體制,香港和臺灣,可以不民主,或不成功,或者既不民主又不成功,但絕不應該是民主又成功,成功的民主存在,會動搖北京政府專制下去的意識形態根基,如果這件事快要發生,北京政府就需要破壞這可能性。
Thumbnail
2020/09/26
如果北京政府很堅持要專制統治幾十年甚至再久的話,他們是不會接受香港和民主是個成功的民主體制,香港和臺灣,可以不民主,或不成功,或者既不民主又不成功,但絕不應該是民主又成功,成功的民主存在,會動搖北京政府專制下去的意識形態根基,如果這件事快要發生,北京政府就需要破壞這可能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重讀〈思考的盲點系列 002: 「中國」與「中國人」之辨義〉一文 [這裡],總有點「言不及義」的感覺,故以本文補充。 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政治代號,「中國」一詞最早由 ❙梁啟超❙ 提出,時為1901年,出處為他的〈中國史敘論〉。❙梁啟超❙ 模仿 ❙歐洲❙ 史的劃分方式,將自創的「中國民族」的歷史設為
Thumbnail
重讀〈思考的盲點系列 002: 「中國」與「中國人」之辨義〉一文 [這裡],總有點「言不及義」的感覺,故以本文補充。 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政治代號,「中國」一詞最早由 ❙梁啟超❙ 提出,時為1901年,出處為他的〈中國史敘論〉。❙梁啟超❙ 模仿 ❙歐洲❙ 史的劃分方式,將自創的「中國民族」的歷史設為
Thumbnail
古人如果自稱「中國人」,可能就如同現在的人說「我是首都或總統府或國會來的人」、甚至是「聯合國總部來的人」一樣的意思,或代表著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或天子親信等官方人員的身份,必須有朝廷的特別認證纔算數。但是一般人這樣講是很奇怪的,應該說自己是來自某個定居地或某個出生地比較適當吧!……
Thumbnail
古人如果自稱「中國人」,可能就如同現在的人說「我是首都或總統府或國會來的人」、甚至是「聯合國總部來的人」一樣的意思,或代表著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或天子親信等官方人員的身份,必須有朝廷的特別認證纔算數。但是一般人這樣講是很奇怪的,應該說自己是來自某個定居地或某個出生地比較適當吧!……
Thumbnail
從奴才,到人才。 自清末滿清帝國的結束。中華民國的開始,許多來自西方的思想進入社會階層。是那一代革命份子他們的出身能夠接觸到西方文化、因為船運、航空交通的開始,能有東西方往來,這樣的環境使然。而其中不少知識份子的確是到西方受了教育。
Thumbnail
從奴才,到人才。 自清末滿清帝國的結束。中華民國的開始,許多來自西方的思想進入社會階層。是那一代革命份子他們的出身能夠接觸到西方文化、因為船運、航空交通的開始,能有東西方往來,這樣的環境使然。而其中不少知識份子的確是到西方受了教育。
Thumbnail
一、「二個中華的朝代」 前言:「余讀三國,未嘗聞蜀國的劉備與諸葛亮,沒有向曹魏投降,沒有讓曹操爽,就被稱為背叛中國。雖然有人把曹操當皇帝,但曹操絕非蜀國的皇帝。中國有史可考二千多年,有一千多年的分裂。分裂原本也是中國的道統,而這個時代,就叫二個中華的朝代。民主中華,追求的是以人民福祉為主體,多元開
Thumbnail
一、「二個中華的朝代」 前言:「余讀三國,未嘗聞蜀國的劉備與諸葛亮,沒有向曹魏投降,沒有讓曹操爽,就被稱為背叛中國。雖然有人把曹操當皇帝,但曹操絕非蜀國的皇帝。中國有史可考二千多年,有一千多年的分裂。分裂原本也是中國的道統,而這個時代,就叫二個中華的朝代。民主中華,追求的是以人民福祉為主體,多元開
Thumbnail
(站標:讀《如水赴壑》──名為民族國家史的「中國」故事) 致謝 @微批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769 熟知的人都知道我不太買新書,曾被反問:「那你自己出書還要別人買哦。」但是我並不是完全不買新書,而是會挑那些我迫不及待想閱讀,以及透過消費這行動支持的
Thumbnail
(站標:讀《如水赴壑》──名為民族國家史的「中國」故事) 致謝 @微批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769 熟知的人都知道我不太買新書,曾被反問:「那你自己出書還要別人買哦。」但是我並不是完全不買新書,而是會挑那些我迫不及待想閱讀,以及透過消費這行動支持的
Thumbnail
歷史學本身就對所有問題都有討論的空間,在基於事實和理性的討論後才得出價值判斷。但在香港,若果歷史教育要建基於這個會因應政局變遷而不斷變化的史觀,學生在這個「教育雞籠」豈不是要每年更新自己的「政治正確」而作價值判斷?這是否真的對學生利多於弊?
Thumbnail
歷史學本身就對所有問題都有討論的空間,在基於事實和理性的討論後才得出價值判斷。但在香港,若果歷史教育要建基於這個會因應政局變遷而不斷變化的史觀,學生在這個「教育雞籠」豈不是要每年更新自己的「政治正確」而作價值判斷?這是否真的對學生利多於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