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沒有國家的人】作者林汝羽:田野的邂逅改變你

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十年前,一次勇闖西藏拉薩的背包旅行,一站又一站的征途裡,開啟了她有別以往、課本上觸摸不到的藏人想像。在西藏茶館裡與陌生藏人聊天,讓她開始思考「國家與人」的關係、關注難民社會的議題;拓展自身邊界的旅程,由此生根萌芽。

 

五年前,她前往印度,展開田野研究與教學生活,但她的目光,仍專注於圖博(Tibet)難民上。她去了難民口中最像圖博的拉達克,去了南印的難民定居營區;擔任華語教師的同時,也將攝影的技術一同帶進了教室;更計畫與難民建立組織,為當地社區提供工作機會。

 

她是林汝羽。在一次次深入的自我探討與實際行動中,現在,她選擇將這些「沒有國家的人」的故事記錄下來,並於SOSreader展開寫作計畫。在書寫的同時,對難民的觀察與研究持續,新觀點與想法也從中迸發。對於國家,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認知,展現什麼樣的認同?一起來閱讀她的故事,或許能從她的故事中,找尋自己的答案。(編按:下文中的我,為汝羽第一人稱敘事)

 

 

十年前的西藏之旅:我的「他者」啟蒙

 

我與圖博(Tibet)的緣分,始於十年前第一次當背包客。那時,深受兩本書的啟蒙:《藏地牛皮書》《地圖上的藍眼睛》。《藏地牛皮書》在當時造成了很大的轟動,是一本寫給背包客進入藏地旅行的指南──這本書不似以往的背包攻略,而是包含了許多對於藏人文化的介紹,讓你從書本中提供的方法更了解當地的生活樣貌;《地圖上的藍眼睛》則描寫兩位女生到中亞旅行遭遇的總總一切。

 

那是我第一次認識「課本上沒教的中國」,也是我第一次進入中國。當時,我們走川藏南線,一路上搭乘巴士、拖拉機、租小麵包車,有時甚至要自己爬過去……,就這樣一站一站地緩慢地進入西藏,到了拉薩。那一年,西藏自治區建立剛好滿四十周年,對外國人的限制非常嚴格,我們托中國友人的福,順利進入西藏。

 

raw-image






2008年三月暴動事件後,攝於拉薩街頭。






 

記得當時拉薩有許多的「甜茶館」,人們可以在裡面自由自在地喝茶聊天。在甜茶館與陌生人聊天,讓我認識到很多事情:關於宗教的壓迫、關於失蹤的第十一世班禪、關於藏人做為少數民族,在中國發展的進程被放置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也認識到中國、台灣、西藏思想教育的不同......等等。這趟旅程,開啟了我對於「他者」認識。

 

在藏人朋友家,第一次見到藏人想盡辦法把他們的孩子送出國──但不是坐飛機,而是找個嚮導(可能是雪巴人、尼泊爾人或中國人),透過各種方式將孩子偷渡出去。早年是走路闖天涯,但後來我訪問到藏人難民時,部分的人開始坐飛機、坐車到尼泊爾邊防關卡,之後才偷偷地溜過去。

 

尼泊爾的邊境,會有西藏流亡政府的人專門在路上撿一些剛逃過來的藏人,那些藏人通常非常虛弱。住在邊境旁的尼泊爾家庭,也會收留剛抵達的藏人們。進入尼泊爾後,藏人們會到藏人行政中央設的辦公室和印度政府在尼泊爾的大使館,進行身分登記;等到逃亡過來的藏人達到一定數量後,他們會整批被送往印度。藏人們第一站通常是到印度新德里,從新德里再前往達蘭薩拉(Dharamshala)拜見達賴喇嘛,之後被送往安置中心,或各自前往親戚所在的定居點。

 

 

由「沒有國家的難民」來思索「國家與人」

 

因為探索西藏的經驗,讓我開始關注難民議題。藉由這次「國家與人」的研究、寫作計畫,我想尋找同樣對這些議題有相同興趣的讀者;在探討「國家與人」的層面上,讀者認同我以「沒有國家的人」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彼此探索的過程:與其說是我帶領讀者走,不如說我們就像在同隊伍的成員;在這個隊伍裡,我的角色是走出去,將所見所聞寫下來,讀者則是閱讀,並給我一些回饋,他們提出的意見會給我許多靈感,我們一起來發掘、探索這個主題。

 

raw-image

 西藏之旅後,汝羽關注起難民議題,也逐漸醞釀出「沒有國家的人」的寫作主軸。

 

我認為,國民義務教育是國家去培養、塑造「國民」的過程,國家有意識地將它所期待的國民素質放進教育當中。當我們接受國民義務教育時,也就開始了被培養成國家未來公民的過程。在國民義務教育當中,國家一直都有明顯而清楚的角色(在權力的關係裡),做為一個國民,我們如何認知自己的國家、如何認知自己的國民身分、如何描述自己的國族認同,其實都是從教育場域來的。

 

但是,我認識一個國家的過程,從小學到初中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小學社會課,帶有鄉音的老師對中國的介紹是「畫個大中國地圖塗顏色」——這樣平板、沒有任何解釋及啟發的講課;到了中學時,出現了「為考試而刪減內容」的調整——這當中,年輕的心智當然會辨認是「為考試而功利(讀書)」,或是「為知識而學習」。進入大學後,我又是個更獨立的知識獲取者、又當了家教(協助別人取得知識者),這其中角色的轉換又產生了變動。討論國家的概念及國家的內涵,在現在這樣的時刻,變成一種重要的事情。

 

另外是閱讀帶給我的啟蒙。在圖書館、網路上閱讀、找尋資料後,以前課堂上灌輸到腦袋裡的「大中國意識」逐漸被打破,認知到中國與台灣其實是經歷了不同歷史的兩群人,也透過閱讀認識到很多課本上沒教的台灣民主運動、以另一種觀點看日本的殖民等,這些都影響了我為什麼要書寫這樣的主題。

 

 

印度讓你更堅強,每天打開、重塑你的世界觀

 

印度是個神奇的地方。它本身很窮,卻還能接收各個國家的難民。印度本身並沒有制定難民法,而是以外國人法適用所有的難民群體。這些難民來到印度之後,也能在印度這個非常混亂的國家,找到他們的立足之地。

 

我把自己看成一個「節點」、一個跨文化溝通下的產物,心胸也變得更加開闊。當我回到自己的社會,面對社會種種的問題時,好像有更多的資料庫可以運用的感覺。印度會讓每個來印度的人都變得更加堅強,因為每天都在學習、承受及享受界限不斷被打開以重塑的過程。

 

raw-image

汝羽常逛印度市集,除了對手工藝與手藝人的喜愛,也持續觀察NGO組織以生產商品支持扶貧、環保議題及婦女發展。
 圖右為盛裝來到大城市推銷手工藝產品的印度吉普賽人(右),左為NGO組織的會計兼社區經理。

 

舉例來說,一開始在印度教中文、攝影,其實算是實驗性質的嘗試。因為藏人學校需要,於是盡可能地協助學校去完成這樣的目標。這次我回達蘭薩拉時,我在藏人行政中央的智庫裡教中文,一邊教一邊分享自己的研究、重新詮釋自己的文化,而我自己也在學藏語——我想找尋漢、藏之間的共同性,及建立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學習到新的東西、擴展自己的世界觀,做為一位研究者,這會讓我感覺到由衷的欣喜;跟著我一起學習的學生們,透過我了解原本不得其門而入的世界時,做為老師我能感受到他的喜悅,這樣的成就感甚至比寫論文發表還大。上漢語課的小朋友,藉由學習新的語言表達自己,擴充他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上攝影的小朋友而言,他們玩得很開心,且能誘發他們以影像表達自己,更加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田野對我來說,不是走進一間果園,去摘你想要的果子,回來做出一道自己想做的菜;田野對我來說,比較像是邂逅。你會在出田野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邂逅——這些邂逅會改變你,也會改變田野本身。進入之前,你對它的認知是不夠的,但你充滿熱情、想要了解,你的熱情會支持你完成對它的認識。走進田野,是去探尋事實的所在。

 

信仰會決定人的生活方式。對我來說,信仰不是追隨神,而是價值。但當我帶著信仰來到田野中,會大量地跟田野中的一切發生碰撞,碰撞出來的結果,造成我與田野之間產生改變。

 

raw-image

探望接受公務人員培訓的藏人朋友Tsephel,攝於Sarah Tibetan College(薩拉高等西藏研究院)附近的松林土路。

 

我的田野生活分成兩個部分:學習與服務。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這是我最佳的沉澱時刻。我會寫田野研究筆記、讀當天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書,之後去圖書館查資料或去上語言課。傍晚吃點食物,再讀一點書,就結束了一天的生活。

 

透過閱讀、思考、寫作貼近事實的樣貌,同時也反省自己作為理解的介質——就好像光線照向你,又從你本身透出去,時時刻刻改變著它的角度、色澤及強度。做為一個田野研究者,就是以寫作跟時光拉鋸、對抗。

 

 

反思、寫作、呈現田野:跨出自己的觀點

 

在難民學校做田野的時候,經常對別人說的話、開的玩笑都過份認真,所以老師們很喜歡逗我玩。有個老師一直跟我說他教電腦、課在星期六早上,直到某一天我對他說:「星期六上課很辛苦喔」,他才摸摸頭說:「其實我是開玩笑的。」後來他還來跟我請教涼粉的做法。

 

另外一件趣事,是我在收集老年人的回憶時,採訪了學校退休職工,當時九十二歲的老先生。每天下課,我就和兩個跟我學中文的學生,他們來自圖博,幫我翻譯。我們三個人坐在漏雨的鐵皮屋裡,專心抄寫老先生的生命故事。因為漏雨地板會濕,有時必須把腳抬高,有時我一邊聽也一邊幫老先生補衣服,協助翻譯的學生其實並沒有小我很多歲。我們在地圖上畫出他當年離開家的流浪路線,學生的流亡路線,我的旅行路線,最後匯聚在一點。

 

raw-image

Gyaltsen(後)與 Jampa(右)和我是聽老爺爺說故事的隊友,我負責寫,Jampa負責翻譯,Gyaltsen則在心裡為這些故事擘畫電影劇本。

 

在記錄難民的故事時,我不想「只是呈現他者的故事」,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反省。做為一個研究者,常常要聽別人講故事,自己要寫別人的故事,有時也必須要講自己的故事——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反省、思考自己與他者在這個社會上的位置時,更想去挖掘「寫作」到底帶來什麼樣的意義?「文本」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又發揮了多大的功能?

 

如果只呈現他者的故事的話,讀故事我們可以「共感」,因為人的生命歷程就算跨越了文化,還是會有一些普同性的理解;但要把這樣的普同性,促成改變、和解、向前的力量,我認為他還是需要一種理性的論述、思辨,以及超越性的思考。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決定如何呈現這些故事,這是我想去挑戰的一種方式。

 

站在這樣的立場,以及我自己一直認為的「他者的故事應由他者親自講述」,書寫會更有正當性,因為人與人之間所看到的,有時更多的是自己的觀點。

 

 

延伸閱讀:

達蘭薩拉的印藏族群衝突(1)

達蘭薩拉的印藏族群衝突(2)

 


 

 訂閱、支持「沒有國家的人」:

raw-image

 

全文圖片來源:林汝羽

撰文:熊編

編輯:宅編

 

avatar-img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重讀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在父親節這天,跟老爸說說話之外,最好還是聽到老爸的笑聲。有沒有這樣的作品?有的,菲律賓作家卜婁杉的一本小說集,就叫《老爸的笑聲》,裡面的〈老爸也有老爸〉這篇,真是再適合今天不過了。</p>
<p>如果我們不能心口如一的寫出內心的想法,那何必寫呢?畢竟,我們能帶進墳墓的,不就是我們盡心盡力的過程和辛勤耕耘的結果嗎?我很想對我的朋友說,看在老天的分上,您就轉行吧,換口飯吃,你一定能找到別的比較容易上手,而且看得到實在成果的行業,否則就請你竭盡全力發揮所長,別找理由別找藉口;不要抱怨,不要解釋。——瑞蒙・卡佛〈談寫作〉</p>
讀者的閱讀或許能讓經典永遠不死,在海明威死去55年後,仍有許多人記得他的生日與忌日,彷彿7月是屬於海明威的。硬漢海明威活在讀者心裡。但,這就是全部的「解答」嗎?
<p>《麥田補手》65歲,主角霍爾頓當然沒有變成一個老人,他還是那樣一個賭爛各種事情的屁孩,純潔又苦悶。就像他喜歡的博物館一樣。但是,有什麼事情是永遠的?一本傑作要繼續存活,要有它的讀者,說一堆廢話我想說的只是,我們今天來讀《麥田捕手》(但是不要觀落陰找沙林傑),祝《麥田捕手》生日快樂。</p>
<p>我晾在那其實是為了,我正在試著感覺某種再見的氣氛。我要說的是,我以前離開過的學校跟地方,我根本都不知道我要離開它們啊。我討厭那樣。我不管它會是傷心的再見還是不爽的再見,可是當我要離開一個地方時,我想要知道我正要離開。如果你不知道,感覺更爛。</p>
<p>侯孝賢十年磨出《刺客聶隱娘》;井上雄彥「倒空自己全部既有想法」重新出發。他們無非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說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沈默試圖以無處不武俠的視野,突破框架,寫出現代武俠的真實感;劉信義的畫筆和水墨,暈染《王的十二女色》男與女、師與徒、王與臣的微妙關係,挖掘出武俠的藝術性。</p>
<p>在父親節這天,跟老爸說說話之外,最好還是聽到老爸的笑聲。有沒有這樣的作品?有的,菲律賓作家卜婁杉的一本小說集,就叫《老爸的笑聲》,裡面的〈老爸也有老爸〉這篇,真是再適合今天不過了。</p>
<p>如果我們不能心口如一的寫出內心的想法,那何必寫呢?畢竟,我們能帶進墳墓的,不就是我們盡心盡力的過程和辛勤耕耘的結果嗎?我很想對我的朋友說,看在老天的分上,您就轉行吧,換口飯吃,你一定能找到別的比較容易上手,而且看得到實在成果的行業,否則就請你竭盡全力發揮所長,別找理由別找藉口;不要抱怨,不要解釋。——瑞蒙・卡佛〈談寫作〉</p>
讀者的閱讀或許能讓經典永遠不死,在海明威死去55年後,仍有許多人記得他的生日與忌日,彷彿7月是屬於海明威的。硬漢海明威活在讀者心裡。但,這就是全部的「解答」嗎?
<p>《麥田補手》65歲,主角霍爾頓當然沒有變成一個老人,他還是那樣一個賭爛各種事情的屁孩,純潔又苦悶。就像他喜歡的博物館一樣。但是,有什麼事情是永遠的?一本傑作要繼續存活,要有它的讀者,說一堆廢話我想說的只是,我們今天來讀《麥田捕手》(但是不要觀落陰找沙林傑),祝《麥田捕手》生日快樂。</p>
<p>我晾在那其實是為了,我正在試著感覺某種再見的氣氛。我要說的是,我以前離開過的學校跟地方,我根本都不知道我要離開它們啊。我討厭那樣。我不管它會是傷心的再見還是不爽的再見,可是當我要離開一個地方時,我想要知道我正要離開。如果你不知道,感覺更爛。</p>
<p>侯孝賢十年磨出《刺客聶隱娘》;井上雄彥「倒空自己全部既有想法」重新出發。他們無非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說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沈默試圖以無處不武俠的視野,突破框架,寫出現代武俠的真實感;劉信義的畫筆和水墨,暈染《王的十二女色》男與女、師與徒、王與臣的微妙關係,挖掘出武俠的藝術性。</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我不禁想問,林美怎麼會想接受我們的訪問?他說因為他很受不了大學校園中種種對精神疾病的無知與不友善。之前在學校擔任社團幹部參加了一個營隊,第一天就發病暈倒、送急診,指導老師在他回宿舍之後說「大家都沒遇過這種狀況,你嚇到大家了,你要不要道歉」,在那個當下也不知道怎麼辦,就道歉了。
Thumbnail
本屆桃影的年度主題「川流不息」為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在標案中明訂的方向,鴻鴻在這四個字中找到與桃園這個城市的連結。桃園市由於大型國際機場座落而為「國門」,具有交通要塞、與世界串流的特性。「也住著許多新住民、移工以及外省與客家各族群人口,桃園的確是多元環境的代表。」
Thumbnail
採訪艾德之前,我腦袋裡的小劇場也上演過好幾幕,面對這樣一位在平台上日漸崛起的觀點類作者,我好奇在他的「大腦迷宮」裡,運作了何等脈絡去形塑一篇篇堪為有理有據的評論,在艾德一次次提及關於轉型正義的故事裡,這些經驗之於他,一位作者,一個樂團主唱,風卷雲起的國局帷幕下,不論寫著還唱著,還有著什麼?
Thumbnail
時代不同,學生對老師或是老師對老師這「角色」的理解上都逐漸變質。教育競爭的激烈,補習班的泛濫,把老師的工作導向了著重知識的壓縮與傳遞,或是學生背誦的重要性,因而大多數對老師的刻板印象都會伴隨著嚴格和難親近的感覺,與像朋友般的相處模式好像沾不上邊。 學校中我們需要的是一位老師還是教育工作者呢?兩者之間
Thumbnail
相較於其他所謂的「女性電影」,林書宇導演的作品常以女性視角帶領觀眾冷靜地看到女性在不同時代、不同年紀與不同環境下所活著的樣子。但深刻拍出不少女性處境的林書宇,其實從沒有意識到過自己是拍女性電影的人。導演說他只是喜歡看複雜的角色人物故事⋯⋯
Thumbnail
  羅奉仙(朴寶英)-Sun Restaurant廚房助手,被附身女    姜宣宇(曹政奭 趙正錫)-Sun Restaurant社長兼主廚Chef 申順愛(金瑟琪)-35歲的處女女鬼               崔成財(林周煥)-善宇的妹夫,刑警 李小馨(朴貞雅)-電視台製作人PD 許敏修(姜其永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我不禁想問,林美怎麼會想接受我們的訪問?他說因為他很受不了大學校園中種種對精神疾病的無知與不友善。之前在學校擔任社團幹部參加了一個營隊,第一天就發病暈倒、送急診,指導老師在他回宿舍之後說「大家都沒遇過這種狀況,你嚇到大家了,你要不要道歉」,在那個當下也不知道怎麼辦,就道歉了。
Thumbnail
本屆桃影的年度主題「川流不息」為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在標案中明訂的方向,鴻鴻在這四個字中找到與桃園這個城市的連結。桃園市由於大型國際機場座落而為「國門」,具有交通要塞、與世界串流的特性。「也住著許多新住民、移工以及外省與客家各族群人口,桃園的確是多元環境的代表。」
Thumbnail
採訪艾德之前,我腦袋裡的小劇場也上演過好幾幕,面對這樣一位在平台上日漸崛起的觀點類作者,我好奇在他的「大腦迷宮」裡,運作了何等脈絡去形塑一篇篇堪為有理有據的評論,在艾德一次次提及關於轉型正義的故事裡,這些經驗之於他,一位作者,一個樂團主唱,風卷雲起的國局帷幕下,不論寫著還唱著,還有著什麼?
Thumbnail
時代不同,學生對老師或是老師對老師這「角色」的理解上都逐漸變質。教育競爭的激烈,補習班的泛濫,把老師的工作導向了著重知識的壓縮與傳遞,或是學生背誦的重要性,因而大多數對老師的刻板印象都會伴隨著嚴格和難親近的感覺,與像朋友般的相處模式好像沾不上邊。 學校中我們需要的是一位老師還是教育工作者呢?兩者之間
Thumbnail
相較於其他所謂的「女性電影」,林書宇導演的作品常以女性視角帶領觀眾冷靜地看到女性在不同時代、不同年紀與不同環境下所活著的樣子。但深刻拍出不少女性處境的林書宇,其實從沒有意識到過自己是拍女性電影的人。導演說他只是喜歡看複雜的角色人物故事⋯⋯
Thumbnail
  羅奉仙(朴寶英)-Sun Restaurant廚房助手,被附身女    姜宣宇(曹政奭 趙正錫)-Sun Restaurant社長兼主廚Chef 申順愛(金瑟琪)-35歲的處女女鬼               崔成財(林周煥)-善宇的妹夫,刑警 李小馨(朴貞雅)-電視台製作人PD 許敏修(姜其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