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當時交流實景)
最近有縮短上課時數的課題,剛好想起那時出國在外的一次經歷。
兩年多前,研究所剛結束,我出發前往芬蘭當交換學生。當時,因為抽不到學校的宿舍,在學弟伯松的幫助之下,我與住在學校附近的芬蘭家庭搭上線,承租他們空出來的房間,開始與家庭家員們一起生活。事實上,那些日子受到他們的照顧甚多,回頭想想,能遇到他們確實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芬蘭家庭裡的小女兒,當時就讀家裡附近的小學,有天她向伯松提議去她們的班級介紹臺灣,做文化交流的參訪。談妥之後,伯松便跑來邀請我一起前往,那時我的環歐生活即將啟程,正緊鑼密鼓地做功課,原本是有點懶得出門,但沒想到去了之後卻有了不一樣的收穫。
在交流結束以後,老師們相當好客地邀請我們到辦公室休息,準備茶水與我們一起聊聊。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這是相當難得地機會,能直接跟第一線的教育人員交流,我便藉此機會詢問他們:「什麼是芬蘭教育能成為世界最強的原因?」
老師們在會談中告訴我們,他們的教育,不會像很多國家的教育平常就給學生太多作業、考試,間接給他們太多壓力,他們甚至將大部份的期中、末考試,轉而用發想性的作業形式代替。學校的上課時數也不多,讓孩子們在課堂之外,有更多時間去從事其他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也有足夠的時間休息。讓他們每天來學校上課是開心的,孩子們會更有興趣學習任何東西。
事實上,芬蘭的小學生用過午餐後,再上一堂課的時間就可以準備回家,他們可以有不少課餘的時間,去從事其他有興趣的活動。他們也確實沒有什麼作業,更別說還需要像臺灣的小孩,放學後就在前往補習班的路上。我想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他們能有更多時間認識自己,進而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發現屬於自己的天賦。
當時他們談到希望學生每天到學校上課是開心的,其實我很驚訝,因為以前的學生生涯,早已被升學壓力充斥,每天上學就像上戰場,其實並不快樂。顯然地,我認為上課時數多一點,真的沒有比較厲害。
想起前天,看到朋友剛好發文在探討,學生發展興趣、探索自己的課題,我認為這是臺灣學生求學生涯中,相當重要但極度缺乏的一塊,當學生的時間都被學科填滿的時候,要怎麼發展興趣、怎麼認識自己,又怎麼去描繪未來對於自己的想像呢?
(圖片為當時交流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