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伊恩 這段我和朋友之間的對話開始於討論2018年2、3月間,台灣社會發生搶購衛生紙的現象,結束於我對於金鋼狼最後一集《羅根》結局安排的想法。這些對話文字是在偏向口語情境中打出來的,我想盡量保留它們原來的口語特徵,讓它們顯示出思維的生長型態以及它還在粗糙階段時的跳躍性、連續性和不完整性。人在說話時總帶有表演的成分,其缺點便是誇大和過多的情緒,內容難免就不會嚴謹。這是台灣的電視政論節目普遍都有的缺點,網路社群在討論公共議題時也是如此。 我: 今天去全聯買早餐的素材,經過空空的衛生紙架,真的湧上一絲會不會買不到的驚恐 不想當最後一個上船的傻子是人的本能吧 常去買東西的人第一天不買,第二天不買,第三天看到東西越來越少難免會懷疑自己 這是具體的、現場臨即感的刺激 沒經過、沒看過空架的人,沒突湧上懷疑就不能體會,一個可笑的念頭是如何滴入了意識,漸漸汙染了意識 人性的軟弱比理性強大太多了 應該也超越階級意識,不就有人開賓士搶買衛生紙的嗎? 會不會是不去搶購的人才是不健康、不自然的人 友: 你覺得人性裡有軟弱,那麼理性呢?怎麼感覺你認為人性裡沒有理性?還是我誤會? 我: 人有理性啊,但是每個人會以理性作為重要標準的程度不一,我不太在意人有沒有理性這個問題,因為還是要回到人的實際生存法則是什麼,理性看起來只有少部份的影響,(人的生活裡)多數都不是理性可以容納進去的因素 世界給你的感覺是符合理性的嗎?政治是理性的嗎?把妹可以聊理性嗎?家人會跟你來理性這一套嗎?工作是越理性的人越成功嗎?都不是啊,就像我以前問讀哲學有什麼用?(哲學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沒興趣的東西,你懂了也只能單獨存放在你心裡,對其他其他人而言只是異質的東西,根本不在意 生存與理性之間的關聯性很低,理性也容納不下現實的紛亂、偶然,多得是根本原因不明的事件會發生,你根本無從捕捉無從解釋 大家自然會用各種方法解決生存遇到的問題,理性擋得住這些嗎?我寫這些話也沒什麼人會有興趣看 人是軟弱的,這是指相對於某種人相信其實有超越生存之上的法則(而言),但是普遍來看,大家比較喜歡待在軟弱這一邊,不是嗎?渣男之所以是渣男不是因為他的本質是渣男,而是眾多女人使他成為渣男 沒有消費就沒有屠殺 友: 我覺得以上你的比喻…滿糟糕的因果連結耶 因為很多事情我們都有其他選擇 我: 是什麼使悲劇作品充滿了魅力?不就是告訴我們英雄(雖然)有種種逃離悲劇結局的選擇機會,但是最終卻未能如此,因為英雄仍是人,人是有種種限制的存在,這種限制在個體層面也有在集體層面。林黛玉當然可以轉念,(曹雪芹)可以寫她放下了賈寶玉,遇到了另一個更值得她愛的男人,從此幸福快樂。往後偶遇到賈寶玉,還會閒聊彼此近況,笑笑當年兩個人多傻氣,順便給他自己的結婚喜帖,請他一定要來,賈寶玉也選擇去參加,小說結局這樣寫不是很好嗎? 人一直都有其他選擇的機會,但是某種力量讓人只會變成現在的自己,電影賣的就是那個有其它選擇機會的我,觀眾會投射自己在主角身上,但是看完電影就變了一個人了嗎?不會,現實不會改變,因為某種力量使你只會成為現在的你 我相信一定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克服這種力量,但是絕大多數人一定不行,這絕大多數人還會把能夠超越的(極少數的)人再拉回到這股力量之中 羅根最好的死法就是用那顆子彈自殺,沒有別的了。最後還安排孝女哭墓,這就把羅根的腳色繼續延續到女兒上,好像繼承了什麼,沒完沒了,如此的金剛狼還仍是金剛狼嗎?一個以悲劇起始,但一直未能結束的故事,其實不就是害怕結局的軟弱表現? 友: 啊?我不會覺得羅根的做法是軟弱耶 只是一個老人的時代over 我: 我的想法是剛好相反,故事沒有結束,那個小女孩被賦予繼續下去希望,羅根還會繼續活在她女兒的身上 結束地不乾淨 (補充說明:電影結局這樣安排,其實已經把一個悲劇英雄由於衰老而終將結束的焦點,移轉變成是一種新希望的開展,藉著人的後代,人彷彿便可以擁有無限的希望對抗悲劇,對抗我們的存在可能其實並沒有選擇的恐懼) 友: 哈哈哈,其實我們就愛這種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傳承戲碼,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