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功能與衝突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這篇文章的誕生要謝謝遠在澳洲近在心上的室友,謝謝妳提醒我周五是固定分享日,如果妳不戳我一下,昏天暗地的這禮拜,我真想就這樣給混過去了。

碩一下的自己很貪心地選了12學分,5門課,很多擔心,很多前進,很多收穫,仍然伴隨著很多不確定。

教育社會學,一門我原本沒有特別想修的一門課,陰錯陽差之下來到了旁聽的課堂。

教育,向來是生活在世界上的我們,一生中必定會接觸到的議題,在社會學中,教育是階級流動上相當重要且顯著的指標,她是很多人翻身的唯一機會與指望,承載著這麼大的期待,教育承擔著她或許給不起的許諾。

曾幾何時,透過教育得到的文憑成為彼此互相競爭、角逐地位的工具?當教育以考試制度來驗收成果,公平還是不公平?目前學界的看法傾向衝突論。

功能論與衝突論

功能論和衝突論作為教育兩個經典爭辯,支持衝突論的Randall Collins(1971)在功能論主要的兩個命題中提出:

1a.工業社會中教育需求的增加是因為低技術工作需求比例下降,和高技術需求

比例上升

1b.工業社會的教育需求上升,是因為相同工作的技術需求也跟著提高

2.正式的教育提供了被需求的職業技能

(Randall Collins,1971:1005)

衝突論認為個人的社會背景和成功與否密不可分,特別是階級、種族、性別。

Collins認為根據Max Weber的衝突論和現代組織理論更能有效解釋現代社會教育需求的變化。以下是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

1.階級團體:基於經濟狀況、權力、文化(種族、宗教)所區分的團體

2.競爭優勢:財富、特權

3.教育作為一個階級文化:學校是灌輸特定階級文化的機構(eg.WASP)

衝突論認為,教育在職業上的技術知識無足輕重

(Randall Collins,1971:1009)

我們不能否認教育讓某些人具備特定職業技能,符應了社會當下狀況的需求;同時,教育也和本身的階級團體、文化密不可分,學校作為一個機構,在當中我們感受到的,無非是較上層階級的文化氛圍和慣習(habitus)

「不平等」向來是社會學關切之所在,以教育來改善不平等是可能的嗎?改善是有機會的,消弭是烏托邦。有研究指出(HP Blossfeld, Yossi Shavit,1993):

教育擴張對抑制階層化現象毫無作用,祭出教育政策亦是徒勞無功,但唯一一點是女性就學比率確實提升了。

台灣在1994年高教擴張後,迄今(2013年統計)大學淨就學率達七成,文憑貶值後,碩士幾乎成為下一世紀基本學歷的前奏。(參考註一)但這樣的教育早已遠離了教育的初衷。

Know thyself

德爾菲神廟上的神諭寫著: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教育作為認識自己的任務在時代變遷之下,為了趕上生產技術的演進,國家將教育的目標轉變成:作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公民,我們應該學些什麼。精細的分工之下,每個人成為一個一個小螺絲釘,時間久了世界觀於是定型。

教育是什麼?對我而言,教育是扶持個體成為他所想要的樣子,社會如其所是的接納他,而非規訓他成為他者。然而,在一個必須藉由分工維持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仍須考量社會整體的需要,一如古諺「沒有國,哪有家」。

在天平兩端擺盪著,當越想越多,走進灰色地帶,會發現世界從來沒有那麼的絕對。收之桑榆,失之東榆。一如《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註一:台灣高等教育擴張後,仍然鳳生鳳、鼠兒打洞嗎?
註二:台灣各級教育學生在學率
註三:中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千瑜的沙龍
9會員
16內容數
黃千瑜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05
你的小學六年級記憶中都有些什麼? 班親會開場隨機報數,兩兩一組分享各自的小六記憶... 「我小六上演全武行,隔壁的同學常常被我踹」😅 「班上曾有一個臉長得白白胖胖的同學,下課總會不自覺過去捏一把,每天每天很誇張的那種。現在想想當時的力道可能太大,如果有機會想跟他道歉...」
Thumbnail
2023/03/05
你的小學六年級記憶中都有些什麼? 班親會開場隨機報數,兩兩一組分享各自的小六記憶... 「我小六上演全武行,隔壁的同學常常被我踹」😅 「班上曾有一個臉長得白白胖胖的同學,下課總會不自覺過去捏一把,每天每天很誇張的那種。現在想想當時的力道可能太大,如果有機會想跟他道歉...」
Thumbnail
2021/05/22
成長過程中,第一次意識到一件事情能從腦海走入內心,長住下來成為一生的記憶,是始於小時候阿公阿嬤家的菜園。
2021/05/22
成長過程中,第一次意識到一件事情能從腦海走入內心,長住下來成為一生的記憶,是始於小時候阿公阿嬤家的菜園。
2021/05/20
時間的線性是溫柔的騙局。 ---  李誕《冷場》 閱讀,是有相關性的。讀著讀著,某一瞬間會意識到自己,身在夢裡。 關於雪地,關於星夜,凡用語言敘說已構成最低限度的謊言。能被說清楚講明白的,閉上眼,也就清楚明白:它並不存在。我們終歸會回家的,於是每個人選擇來到人間,這一場夢境。
Thumbnail
2021/05/20
時間的線性是溫柔的騙局。 ---  李誕《冷場》 閱讀,是有相關性的。讀著讀著,某一瞬間會意識到自己,身在夢裡。 關於雪地,關於星夜,凡用語言敘說已構成最低限度的謊言。能被說清楚講明白的,閉上眼,也就清楚明白:它並不存在。我們終歸會回家的,於是每個人選擇來到人間,這一場夢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接觸很多教育相關的東西,才發現人一輩子脫不了學習。從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出社會後的進修、以興趣為主的課程等等,統統算是教育的範圍。最近文科就業艱難的問題才剛出現在我思考範圍內,加入了文科理科分類後,讓我心中的台灣思想又添了一筆,只能說以前自己太無知。
Thumbnail
最近接觸很多教育相關的東西,才發現人一輩子脫不了學習。從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出社會後的進修、以興趣為主的課程等等,統統算是教育的範圍。最近文科就業艱難的問題才剛出現在我思考範圍內,加入了文科理科分類後,讓我心中的台灣思想又添了一筆,只能說以前自己太無知。
Thumbnail
我們一提到教育,你是否想到「一科又一科的科目,在不同的教室裡,寫著不同的考卷?」
Thumbnail
我們一提到教育,你是否想到「一科又一科的科目,在不同的教室裡,寫著不同的考卷?」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失衡,也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失衡,也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
Thumbnail
l 政府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麼? l 錯誤的目的、心態導致後面一連串的錯誤 l 我們可以如何跨出去?
Thumbnail
l 政府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麼? l 錯誤的目的、心態導致後面一連串的錯誤 l 我們可以如何跨出去?
Thumbnail
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Thumbnail
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Thumbnail
關於教育的本質,存在幾種截然不同的思維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實則水乳交融,在名為教育的爵士樂中翩翩起舞
Thumbnail
關於教育的本質,存在幾種截然不同的思維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實則水乳交融,在名為教育的爵士樂中翩翩起舞
Thumbnail
如果你是學生,不知道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像現在這樣生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與體制裡,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花在所謂的「課業學習」上,在這個普遍的遊戲規則中,那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義務,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好,或者就算沒有辦法做得很好,也要盡所有努力去做。多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早已被成堆的任
Thumbnail
如果你是學生,不知道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像現在這樣生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與體制裡,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花在所謂的「課業學習」上,在這個普遍的遊戲規則中,那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義務,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好,或者就算沒有辦法做得很好,也要盡所有努力去做。多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早已被成堆的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