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學生,不知道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像現在這樣生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與體制裡,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花在所謂的「課業學習」上,在這個普遍的遊戲規則中,那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義務,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好,或者就算沒有辦法做得很好,也要盡所有努力去做。多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早已被成堆的任務給塞滿,幾乎沒有對於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有些人對這樣的規則有很強的適應力與良好的效率,所以即使很多時候課業繁重,還是有辦法調整自己的心態,並一定程度兼顧喜歡的事。我認識的這一類人,他們通常對於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有不錯的自信,不一定全然滿意、也不一定沒有批判,但是他們顯然已經接受並適應了體制的規則,可以讓自己在裡面活得不錯。而這一部分人通常也是在體制中最被推崇的成功楷模。
然而除了他們以外,筆者所見的更多學生,通常或多或少都對自己現在的學習以及身處的環境感到茫然、甚至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日復一日,每天早出晚歸的上學,放學後,許多人還要去補習,這些大量大量流逝的時光,究竟讓自己真正得到了什麼?
有些人更是對於被迫花費這些極大的時間精力,去做一般被認為是學生應該做的「正經事」,感到相當痛苦。他們即使腦中不一定有清晰的想法,也隱隱約約透漏著一種:對於自己現在的生活,和那好像應該正面積極「學習」的無力感。找不到在這些事上能獲得的意義、滿足或至少一點對自己心裡有幫助的正面價值。
不知道這些狀態,是否與讀者的經驗有所連結呢?
之所以會想寫這系列的文章,主要是因為筆者自己長期對「教育」與「普遍學生的處境」有很大關心與興趣,由於本身是一名自學生,所以希望從一個目前身處在主流教育體制之外學生的視角,以這段時間所做的一些粗淺研究,來談談我對「為什麼主流教育讓不少學生感到迷惘?」這個命題的一些理解與個人觀點。以下我會分階段一一闡述。
關於最早「義務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起源背景
在進入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建立一些背景知識,大家知道現在絕大多數人早已習以為常的「義務教育」與「學校教育」是怎麼來的,以及他們的最先的起源目的是什麼嗎?或許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當作一個探索的起點。
義務教育的起源背景
現今所熟知的義務教育起源於歐洲的宗教改革過程,並在歐美諸國快速擴散發展,最後延伸至全球。當時推行義務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戰亂中凝聚集體意志、認同與忠誠,並做到快速的知識普及,而後也成為因應工業化過程,逐漸變成全球單一教育系統的「學校教育」重大推手。換句話說,當時推行義務教育的目的完全不是站在為個體發展著想的立場,而是站在:怎麼讓個人忠誠於國家,為國家群體帶來最大的效益的出發點思考。
學校教育的起源背景
而學校教育的起源,則是因應工業化需求,為創造高效生產力,因而產生的普遍教育機構。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之所以會出現,是為了培養高效能的勞動力而設計的。從歐洲發跡以來,快速的在全球普及,成為全世界共用的教育體系,並與義務教育相結合。
和義務教育相同,這兩種教育系統的起源目的,都不是站在以學習者個人發展為核心的出發點,有時甚至可以說,以這個系統的原始目的來講:學生更像是一種為獲取最大利益因而培養的工具。
現如今
事過境遷,現如今在大部分國家義務教育與學校教育普遍被視為人民的基本權利,然而它也同時是國民的義務。這種以個人的學習權益出發的「個人權利」,和以國家權力與利益為中心的「集體義務」,在多個國家的教育系統中互相拉扯並共同存在,依據各國的政治與社會情勢而有所不同。如今學校教育的起源地歐洲,在西歐與北歐許多國家的教育體制,雖然仍有不少為創造生產力與集體利益而存在的部分,但大體上相較過去已經人性化和適性化非常多了。
然而這樣的教育體系到了東亞,近百年來雖然也有過不少調整,但其以國家權力與利益為核心的目的,卻始終沒有太大的改變。這與東亞社會普遍的集體主義思想,和過去(或現在)受專制文化的影響有很大的關聯。不過以我個人的觀點,相較周邊國家,台灣已經有顯著的進步。但作為東亞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自然也難以輕易擺脫過去威權文化留下的長遠影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小結
簡單一覽現今影響我們每個人的教育系統起源,回頭看,也許我們可以再來思考剛剛所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教育讓許多學生感到迷惘、不快樂甚至是痛苦?」若從這個教育的起源背景與東亞社會的集體主義文化來看,或許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思考的方向:如果教育體制從ㄧ開始就不是站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立場,而是以創造高效勞動力和凝聚集體認同與忠誠的立場出發,那對它來說,學習者個人的感受自然就不是件重要的事,怎麼讓學生照著這整個系統期望的樣子發展,才是它所關心的。如果學生自始自終都被這種方式看待,那在這樣的體系中要感到快樂也是件難事吧?
接下來的文章,筆者將進一步闡述這種近百年來籠罩全球的傳統教育模式有哪些重要特徵,以及為什麼它不適用於現今,需要做出改變?
本文作者:曹立寬
推薦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