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代教育需要進化】為什麼教育會讓許多學生感到迷惘?關於義務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起源(一)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如果你是學生,不知道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像現在這樣生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與體制裡,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花在所謂的「課業學習」上,在這個普遍的遊戲規則中,那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義務,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好,或者就算沒有辦法做得很好,也要盡所有努力去做。多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早已被成堆的任務給塞滿,幾乎沒有對於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有些人對這樣的規則有很強的適應力與良好的效率,所以即使很多時候課業繁重,還是有辦法調整自己的心態,並一定程度兼顧喜歡的事。我認識的這一類人,他們通常對於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有不錯的自信,不一定全然滿意、也不一定沒有批判,但是他們顯然已經接受並適應了體制的規則,可以讓自己在裡面活得不錯。而這一部分人通常也是在體制中最被推崇的成功楷模。

然而除了他們以外,筆者所見的更多學生,通常或多或少都對自己現在的學習以及身處的環境感到茫然、甚至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日復一日,每天早出晚歸的上學,放學後,許多人還要去補習,這些大量大量流逝的時光,究竟讓自己真正得到了什麼?

有些人更是對於被迫花費這些極大的時間精力,去做一般被認為是學生應該做的「正經事」,感到相當痛苦。他們即使腦中不一定有清晰的想法,也隱隱約約透漏著一種:對於自己現在的生活,和那好像應該正面積極「學習」的無力感。找不到在這些事上能獲得的意義、滿足或至少一點對自己心裡有幫助的正面價值。

不知道這些狀態,是否與讀者的經驗有所連結呢?

之所以會想寫這系列的文章,主要是因為筆者自己長期對「教育」與「普遍學生的處境」有很大關心與興趣,由於本身是一名自學生,所以希望從一個目前身處在主流教育體制之外學生的視角,以這段時間所做的一些粗淺研究,來談談我對「為什麼主流教育讓不少學生感到迷惘?」這個命題的一些理解與個人觀點。以下我會分階段一一闡述。

raw-image

關於最早「義務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起源背景

在進入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建立一些背景知識,大家知道現在絕大多數人早已習以為常的「義務教育」與「學校教育」是怎麼來的,以及他們的最先的起源目的是什麼嗎?或許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當作一個探索的起點。

義務教育的起源背景

現今所熟知的義務教育起源於歐洲的宗教改革過程,並在歐美諸國快速擴散發展,最後延伸至全球。當時推行義務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戰亂中凝聚集體意志、認同與忠誠,並做到快速的知識普及,而後也成為因應工業化過程,逐漸變成全球單一教育系統的「學校教育」重大推手。換句話說,當時推行義務教育的目的完全不是站在為個體發展著想的立場,而是站在:怎麼讓個人忠誠於國家,為國家群體帶來最大的效益的出發點思考。

學校教育的起源背景

而學校教育的起源,則是因應工業化需求,為創造高效生產力,因而產生的普遍教育機構。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之所以會出現,是為了培養高效能的勞動力而設計的。從歐洲發跡以來,快速的在全球普及,成為全世界共用的教育體系,並與義務教育相結合。

和義務教育相同,這兩種教育系統的起源目的,都不是站在以學習者個人發展為核心的出發點,有時甚至可以說,以這個系統的原始目的來講:學生更像是一種為獲取最大利益因而培養的工具。

現如今

事過境遷,現如今在大部分國家義務教育與學校教育普遍被視為人民的基本權利,然而它也同時是國民的義務。這種以個人的學習權益出發的「個人權利」,和以國家權力與利益為中心的「集體義務」,在多個國家的教育系統中互相拉扯並共同存在,依據各國的政治與社會情勢而有所不同。如今學校教育的起源地歐洲,在西歐與北歐許多國家的教育體制,雖然仍有不少為創造生產力與集體利益而存在的部分,但大體上相較過去已經人性化和適性化非常多了。

然而這樣的教育體系到了東亞,近百年來雖然也有過不少調整,但其以國家權力與利益為核心的目的,卻始終沒有太大的改變。這與東亞社會普遍的集體主義思想,和過去(或現在)受專制文化的影響有很大的關聯。不過以我個人的觀點,相較周邊國家,台灣已經有顯著的進步。但作為東亞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自然也難以輕易擺脫過去威權文化留下的長遠影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aw-image

本文小結

簡單一覽現今影響我們每個人的教育系統起源,回頭看,也許我們可以再來思考剛剛所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教育讓許多學生感到迷惘、不快樂甚至是痛苦?」若從這個教育的起源背景與東亞社會的集體主義文化來看,或許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思考的方向:如果教育體制從ㄧ開始就不是站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立場,而是以創造高效勞動力和凝聚集體認同與忠誠的立場出發,那對它來說,學習者個人的感受自然就不是件重要的事,怎麼讓學生照著這整個系統期望的樣子發展,才是它所關心的。如果學生自始自終都被這種方式看待,那在這樣的體系中要感到快樂也是件難事吧?

接下來的文章,筆者將進一步闡述這種近百年來籠罩全球的傳統教育模式有哪些重要特徵,以及為什麼它不適用於現今,需要做出改變?

本文作者:曹立寬

推薦閱覽:

教育你出了甚麼問題?|7個學校的問題|

為什麼學校教育制度,會導致你庸碌一生?

面對教育海嘯來襲,以色列民主教育之父怎麼做?(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學習者向前走 的沙龍
58會員
31內容數
本系列專題將從教育的現代化這個議題出發,一同來探究現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以及現代教育與文化對我們的深遠影響。 同時也希望藉由回顧歷史發展,我們能在歷史的舞台上找到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與文化願景,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共創一個更加自由、健康且開放的教育與社會環境。
2021/05/24
上文談了如果要讓教育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我們就必須先成為真實的自己。本文將從這個起點,接續討論何種狀態是展現「真實自我」,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有會表現出被社會塑造的「虛擬自我」。接下來我們會從成為真實的自己,談到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同於教條化的義務,它與人自身的權益
Thumbnail
2021/05/24
上文談了如果要讓教育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我們就必須先成為真實的自己。本文將從這個起點,接續討論何種狀態是展現「真實自我」,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有會表現出被社會塑造的「虛擬自我」。接下來我們會從成為真實的自己,談到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同於教條化的義務,它與人自身的權益
Thumbnail
2021/05/22
用強制力使人學習的這種教育,其實才是讓學習者自始至終都沒在學習,這種學習更類似標準化的操作訓練,像工人操作機器一樣,不需思考、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只要讓自己記住課本知識、學會在考試中怎麼使用就好。 唯有找回人的主體性,讓學習者能自發建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使知識回到真實的生命經驗中,才能重拾教育對個
Thumbnail
2021/05/22
用強制力使人學習的這種教育,其實才是讓學習者自始至終都沒在學習,這種學習更類似標準化的操作訓練,像工人操作機器一樣,不需思考、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只要讓自己記住課本知識、學會在考試中怎麼使用就好。 唯有找回人的主體性,讓學習者能自發建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使知識回到真實的生命經驗中,才能重拾教育對個
Thumbnail
2021/04/18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Thumbnail
2021/04/18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今天在Thread中看見有高中生PO的文章(見下圖一),這讓我們可以好好省思目前台灣教育的問題。以下節錄貼文內容與留言,讓社會大眾可以一起思考目前教育的問題,並且揭開最真實的面紗。
Thumbnail
今天在Thread中看見有高中生PO的文章(見下圖一),這讓我們可以好好省思目前台灣教育的問題。以下節錄貼文內容與留言,讓社會大眾可以一起思考目前教育的問題,並且揭開最真實的面紗。
Thumbnail
l 政府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麼? l 錯誤的目的、心態導致後面一連串的錯誤 l 我們可以如何跨出去?
Thumbnail
l 政府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麼? l 錯誤的目的、心態導致後面一連串的錯誤 l 我們可以如何跨出去?
Thumbnail
但過了好幾年後回想起這件事,仔細且深度的思考了許久,也藉由網路的便利查了非常大量的資訊,我開始想要慢慢找出這之間的端睨,究竟「先學起來再說」的這種教育模式真的沒問題嗎...
Thumbnail
但過了好幾年後回想起這件事,仔細且深度的思考了許久,也藉由網路的便利查了非常大量的資訊,我開始想要慢慢找出這之間的端睨,究竟「先學起來再說」的這種教育模式真的沒問題嗎...
Thumbnail
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Thumbnail
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Thumbnail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
Thumbnail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
Thumbnail
身為高中生的我,不停顧慮自己的未來,顧慮自己考試的考試分數,先前回去國中和老師敘舊時,聽到慘不忍睹的成績,我總是默默的一句「屁孩」帶過。然而,最近回去國中時,看到了他們的成語填空:花枝(招展)竟填入花枝(魚排);看到了他們沒辦法分清楚鄭成功和鄭芝龍,隨著老師的嘆氣聲,我決定要找出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身為高中生的我,不停顧慮自己的未來,顧慮自己考試的考試分數,先前回去國中和老師敘舊時,聽到慘不忍睹的成績,我總是默默的一句「屁孩」帶過。然而,最近回去國中時,看到了他們的成語填空:花枝(招展)竟填入花枝(魚排);看到了他們沒辦法分清楚鄭成功和鄭芝龍,隨著老師的嘆氣聲,我決定要找出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前兩個禮拜幫國中生準備段考時,有個在班上吊車尾的孩子問我這個問題。他認為少子化的關係,以後的工作隨便找都有,何況現階段國中讀的各科裡的知識,能運用到未來裡的寥寥無幾,既然是這樣,為什麼現在還要讀這些冷冰冰的知識? 我簡單的用選擇和被選擇的比喻告訴他,若想要找到自己心裡滿意,也能滿足生活所需花費
Thumbnail
前兩個禮拜幫國中生準備段考時,有個在班上吊車尾的孩子問我這個問題。他認為少子化的關係,以後的工作隨便找都有,何況現階段國中讀的各科裡的知識,能運用到未來裡的寥寥無幾,既然是這樣,為什麼現在還要讀這些冷冰冰的知識? 我簡單的用選擇和被選擇的比喻告訴他,若想要找到自己心裡滿意,也能滿足生活所需花費
Thumbnail
如果你是學生,不知道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像現在這樣生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與體制裡,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花在所謂的「課業學習」上,在這個普遍的遊戲規則中,那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義務,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好,或者就算沒有辦法做得很好,也要盡所有努力去做。多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早已被成堆的任
Thumbnail
如果你是學生,不知道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像現在這樣生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與體制裡,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花在所謂的「課業學習」上,在這個普遍的遊戲規則中,那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義務,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好,或者就算沒有辦法做得很好,也要盡所有努力去做。多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早已被成堆的任
Thumbnail
這也許是最讓人掙扎到底要不要離開的地方了? 2020.4.6  如果說今天在台灣歷史的時間軸上會被畫上小圈圈做個註記或什麼的話,我好像也只能想到清明連假剛結束,明明已經籠罩在新冠肺炎的恐慌下一堆人還在放假到處趴趴走以至於大家更恐慌、政府不斷發細胞簡訊提醒自主健康管理、新聞聳動的強調接下來又創新一波疫
Thumbnail
這也許是最讓人掙扎到底要不要離開的地方了? 2020.4.6  如果說今天在台灣歷史的時間軸上會被畫上小圈圈做個註記或什麼的話,我好像也只能想到清明連假剛結束,明明已經籠罩在新冠肺炎的恐慌下一堆人還在放假到處趴趴走以至於大家更恐慌、政府不斷發細胞簡訊提醒自主健康管理、新聞聳動的強調接下來又創新一波疫
Thumbnail
教育與學校體制,是讓貧窮子弟翻身、促進機會平等的踏腳石,還是複製中產階級家庭優勢、強化階級不平等的發動機?對於大多數的國人來說,教育應該要使階級可以流動、底層人民得以翻身,依憑著自身的努力翻轉生活,但理想有時卻也僅限於理想而已,事實真是如此嗎?
Thumbnail
教育與學校體制,是讓貧窮子弟翻身、促進機會平等的踏腳石,還是複製中產階級家庭優勢、強化階級不平等的發動機?對於大多數的國人來說,教育應該要使階級可以流動、底層人民得以翻身,依憑著自身的努力翻轉生活,但理想有時卻也僅限於理想而已,事實真是如此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