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服藥》美國現代的用藥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用藥是種罪?藥物究竟帶給我們什麼?

  在台灣網路文化上有流行過一段對應的句子,當有人作出或打出荒謬的行徑時,就會有人問說:「是不是忘了吃藥?」意旨該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時更有趣的許多人會回應到:「不要說得還有救一樣。」語意無藥可醫。雖然是一個打趣的成對句,但現實中「藥物」的使用的確困擾著許多人,並改變我們當代生活。紀錄電影《請服藥》是以美國的學生與孩童用藥為主題,敘述關於阿德拉或利他能等藥物出現在美國校園甚至職場文化的狀況,訪談過去用藥的人和醫生與家長,甚至還有現在使用藥物的學生,來說明為何學生會想吃藥?還是明知有癮性的家長和醫生,又為何會演變成默許學生使用藥物的幕後者,藥物的使用究竟是一場救贖還是災難。

  台灣人喜歡看病,尤其老一輩的高年齡層們更對於藥物治病有絕對的依賴性,不管是在東西方醫學.吃藥已經是一種看病文化,也是治療雜症的一環,但在當今明明沒病卻要吃膠囊保健品和維他命等等藥物和成食品的現代人,吃藥已經不只是醫病而是保養與養身的一環?但為何不從生活作息改變,而要用藥物去得到健康?即使到今也是一種很難解的問題,藥物的確有治療疾病與增加身體部分的能力,但副作用和藥物殘留卻也隨之難以被身體代謝。

  紀錄電影《請服藥》是一部以校園職場用藥文化為探討的紀錄片,裡面以有讀書仙丹之稱的「阿德拉」為例,由現在服用或過去服用的學生和職場人士現身說法,有人覺得有效會繼續服用,但有人覺得長期下來是一種病態的用藥文化,甚至有人覺得這種藥物只是安慰劑,並也有家長和醫院學者與藥品廠商現身說法,說明為何人類依賴藥物,而這樣大量的用藥文化在美國是從何開始?而現在藥物對於人究竟是一種「毒物」還是「解藥」這在平行線的模糊地帶。

  影片中探討美國開始普及使用這些合成藥物歷史,其中許多源於一戰與二戰時期為了讓士兵長期在亢奮的狀態下服用,甚至作為女性經痛的舒緩和持續工作的用藥。為了讓小孩學習能力增強可以長時間的閱讀或專注,曾經在六零年代甚至讓小孩服用「安非他命」或「冰毒」等當今列管的毒品,來做為學習藥物等,美國對於藥物濫用的黑暗史。而今這些在學校蹦出來的「聰明藥」雖然不如娛樂用藥的臭名,但學者和藥師卻近一步的告訴你其實成分相距不遠。

  這些藥物通常是用來治療過動症和嗜睡症狀,他可以讓人專注力提高,但因為學業競爭,許多人開始因為可以合法的取得這些藥物,開始在學院販售,而使為了贏過人,為了可以比別人讀過更多書和考試取得更好的成績,藥物開始氾濫在美國校園,但也有一些孩子有過動症狀的父母認為這藥物是在幫助自己的孩子回到正常人的狀況,但對於是否能達到長期使用不用說家長,連用藥的學子也都猶豫,而其中一位長期用藥的運動員更說許多運動員用這些藥物用了一輩子。

  除了電影《請服藥》外英國衛報也報導過知名大學學生濫用這些藥物的情況,而達到好成績,英國鄧迪大學神經科學主任黑爾斯呼籲因為學生年輕短期藥物的傷害不大,但是長期並隨著加重藥物劑量的使用,最後會演變成一場大災難,從輔助藥物變成藥物成癮會依賴,甚至在電影中藥師說:這種藥物不會讓你變聰明,你認為自己變聰明其實只是種吃藥迷思。但每當考試季節這些藥物的消費量卻達到約平常時期的一倍多左右,學生用量相當驚人。

  競爭市場激烈與好鬥心,讓學生利用偏門方法只為了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故造成這用藥文化的其實並非這些學子的責任,廣大社會名校迷思與過度利益取向跟貪得無厭的金錢至上的經濟體系才是用藥的源頭,一位工程師就曾說出自己因為老闆的案子而用藥熬夜三天不眠不休,最後一起工作的人卻病倒的,而美國許多影集和電影也都展現出這些用藥文化的影子,可以說為了更強更厲害,藥物已經是這場學校試卷勝負的一環,而造成學歷至上的因子究竟是藥物,還是那「別說好像還有救」的社會學歷至上的濫觴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陸坡的圖像文字回收桶
700會員
846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2025/05/01
在接近面試尾聲時,面試官問:「那麼林同學,最後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在阪海工裡我們除了學科術科外,也很在乎學生的課外活動。目前我們學校的合唱部和管樂部在府內都有不錯的成績。你有加入校內社團的打算嗎?」 「野球部。」 林友達不用思考,一秒就回答。
Thumbnail
2025/05/01
在接近面試尾聲時,面試官問:「那麼林同學,最後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在阪海工裡我們除了學科術科外,也很在乎學生的課外活動。目前我們學校的合唱部和管樂部在府內都有不錯的成績。你有加入校內社團的打算嗎?」 「野球部。」 林友達不用思考,一秒就回答。
Thumbnail
2025/05/01
以台灣原民舞蹈團紀錄為出發點的紀錄片《跳進部落的孩子》,敘述關於在國際上成為傑出舞者、編舞者-布拉瑞揚,在多年後選擇回到台東故鄉,成立布拉瑞揚舞團,與非科班出身的原住民青年舞者創作原民群像的當代舞蹈。當同時面對於生活亦舞蹈的原住民舞者,舞團的未來與表演舞者的不確定性,是布拉瑞揚所擔憂與無法捉摸的。
Thumbnail
2025/05/01
以台灣原民舞蹈團紀錄為出發點的紀錄片《跳進部落的孩子》,敘述關於在國際上成為傑出舞者、編舞者-布拉瑞揚,在多年後選擇回到台東故鄉,成立布拉瑞揚舞團,與非科班出身的原住民青年舞者創作原民群像的當代舞蹈。當同時面對於生活亦舞蹈的原住民舞者,舞團的未來與表演舞者的不確定性,是布拉瑞揚所擔憂與無法捉摸的。
Thumbnail
2025/04/28
馬耀對林友達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什麼意思?」林友達族語並沒有馬耀他好,他問馬耀,馬耀摸摸他的頭,像哄小孩一樣說:「小時候,我如果害怕,我媽就會這樣跟我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不要害怕,祖靈會幫助你。
Thumbnail
2025/04/28
馬耀對林友達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什麼意思?」林友達族語並沒有馬耀他好,他問馬耀,馬耀摸摸他的頭,像哄小孩一樣說:「小時候,我如果害怕,我媽就會這樣跟我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不要害怕,祖靈會幫助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根據統計,台灣有近六成的老年人會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疾病,因此醫生用藥種類繁多的機率提高,也漸漸讓成年子女對於高齡父母「吃藥」這件事,變成一種「有按時服藥的日常習慣」,而容易忽視他們是否有「重複用藥」的問題。
Thumbnail
根據統計,台灣有近六成的老年人會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疾病,因此醫生用藥種類繁多的機率提高,也漸漸讓成年子女對於高齡父母「吃藥」這件事,變成一種「有按時服藥的日常習慣」,而容易忽視他們是否有「重複用藥」的問題。
Thumbnail
🍎情境 最近新聞沸沸揚揚的討論吃藥的問題,我想來我這邊的家長可能更早會遇到。有的孩子從小就吃癲癇的藥、吃注意力的藥、吃情緒的藥。其實家長們都戒慎恐懼,都很小心甚至很無助。因為不理解,所以其實很害怕。更有些保守的家長連糖果餅乾都一概禁止,畢竟添加物或者來源不明,凡事小心為上。 . 今天這裡不
Thumbnail
🍎情境 最近新聞沸沸揚揚的討論吃藥的問題,我想來我這邊的家長可能更早會遇到。有的孩子從小就吃癲癇的藥、吃注意力的藥、吃情緒的藥。其實家長們都戒慎恐懼,都很小心甚至很無助。因為不理解,所以其實很害怕。更有些保守的家長連糖果餅乾都一概禁止,畢竟添加物或者來源不明,凡事小心為上。 . 今天這裡不
Thumbnail
首先 先說,我會將這系列的主題做完 有時候,傳道授業,是最能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效果往往不高,因為多數時候,在今天的資訊環境中,基於平台的運營效益,亦或是人性,真正有質量的內容,往往會被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內容所淹沒 也因此,我並不打算,再透過以往的方式,單純以理念,文字去傳播信念與知識,就
Thumbnail
首先 先說,我會將這系列的主題做完 有時候,傳道授業,是最能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效果往往不高,因為多數時候,在今天的資訊環境中,基於平台的運營效益,亦或是人性,真正有質量的內容,往往會被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內容所淹沒 也因此,我並不打算,再透過以往的方式,單純以理念,文字去傳播信念與知識,就
Thumbnail
只要上了癮,任何東西──不再必然是藥物──都可以是毒品:莎拉的食物與電視、群交派對眾人的性癮、照顧莎拉的醫護人員不斷談論賭博的賭癮。毒品的意涵被擴充了,進而在電影中,它只是充當鬥爭的角色,展演為了填滿那個洞徒勞無功的嘗試:成癮與人類精神的搏鬥。最後導演也承認,能夠填滿洞的是「希望」。
Thumbnail
只要上了癮,任何東西──不再必然是藥物──都可以是毒品:莎拉的食物與電視、群交派對眾人的性癮、照顧莎拉的醫護人員不斷談論賭博的賭癮。毒品的意涵被擴充了,進而在電影中,它只是充當鬥爭的角色,展演為了填滿那個洞徒勞無功的嘗試:成癮與人類精神的搏鬥。最後導演也承認,能夠填滿洞的是「希望」。
Thumbnail
食藥史 本以為會艱澀難讀 實際上是個門外漢也可順利閱讀的藥物的書籍 作者想表達核心概念是: 世間沒有好藥,也沒有不好的藥,每一種藥都有好有壞 每一種有效的藥物,都有潛在的不良副作用 書中選了10種藥物 每一章節像是看故事般的走進藥物的世界 讓我最深刻的是第一章:鴉片 早期沒有藥物法令管制時,甚至寶寶
Thumbnail
食藥史 本以為會艱澀難讀 實際上是個門外漢也可順利閱讀的藥物的書籍 作者想表達核心概念是: 世間沒有好藥,也沒有不好的藥,每一種藥都有好有壞 每一種有效的藥物,都有潛在的不良副作用 書中選了10種藥物 每一章節像是看故事般的走進藥物的世界 讓我最深刻的是第一章:鴉片 早期沒有藥物法令管制時,甚至寶寶
Thumbnail
這是一場美國的鴉片戰爭,一百年前發生在中國,一百年後發生在美國,而美國的這場,竟是由藥廠引發的。 平台:Disney+ 片名:毒疫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裡面的官司,賠償都是真的。 藥是毒,這是我上藥理學課的時候印象極深的一句話。只有適當的劑量才能藥品的效果,要不,就是一種毒。
Thumbnail
這是一場美國的鴉片戰爭,一百年前發生在中國,一百年後發生在美國,而美國的這場,竟是由藥廠引發的。 平台:Disney+ 片名:毒疫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裡面的官司,賠償都是真的。 藥是毒,這是我上藥理學課的時候印象極深的一句話。只有適當的劑量才能藥品的效果,要不,就是一種毒。
Thumbnail
校園及網路上謠傳,只要服用「聰明藥」就能提升學習專注力,家長搶著買,只為了讓小孩成為人人口中的「學霸」。此類藥品在歐美國家更是盛行,這篇文章將會帶您認識究竟聰明藥為何物?為何造成如此轟動?以及其存在的社會隱憂。
Thumbnail
校園及網路上謠傳,只要服用「聰明藥」就能提升學習專注力,家長搶著買,只為了讓小孩成為人人口中的「學霸」。此類藥品在歐美國家更是盛行,這篇文章將會帶您認識究竟聰明藥為何物?為何造成如此轟動?以及其存在的社會隱憂。
Thumbnail
用或不用,舉凡二選一的問題通常選哪邊都是錯的。 到底要不要服藥?重要的是過程,這個家(孩子與父母)是怎麼去想的? 教育照顧者如何獲取知識,解析人性心理歷程,再整理這些資訊從中思考,關於自己所面對的處境應該怎麼辦才好。教育和思考是唯一彌平家庭心理條件差距的方式,提升照顧者的知能和行動。
Thumbnail
用或不用,舉凡二選一的問題通常選哪邊都是錯的。 到底要不要服藥?重要的是過程,這個家(孩子與父母)是怎麼去想的? 教育照顧者如何獲取知識,解析人性心理歷程,再整理這些資訊從中思考,關於自己所面對的處境應該怎麼辦才好。教育和思考是唯一彌平家庭心理條件差距的方式,提升照顧者的知能和行動。
Thumbnail
... 在美國待過的人也許都會奇怪美國人為什麼身體有這麼多慢性病痛。 他們的「痛人口」是一億, 其中兩千六百萬人要長期依賴止痛藥才能過正常日子。 2016 年全美國一共開出將近三億張止痛藥處方 –- 這都是含有鴉片的處方 ... 美國已經進入一場史無前例的鴉片戰爭。
Thumbnail
... 在美國待過的人也許都會奇怪美國人為什麼身體有這麼多慢性病痛。 他們的「痛人口」是一億, 其中兩千六百萬人要長期依賴止痛藥才能過正常日子。 2016 年全美國一共開出將近三億張止痛藥處方 –- 這都是含有鴉片的處方 ... 美國已經進入一場史無前例的鴉片戰爭。
Thumbnail
紀錄電影《請服藥》是以美國的學生與孩童用藥為主題,敘述關於阿德拉或利他能等藥物出現在美國校園甚至職場文化的狀況,訪談過去用藥的人和醫生與家長,甚至還有現在使用藥物的學生,來說明為何學生會想吃藥?還是明知有癮性的家長和醫生,又為何會演變成默許學生使用藥物的幕後者,藥物的使用究竟是一場救贖還是災難。
Thumbnail
紀錄電影《請服藥》是以美國的學生與孩童用藥為主題,敘述關於阿德拉或利他能等藥物出現在美國校園甚至職場文化的狀況,訪談過去用藥的人和醫生與家長,甚至還有現在使用藥物的學生,來說明為何學生會想吃藥?還是明知有癮性的家長和醫生,又為何會演變成默許學生使用藥物的幕後者,藥物的使用究竟是一場救贖還是災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