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兩難」13要吃藥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


🍎情境


最近新聞沸沸揚揚的討論吃藥的問題,我想來我這邊的家長可能更早會遇到。有的孩子從小就吃癲癇的藥、吃注意力的藥、吃情緒的藥。其實家長們都戒慎恐懼,都很小心甚至很無助。因為不理解,所以其實很害怕。更有些保守的家長連糖果餅乾都一概禁止,畢竟添加物或者來源不明,凡事小心為上。

.

今天這裡不談政治或者什麼陰謀論,因為彩虹藥水是惡意跟不尊重個人權益,甚至是虐待的問題,所以不在此限,因此我們只談如何提升判斷力。在孩子還沒有足夠判斷力之前,只能靠我們大人代為決定。而什麼是好的決定,什麼答案是為孩子好,那把尺沒有一定的形狀。也正因為抉擇很難,所以我們要提前練習,以面對未來的各種決定。

🍎怎麼了

我以一個簡化的思考模型,用三個面向來跟大家討論這個現象


第一 #考慮孩子的嚴重程度

不吃會怎樣嗎?像是癲癇用藥、癌症標靶藥物,有些症狀不及早控制可能會帶來長期的不良後果,這個較嚴重程度高。而孩子如果只是食慾比較差,中午睡不著,那雖然長期可能擔心會有些發育的影響,但我們不會歸類在嚴重的那一邊。

第二 #考慮藥物的副作用

這個藥是什麼等級的管制藥物?有哪些副作用?這些是在給孩子服用之前要先注意的。當然邏輯上嚴重的症狀才會用強度比較高的藥物,詢問並且考量副作用可能發生的機率或許對於判斷有些幫助。

但反過來說,一般人對於中藥或者廟裡的符水,卻又不會去考慮成分跟副作用。中藥有以毒攻毒的道理,因此有執照的中醫師會很小心使用,不會濫用砒霜、明礬、烏頭等藥物。然而我們周遭充斥著各種來路不明的中藥,或者婆婆媽媽介紹的藥膏,只因為別人介紹跟說好用,就沒考慮過可能的副作用。

符水的迷思就更別提了,其中硃砂是硫化汞的成分,也有一說會利用便宜的鉛丹代替使用,這些來路不明的成分進入體內,到底是獲得了庇佑還是禍害。

第三#醫生可以信賴嗎

過程中感覺怎樣?你的擔心有被照顧到嗎?台灣的醫療環境其實不錯,所以我常常會跟家長說,如果目前的醫生你存有疑慮,那就去其他醫院或者找其他醫生吧。重視自己不舒服的感覺也是很重要的,回應你的疑慮也是工作內容之一,醫病關係的建立也是醫學院就會教的內容,只是不一定每個醫生都會在意。

**我用幾個狀況來舉例,對著上面的圖看會比較好懂

這類的事情我通常不會用什麼溫柔的說法,而以就事論事為主。身為父母,這是名為責任的恐懼,我可以同理這份恐懼,也會陪你一段時間,但為了孩子我要推一把,不會陪你在恐懼中停留那麼久。

.

當牽涉到重大健康問題,而大人無法做判斷的情況,對孩子帶來的影響會很大,因為現狀常常是跟時間在賽跑。所以除了同理照顧大人的情緒,我更會傾向推著家長看清楚現狀。即便沒辦法馬上下結論,但至少腦袋也要動起來思考,思考你可能會失去什麼,然後停止思考那些無法解決或者沒有答案的答案。你的停在原地無法決定,成本是由孩子付出。

.

你可以試著用這些句子問問自己,讓自己覺察自己的恐懼,自己的擔憂。去探索自己是害怕失去?是害怕被醫生騙?是害怕被周遭的人責罵沒照顧好孩子?還是害怕自己學不會搞不懂?無法決定有背後的理由,要跨過那個理由身體才會動起來。

.

為了孩子提起勇氣,撿起那伴隨恐懼的責任,用自己的腦袋思考,練習去找資料,分辨資訊的真假,才不會把決定權交在別人手上,卻又懷疑自己懷疑對方。我不覺得什麼都要「聽從專業」,所以舉例的向度才加了一個「醫生給你的信賴感」。養孩子的確不像遊戲一樣可以重來,有攻略可以照抄,所以緊張在所難免。如果是自己的事情當然可以有自己的步調,可以給自己寬裕一點的時間與空間。但若已成為照顧者或者父母,恐怕要對自己嚴格一點,挑戰自己的想法,掙扎,考慮,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接受自己的軟弱、害怕與擔心,然後抉擇。

.

.

.

🍎複習一次

1.思考嚴重程度、副作用、跟醫生的合作感覺

2.從中挑戰自己的思考,認識自己躊躇猶豫的緣由是什麼

3.試著尋找資源跟資訊,練習分辨跟判斷

4.挑戰、掙扎、考慮,認識自己的軟弱、害怕與擔心,然後抉擇。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

歡迎追蹤臉書 (適合家長)

以及IG (適合青少年成人及本人)

看更多文章與參加活動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的沙龍
22會員
69內容數
各種教養相關的內容會在本專題中按照類別分類,方便大家查找。
2023/08/02
🍎情境 「不看著他寫作業就寫好幾個小時」「沒事就在那邊發呆」 孩子只想逃離那個地方,我只好陪著 IG影片 你家的孩子是左邊還是右邊呢? 🍎怎麼了 作業應該很無聊吧,對於孩子來說 看不到終點,應該很煩吧 用掉他玩的時間,應該很討厭吧 #孩子知道為什麼要有作業嗎? 老師出
Thumbnail
2023/08/02
🍎情境 「不看著他寫作業就寫好幾個小時」「沒事就在那邊發呆」 孩子只想逃離那個地方,我只好陪著 IG影片 你家的孩子是左邊還是右邊呢? 🍎怎麼了 作業應該很無聊吧,對於孩子來說 看不到終點,應該很煩吧 用掉他玩的時間,應該很討厭吧 #孩子知道為什麼要有作業嗎? 老師出
Thumbnail
2023/07/26
#Dilemma19 🍎情境 「不乖我扣點數喔」「集點之後我們就可以換獎品」 這些是我們自己在學校時期就常常聽到的方法跟話語。有些孩子為了獎品很努力,不過也有一群孩子總是因為被扣點數而哭天搶地。 好的點數,不好的點數,這些社會的規則,我們正透過這些活動教給孩子。 但孩子真的理解了嗎?
Thumbnail
2023/07/26
#Dilemma19 🍎情境 「不乖我扣點數喔」「集點之後我們就可以換獎品」 這些是我們自己在學校時期就常常聽到的方法跟話語。有些孩子為了獎品很努力,不過也有一群孩子總是因為被扣點數而哭天搶地。 好的點數,不好的點數,這些社會的規則,我們正透過這些活動教給孩子。 但孩子真的理解了嗎?
Thumbnail
2023/07/19
🍎情境 有時候光是談到早療,就會有很多人有想法跟意見。除了當事者以外,還有其他的親朋好友會你一言我一語的「哎呦,我家那個還不是很晚說話,現在也是很會講」「大隻雞慢啼啦」「還要什麼評估不是很麻煩?」「我們以前哪有那種東西,現在不是還是活得好好的」「他只是害羞」「他會講,他只是不想講」「上學
Thumbnail
2023/07/19
🍎情境 有時候光是談到早療,就會有很多人有想法跟意見。除了當事者以外,還有其他的親朋好友會你一言我一語的「哎呦,我家那個還不是很晚說話,現在也是很會講」「大隻雞慢啼啦」「還要什麼評估不是很麻煩?」「我們以前哪有那種東西,現在不是還是活得好好的」「他只是害羞」「他會講,他只是不想講」「上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情境 最近新聞沸沸揚揚的討論吃藥的問題,我想來我這邊的家長可能更早會遇到。有的孩子從小就吃癲癇的藥、吃注意力的藥、吃情緒的藥。其實家長們都戒慎恐懼,都很小心甚至很無助。因為不理解,所以其實很害怕。更有些保守的家長連糖果餅乾都一概禁止,畢竟添加物或者來源不明,凡事小心為上。 . 今天這裡不
Thumbnail
🍎情境 最近新聞沸沸揚揚的討論吃藥的問題,我想來我這邊的家長可能更早會遇到。有的孩子從小就吃癲癇的藥、吃注意力的藥、吃情緒的藥。其實家長們都戒慎恐懼,都很小心甚至很無助。因為不理解,所以其實很害怕。更有些保守的家長連糖果餅乾都一概禁止,畢竟添加物或者來源不明,凡事小心為上。 . 今天這裡不
Thumbnail
新北市私幼餵藥案話題持續延燒,許多民眾在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參加「不藥傷孩」活動,約八百名家長帶著孩子參加,高喊要求新北市政府揭露真相。 藥物對孩童的影響程度,這可是個讓人疑惑的議題。畢竟,孩子們的身體和心智正處於發展階段,藥物的使用是否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長遠的影響呢?
Thumbnail
新北市私幼餵藥案話題持續延燒,許多民眾在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參加「不藥傷孩」活動,約八百名家長帶著孩子參加,高喊要求新北市政府揭露真相。 藥物對孩童的影響程度,這可是個讓人疑惑的議題。畢竟,孩子們的身體和心智正處於發展階段,藥物的使用是否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長遠的影響呢?
Thumbnail
最近關於幼兒園餵藥事件的新聞事件引起很多家長的關注,相信各位家長一定很擔心自己家中的小孩上幼兒園,是否也會遭遇類似的情況呢?針對這件事跟你們分享5大警訊,可以觀察孩子,回到家後是否出現以下情況,就應該進一步就醫檢查。另外提供4點注意事項,平常可以教育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幼兒園餵藥事件懶人包 新北市幼
Thumbnail
最近關於幼兒園餵藥事件的新聞事件引起很多家長的關注,相信各位家長一定很擔心自己家中的小孩上幼兒園,是否也會遭遇類似的情況呢?針對這件事跟你們分享5大警訊,可以觀察孩子,回到家後是否出現以下情況,就應該進一步就醫檢查。另外提供4點注意事項,平常可以教育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幼兒園餵藥事件懶人包 新北市幼
Thumbnail
最近台灣的教育環境,因為時事新聞的爆發,變得氣氛不如以往。 幼兒園的餵藥事件,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事件仍舊偵察中,希望能盡速獲得解決,杜絕孩子們成長的煉獄,還給人民一個安心的空間。 這件事裡面,勾出了許多的案外案。 其中讓我在意,也特別擔憂的,就是在於昨日的一篇新聞報導。
Thumbnail
最近台灣的教育環境,因為時事新聞的爆發,變得氣氛不如以往。 幼兒園的餵藥事件,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事件仍舊偵察中,希望能盡速獲得解決,杜絕孩子們成長的煉獄,還給人民一個安心的空間。 這件事裡面,勾出了許多的案外案。 其中讓我在意,也特別擔憂的,就是在於昨日的一篇新聞報導。
Thumbnail
首先 先說,我會將這系列的主題做完 有時候,傳道授業,是最能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效果往往不高,因為多數時候,在今天的資訊環境中,基於平台的運營效益,亦或是人性,真正有質量的內容,往往會被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內容所淹沒 也因此,我並不打算,再透過以往的方式,單純以理念,文字去傳播信念與知識,就
Thumbnail
首先 先說,我會將這系列的主題做完 有時候,傳道授業,是最能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效果往往不高,因為多數時候,在今天的資訊環境中,基於平台的運營效益,亦或是人性,真正有質量的內容,往往會被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內容所淹沒 也因此,我並不打算,再透過以往的方式,單純以理念,文字去傳播信念與知識,就
Thumbnail
因為幾乎是禁止小孩吃糖這件事,糖果對兒子的誘惑就更大了。 昨天他上主日學時,老師用糖果(跳跳糖、棉花糖)作為答題的獎勵,我看兒子一點都提不起勁(以往他超愛搶答,因為答對會有老師的鼓勵或讚美)。 因為他跑來跟我說答對他可以開那個糖來吃嗎?我用眼神告訴他不可以,導致他對這件事完全興致缺缺。 回家的路上我
Thumbnail
因為幾乎是禁止小孩吃糖這件事,糖果對兒子的誘惑就更大了。 昨天他上主日學時,老師用糖果(跳跳糖、棉花糖)作為答題的獎勵,我看兒子一點都提不起勁(以往他超愛搶答,因為答對會有老師的鼓勵或讚美)。 因為他跑來跟我說答對他可以開那個糖來吃嗎?我用眼神告訴他不可以,導致他對這件事完全興致缺缺。 回家的路上我
Thumbnail
「所有的藥都是毒藥,妳給他吃藥,這樣好嗎?」 這樣的問句,不用你問,作為母親,連我自己都在心裡問自己超過365遍。 今天是12月2日,恰巧在去年今天我帶我的孩子Jensen轉診到台大兒童醫院已經過了365天,那天在與醫生深談後,我拿著醫生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診斷書和藥單,接受了我要讓他吃藥的選擇。
Thumbnail
「所有的藥都是毒藥,妳給他吃藥,這樣好嗎?」 這樣的問句,不用你問,作為母親,連我自己都在心裡問自己超過365遍。 今天是12月2日,恰巧在去年今天我帶我的孩子Jensen轉診到台大兒童醫院已經過了365天,那天在與醫生深談後,我拿著醫生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診斷書和藥單,接受了我要讓他吃藥的選擇。
Thumbnail
「這個病人等等交給我。」倒是直接衛教病人聽得進去嗎?病人說沒問題,真的是沒問題嗎?這可不行,畢竟我的人生夢想,是讓民眾願意問問題。至今,林先生都有持續回來拿藥,也會特別來我的班,問我問題。
Thumbnail
「這個病人等等交給我。」倒是直接衛教病人聽得進去嗎?病人說沒問題,真的是沒問題嗎?這可不行,畢竟我的人生夢想,是讓民眾願意問問題。至今,林先生都有持續回來拿藥,也會特別來我的班,問我問題。
Thumbnail
寶貝自從上學後,感冒次數頻繁,好沒幾天就又會再次中獎,然後就在感冒中無限循環……
Thumbnail
寶貝自從上學後,感冒次數頻繁,好沒幾天就又會再次中獎,然後就在感冒中無限循環……
Thumbnail
用或不用,舉凡二選一的問題通常選哪邊都是錯的。 到底要不要服藥?重要的是過程,這個家(孩子與父母)是怎麼去想的? 教育照顧者如何獲取知識,解析人性心理歷程,再整理這些資訊從中思考,關於自己所面對的處境應該怎麼辦才好。教育和思考是唯一彌平家庭心理條件差距的方式,提升照顧者的知能和行動。
Thumbnail
用或不用,舉凡二選一的問題通常選哪邊都是錯的。 到底要不要服藥?重要的是過程,這個家(孩子與父母)是怎麼去想的? 教育照顧者如何獲取知識,解析人性心理歷程,再整理這些資訊從中思考,關於自己所面對的處境應該怎麼辦才好。教育和思考是唯一彌平家庭心理條件差距的方式,提升照顧者的知能和行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