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兩難」13要吃藥嗎?

.
.

🍎情境

最近新聞沸沸揚揚的討論吃藥的問題,我想來我這邊的家長可能更早會遇到。有的孩子從小就吃癲癇的藥、吃注意力的藥、吃情緒的藥。其實家長們都戒慎恐懼,都很小心甚至很無助。因為不理解,所以其實很害怕。更有些保守的家長連糖果餅乾都一概禁止,畢竟添加物或者來源不明,凡事小心為上。
.
今天這裡不談政治或者什麼陰謀論,因為彩虹藥水是惡意跟不尊重個人權益,甚至是虐待的問題,所以不在此限,因此我們只談如何提升判斷力。在孩子還沒有足夠判斷力之前,只能靠我們大人代為決定。而什麼是好的決定,什麼答案是為孩子好,那把尺沒有一定的形狀。也正因為抉擇很難,所以我們要提前練習,以面對未來的各種決定。

🍎怎麼了

我以一個簡化的思考模型,用三個面向來跟大家討論這個現象
第一 #考慮孩子的嚴重程度
不吃會怎樣嗎?像是癲癇用藥、癌症標靶藥物,有些症狀不及早控制可能會帶來長期的不良後果,這個較嚴重程度高。而孩子如果只是食慾比較差,中午睡不著,那雖然長期可能擔心會有些發育的影響,但我們不會歸類在嚴重的那一邊。
第二 #考慮藥物的副作用
這個藥是什麼等級的管制藥物?有哪些副作用?這些是在給孩子服用之前要先注意的。當然邏輯上嚴重的症狀才會用強度比較高的藥物,詢問並且考量副作用可能發生的機率或許對於判斷有些幫助。
但反過來說,一般人對於中藥或者廟裡的符水,卻又不會去考慮成分跟副作用。中藥有以毒攻毒的道理,因此有執照的中醫師會很小心使用,不會濫用砒霜、明礬、烏頭等藥物。然而我們周遭充斥著各種來路不明的中藥,或者婆婆媽媽介紹的藥膏,只因為別人介紹跟說好用,就沒考慮過可能的副作用。
符水的迷思就更別提了,其中硃砂是硫化汞的成分,也有一說會利用便宜的鉛丹代替使用,這些來路不明的成分進入體內,到底是獲得了庇佑還是禍害。
第三#醫生可以信賴嗎
過程中感覺怎樣?你的擔心有被照顧到嗎?台灣的醫療環境其實不錯,所以我常常會跟家長說,如果目前的醫生你存有疑慮,那就去其他醫院或者找其他醫生吧。重視自己不舒服的感覺也是很重要的,回應你的疑慮也是工作內容之一,醫病關係的建立也是醫學院就會教的內容,只是不一定每個醫生都會在意。
**我用幾個狀況來舉例,對著上面的圖看會比較好懂
這類的事情我通常不會用什麼溫柔的說法,而以就事論事為主。身為父母,這是名為責任的恐懼,我可以同理這份恐懼,也會陪你一段時間,但為了孩子我要推一把,不會陪你在恐懼中停留那麼久。
.
當牽涉到重大健康問題,而大人無法做判斷的情況,對孩子帶來的影響會很大,因為現狀常常是跟時間在賽跑。所以除了同理照顧大人的情緒,我更會傾向推著家長看清楚現狀。即便沒辦法馬上下結論,但至少腦袋也要動起來思考,思考你可能會失去什麼,然後停止思考那些無法解決或者沒有答案的答案。你的停在原地無法決定,成本是由孩子付出。
.
你可以試著用這些句子問問自己,讓自己覺察自己的恐懼,自己的擔憂。去探索自己是害怕失去?是害怕被醫生騙?是害怕被周遭的人責罵沒照顧好孩子?還是害怕自己學不會搞不懂?無法決定有背後的理由,要跨過那個理由身體才會動起來。
.
為了孩子提起勇氣,撿起那伴隨恐懼的責任,用自己的腦袋思考,練習去找資料,分辨資訊的真假,才不會把決定權交在別人手上,卻又懷疑自己懷疑對方。我不覺得什麼都要「聽從專業」,所以舉例的向度才加了一個「醫生給你的信賴感」。養孩子的確不像遊戲一樣可以重來,有攻略可以照抄,所以緊張在所難免。如果是自己的事情當然可以有自己的步調,可以給自己寬裕一點的時間與空間。但若已成為照顧者或者父母,恐怕要對自己嚴格一點,挑戰自己的想法,掙扎,考慮,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接受自己的軟弱、害怕與擔心,然後抉擇。
.
.
.

🍎複習一次

1.思考嚴重程度、副作用、跟醫生的合作感覺
2.從中挑戰自己的思考,認識自己躊躇猶豫的緣由是什麼
3.試著尋找資源跟資訊,練習分辨跟判斷
4.挑戰、掙扎、考慮,認識自己的軟弱、害怕與擔心,然後抉擇。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
以及IG (適合青少年成人及本人)
看更多文章與參加活動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非典型臨床心理師,現為沛智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中山企管畢業後前往澳洲、日本渡假打工,回台工作後發現自己想要做「適合自己的工作」而轉職臨床心理師。現在專長是早期療育與親職教育,讓我一起陪你和孩子一起面對人生的煩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