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有藥癮了嗎?

2023/12/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系列文章簡介

爸媽心裡學旨在幫助大眾更能理解、解讀自己爸媽心裡的擔憂與困擾。系列文章將透過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來探討高齡者生理老化、心理學、情感支持和靈性需求等主題,並提供實用的建議和可能的解決方案。如果有專業的問題,請大家務必要找醫生諮詢喔!


Key takeaways

在高齡醫學領域裡,在老年人身上最容易發生的心理疾病,除了「3D」之外,其實還有一項容易被忽略的潛在問題 - 藥物成癮問題。
根據統計,台灣有近六成的老年人會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疾病,因此醫生用藥種類繁多的機率提高,也漸漸讓成年子女對於高齡父母「吃藥」這件事,變成一種「有按時服藥的日常習慣」,而容易忽視他們是否有「重複用藥」的問題。
raw-image


「誒~你可以再去幫我買上次那個安眠藥嗎?」

「啊?我上次剛幫你買的那些,你都吃完了喔?」

「還有一半啦,但要從國外買回來,我怕吃完還買不到啊」

「喔….是喔....好吧」

(媽媽最近依賴安眠藥的狀況好像越來越嚴重,這樣真的正常嗎?)



在還沒進入到高齡領域前,我對於「上癮」與年長者之間,並沒有什麼直接關聯性的想法。我最初的想像,有「毒癮」、「酒癮」、「沈迷賭博」的年長者,可能大多是從年輕或成年時,就一直反覆、無法成功戒斷,因而延伸到老年的一種問題。


在高齡醫學領域裡,在老年人身上最容易發生的心理疾病,除了「3D」- 憂鬱症(Depression)、失智症(Dementia)和譫妄(Delirium)之外,其實還有一項容易被家人忽略的潛在問題 - 藥物成癮問題。


事實上,成癮是一種高度復發性、慢性的大腦疾病,與多巴胺、血清素系統的功能失調有關,研究也顯示成癮約有5-7成的遺傳性(heritability)。患者長期使用成癮物質,進而影響大腦的邊緣系統(掌管情緒症狀)、前額葉腦區(掌管控制力,「煞車」),導致強迫性的求藥行為。生病的大腦就好比失速列車,當成癮物質的線索出現,就會不顧一切的無法控制。


為何台灣高齡者容易有藥物濫用的情況?


  • 台灣目前的全民健保制度,讓年長者看醫生付出的成本相對低廉,造就了一些長者只要一有小病就往醫院、診所跑的狀況,甚至希望醫生能多開幾種藥 (撈回本?) 的想法,演變成去醫院看診後帶回的藥袋,比去超市買回家的東西還要多。


  • 根據統計,台灣有近六成的老年人會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疾病,因此醫生用藥種類繁多的機率提高,也漸漸讓成年子女對於高齡父母「吃藥」這件事,變成一種「有按時服藥的日常習慣」,而容易忽視他們是否有「重複用藥」的問題。


  • 台灣部分高齡者喜歡「自己當醫生」,會直接去住家附近藥局買成藥,外加許多廣告成藥費用低廉,造成生病不去醫院或診,自行增加用藥比例的不當問題。


  • 生理狀況的變化。的確高齡者會因為身體各器官系統老化,而導致「睡眠障礙」,甚至是找不出病因的「慢性疼痛」問題,這些症狀往往使人更容易想要依賴、加重藥物的使用比例。


  • 心理問題。高齡者面對生理退化的無力感、親友離世的悲傷、社會角色的轉變,外加台灣教育也較少教導情緒表達,更導致高齡者的焦慮與憂鬱情緒不易被發現,這些心理壓力有時會轉變成對藥物的成癮與依賴。



有成癮的長者通常會有什麼徵兆?該怎麼辦?


根據統計資料,65 歲或以上的女性較常濫用處方藥,而男性則較常濫用酒精在高齡者中,藥物濫用問題的確很難在早期就被辨識出來,有時候會被誤診為憂鬱症、失智或是與其他疾病合併出現的狀況,以下是成癮的高齡者可能在日常生活出現的狀況:

  • 行為徵兆:變得較暴躁或易怒、逃避社交接觸、開始對所有事物都提不起興致
  • 認知徵兆:出現記憶障礙、困惑和迷惘、口齒不清、日間倦怠
  • 生理徵兆:體重大幅改變、忽視個人衛生清潔、飲食失調、喪失協調感
  • 精神徵兆:睡眠失調(睡得過多、過少)、情緒大幅波動、焦慮、抑鬱


藥物濫用及成癮問題的確是個棘手的問題,但仍有許多可能的治療選擇,其中包括:

  • 認知和行為治療
  • 自助或小組治療
  • 以藥物為基礎的治療


成癮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治療,或單靠意志力就可以控制克服,如果身邊親友有成癮問題,建議可至醫院「身心精神科」、「成癮治療科」,充分評估了解成癮原因,以獲得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的諮商治療,降低戒斷的情況發生。


San’s Second Act|第二人生提案室 #ageless #livewell 自我覺察|科技與醫療|理想生活規劃設計 提供大腦認知、精神心理領域的國際醫學與科技新知,高齡者實踐理想生活的案例、秘訣與工具指南,重塑你的第二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