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職涯FAQ

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職涯FAQ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篇文章想回答四個問題: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的不同、地位高低(如果有)、技術需求與其他能力需求,還有,我是一個好的專案經理,是否能成為好的產品經理?

這些問題實在被私訊太多次,或是朋友進入的公司號稱要找「產品經理」,但實際上是找「專案經理」,讓他有點失望,這算是老掉牙的問題了,但我還是常收到詢問,讓我用我的經驗與解讀,來FAQ釐清一下吧!(PM真的很愛寫FAQ啊!不管哪種PM……)

Q: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有什麼不同?

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推出一個「成功的產品」,所謂的成功,最直觀的就是受到(目標)市場歡迎,帶來營收與利潤,或者是達到公司的策略目標。進一步,產品經理還要管理到產品的「生命週期」,從第一版釋出、根據市場需求的迭代與改進,甚至到「退場」,都是產品經理策略的一環。

專案經理最重要的目標,有名的專案管理金三角定義得很清楚--時間、成本、範疇的三個角,產出了「品質」這個三角形的面,所以好的專案經理應該要能讓專案「在時間內」、「在成本內」,達到「如預期的範疇」,且具有「可接受的品質」,然後成功交付專案。

或是像下面這張圖一樣(誤)

產品經理像是定義「要做什麼」,專案經理則是決定「怎麼執行」,且確保「成功、正確地執行」。

另外,專案的範圍其實比產品廣,因為有時一個專案中,並不會有產品,例如這個專案可能是流程優化的專案,或是可能是一個工程施工案,或是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川普多年前的節目「誰是接班人?」(曝露年紀了!)裡面每一集都有一個「專案」,然後兩隊各選出一個專案負責人帶領團隊執行,團隊輸了那個負責人常變成眾矢之的被fire,其實那人就是(命苦的)專案經理(我當時年紀小,不然早該看清這件事的啊!!)

Q:產品經理的地位比較專案經理高?

我之前曾經以為產品經理地位有比較高,做的事比較有價值,因為「定義要做什麼」,感覺總是比「最有效率執行」還要重要?

但也要你真正能定義「要做什麼」。而且還要有強大的專案經理來幫你在風頭上如期產出。這就大概像是創業到底是idea重要,還是執行重要之爭吧?

而且最後常常發現,許多產品經理定義的,還是老闆說要做的東西,他們做的只是畫出介面來,或依照許願組出一台硬體來,老闆就是他唯一的用戶(淒涼哭)。

而專案經理若是有強大的專案控管能力,其實到哪邊都會非常吃香,因為公司總是會有大大小小的專案要執行,而所有的老闆,都會欣賞一個能讓專案「如期」、「在成本內」,「達到原本定義的範疇」,且「品質ok」的人才,所謂的CEO,也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執行」長啊!(當然執行長已經是個不同檔次的生物XD)

Q:我是一個好的專案經理,就能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嗎?

如果前面的FAQ你看懂了,這題應該很容易回答,我認為兩者的mindset與所需能力完全不同。

一個像是立法院,一個像是行政院(這什麼比喻XD)(不要跟我說內閣制!)

一個面對的是市場、用戶,可能有些會對到行銷,心胸要開放,甚至天馬行空,一個面對的是「資源提供者」,多為開發人員、外包廠商,要保守,控制資源與風險。所以本質上是天差地遠。

什麼你說你在公司同時要定義產品又要做專案管理?台灣很多公司都是這樣子的(拍肩),我也是這樣過來的(仰頭防止淚水滑落)。

這樣做也有好處,就是你在跟工程師溝通時,會非常清楚為什麼要做這個功能,很有底氣去說(ㄅㄧ)服(ㄙˇ)工程師,針對技術建議或瓶頸也能適當地做調整。

但缺點除了爆肝(誰在乎?)之外,常常產品經理就會變得非常「技術」,被技術限制所宥,難以真正看到市場的需求,即使有聽到,在心中就先用技術打槍,覺得這工程師一定要做很久不如不提,或是「敝帚自珍」(年輕的我就是!),在介紹產品時講到太多技術突破之處,但大家霧煞煞。

Q:我沒有技術背景,能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專案經理嗎?

我就是個不懂技術的PM(笑)。

我認為對產品的熱情,以及發掘用戶需求並解決痛點的能力,是一個產品經理關鍵的能力。

而對專案風險的掌控度與應變的靈活度,以及與多方利害關係人溝通協商的能力,是一個專案經理關鍵的能力。

這些都不需要技術背景,但是真的要講的話,專案經理更需要有技術背景,因為這可以幫助你更容易與工程師溝通,也更容易了解可能的問題,但是技術背景可能也變成你的侷限,如果你陷入了「一知半解比無知更可怕」的自大中,針對工程師的反饋,處處挑戰,認為自己寫還比較快,那這反而會變成弱點。

反而是要去想,懂技術的專案經理這麼多,你有什麼優勢?該怎麼做,才能發揮你的優勢?

另外我倒是很好奇,為什麼都沒有人詢問我:「我沒有行業知識,能成為一個好的PM嗎」?

真的,從來沒有一個人詢問過我,但這明明是許多面試時老闆的第一考量呀?

在我的經驗中,我認為行業知識反而比技術能力更重要,因為這個行業的使用者是怎麼想的、有什麼樣的需求、是怎麼樣的行為、會接受/不會接受什麼樣的解法,對產品經理的產品設計,與專案經理的專案執行與風險控管,都有很大的關聯,非產業的PM,可能連大家互相溝通的「行話」都不懂,遑論理解與溝通了。這就是所謂的「落地」,很多產品/專案成功與否,都與落地有很大的關聯。

但這邊的行業經驗,也並不需要什麼「多年業界經驗」的高深經驗,而是類似80–20法則那樣,知道這個行業最重要的20%的知識,至少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知道怎麼樣去補強就可以了。

結論--接受流動的職涯可能

其實我認為這些問題背後,都隱含了一些「擔憂自己不能勝任」的不自信。

但我想強調職涯這件事,是「流動」的,每個人無論有什麼樣的特質和經驗,到一家新公司,做一個新工作,都會需要許多磨合,才能讓自己融入這個組織與工作職掌。

所以其實不用太過擔心「自己這樣的條件能不能勝任」,因為從一開始你從外部看這個工作,一定會有你自己不足需要調整的地方,所以重要的是你適應環境與自我進化的能力,你能不能快速找到在這家公司中,這個職位所需要的關鍵能力與行為是什麼,然後快速到達這個目標。

我認為不應該太理想化,想讓自己都「準備好了」再做這件事,因為你也是會進化的,只要你想清楚自己的優勢與進化方向,老闆都敢用你了,就沒什麼好怕的了!


如果你/妳喜歡我的文章,記得給我個愛心讓我知道,更歡迎用街口支付打賞!
也要記得追蹤我,讓我可以持續提供優質文章給你/妳~

avatar-img
Evonne Tsai的沙龍
64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vonne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Chome與momo購物真的差不多?從使用者體驗、基礎建設,到集團策略,產品經理的觀點。做為前電商的一員,我一直很關心momo和PChome的戰爭,我想在這篇文章中,分享我觀察到的點,也藉由這個分析,帶大家認識電商的商業模式、競爭優勢,以及momo的策略布局。
使用者旅程分析是產品經理或是UI/UX設計師很常用的方法論,甚至我認為,這是產品經理要「真正掌握一個產品」最基本的工具。 什麼是使用者旅程呢?它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描繪出這個人如何使用你的產品,達到他的目的、中間會經過什麼過程、和你的產品有什麼接觸」的整個過程。
你猜猜iPhone顛覆了多少產業?這是Evonne跟你一起討論產品議題的第38篇,上次的PM下午茶,我們討論到「如果巨頭要做這個生意,我該怎麼辦(連結點我)」,從三個角度我們分析了,如何選擇一個巨頭不想投入,也不能投入的產業,另外還有靠在地營運以及使用者體驗,讓巨頭無法和你競爭。
PChome與momo購物真的差不多?從使用者體驗、基礎建設,到集團策略,產品經理的觀點。做為前電商的一員,我一直很關心momo和PChome的戰爭,我想在這篇文章中,分享我觀察到的點,也藉由這個分析,帶大家認識電商的商業模式、競爭優勢,以及momo的策略布局。
使用者旅程分析是產品經理或是UI/UX設計師很常用的方法論,甚至我認為,這是產品經理要「真正掌握一個產品」最基本的工具。 什麼是使用者旅程呢?它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描繪出這個人如何使用你的產品,達到他的目的、中間會經過什麼過程、和你的產品有什麼接觸」的整個過程。
你猜猜iPhone顛覆了多少產業?這是Evonne跟你一起討論產品議題的第38篇,上次的PM下午茶,我們討論到「如果巨頭要做這個生意,我該怎麼辦(連結點我)」,從三個角度我們分析了,如何選擇一個巨頭不想投入,也不能投入的產業,另外還有靠在地營運以及使用者體驗,讓巨頭無法和你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