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編輯不失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一些有機會分享的場合,我常常提出一個觀念問題。所謂觀念問題,就是「大家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沒有公認的定論,卻可以引發一些思考」的題目。

raw-image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

跟三十年前相比(我自己頭腦剛開竅的時候),現在習慣在網路上活動的人們每天接收的資訊,沒有百倍也有十倍,但為什麼似乎沒有十倍百倍的聰明?

上述的這一段話,起源於在某個場合對某位名人發言的回應。這位名人的理論大致上是這樣的(希望我沒有誤解):

我(該名人)的網站每個月有數十萬人閱覽,在場的各位(傳統印刷媒體編輯)有多少有我這樣的影響力?

而且現在資訊開放自由,大家無論對哪方面的資訊有興趣,都可以找到無數的免費資訊可以吸收;所以往後像是編輯或記者這類的職業將會逐漸失去價值、傳統媒體也會沒落。

這個推論方式的前提是對的,但結論並不全然如此。

當然,資訊的吸收量跟聰明與否有一種鬆散的正向關係;任何人基於聰明才智所達到的成就,多少都奠基於來自他人的知識。

平均來說,現在比三十年前進步很多也是不爭的事實,但究竟現在的人比過去聰明十倍還是百倍,則要看「聰明」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以西方人說的「informed decision」(直譯為「以資訊為基礎的決策」)而言,現在的人面對日常生活、投資、消費、政治等等環境,確實比過去聰明十倍;但社會也在進步,面對一些嚴肅的主題,上至國家和自我認同、下至社群網路上的隱私保護,還是會有很多令人措手不及的狀況需要面對。

所以,十倍聰明或許還不夠。

對於這個觀念問題,我提出的部份答案是兩個字:「Editorial」和「Journalism」,意思大致是「基於編輯專業的選材、導讀、製作」和「基於新聞專業的客觀報導和分析」。

就像「資料」經過消化才能變成「資訊」一樣,隨機閱讀的資訊無論份量多大,還是必須經過人腦的消化反芻,才會變成「informed decision」。

如果讀者自己有消化反芻的能力,很好;如果能力不是很夠、或是仍然需要參考其他人的意見和分析(無論專不專業),那麼包括意見領袖、編輯、記者在內的這些人士,就還是有存在的價值。

當然,並不是說掛上「記者」或「編輯」這類頭銜,說的話做的事就一定可信、意見就一定有參考價值,所以我的答案並不是「這個社會需要記者編輯」,而是「Editorial」和「Journalism」、也就是這些職位所秉持的專業精神,還是有它的存在價值;具備這些精神的人們(包括上述的那位名人在內),對於這個社會仍然有所貢獻。

這兩天剛好又看到一則小新聞。Facebook的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最近也說了一句意思類似的話:

If you project forward 10 years, each person will share about 1,000 times more things per day than they are now.

(10年之後,每個人每天分享到的資訊會是現在的1,000倍。)

──Too Much Information

希望到那個時候,好的編輯和記者都還不會失業。

參考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傅瑞德的沙龍
785會員
258內容數
生涯橫跨科技、出版、行銷顧問業;曾創立過多家數位媒體,並擔任雜誌總編輯與社長。專注商管、網路、科技、語言、軍事等領域;曾任教大學中文系,並擔任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目前為企業與新創公司媒體策略、產品行銷、語言應用顧問,提供品牌再造與中英文文案教學等服務。
傅瑞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1/23
為簡化個人作品發表平台管理的作業,之後《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的方格子分站(也就是這裡)將暫停更新,新文章會發表在主站 http://hardcopy.cafe 上。 如果您是這邊尚未期滿的付費讀者,請寫信到 ask@tuna.to 跟我聯繫,我會同樣提供付費會員資格給您。如果您想透過email收到最
2021/11/23
為簡化個人作品發表平台管理的作業,之後《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的方格子分站(也就是這裡)將暫停更新,新文章會發表在主站 http://hardcopy.cafe 上。 如果您是這邊尚未期滿的付費讀者,請寫信到 ask@tuna.to 跟我聯繫,我會同樣提供付費會員資格給您。如果您想透過email收到最
2021/10/21
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背後的運作和理由跟你想像的可能不一樣。
Thumbnail
2021/10/21
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背後的運作和理由跟你想像的可能不一樣。
Thumbnail
2021/10/21
延續了先前幾篇相關文章的討論,我仍然認為Intel這個系列的廣告如果不是對Apple意氣用事,就只是在跟現有的幾家大客戶搏感情。如果從產品行銷的角度來看,應該還是有更好的方法。
Thumbnail
2021/10/21
延續了先前幾篇相關文章的討論,我仍然認為Intel這個系列的廣告如果不是對Apple意氣用事,就只是在跟現有的幾家大客戶搏感情。如果從產品行銷的角度來看,應該還是有更好的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數以千萬計的資訊流傳,當大腦要做出是否接受,或是為什麼不接受,總會花上好一番功夫。資訊量很龐大與是否接受這兩件事相乘後,是一個光想到這就備感疲憊的一件事。 省時間與省力氣中,到底省了什麼?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會用最省力的方式求生存,於是我們看得越多,大腦也越容易轉成省力模式,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數以千萬計的資訊流傳,當大腦要做出是否接受,或是為什麼不接受,總會花上好一番功夫。資訊量很龐大與是否接受這兩件事相乘後,是一個光想到這就備感疲憊的一件事。 省時間與省力氣中,到底省了什麼?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會用最省力的方式求生存,於是我們看得越多,大腦也越容易轉成省力模式,
Thumbnail
任何題材都能寫,然而關鍵在於你對資訊的掌控與理解能力,能否成就你的觀點。如果你連資訊把關能力都沒有,那怎麼可能輸出有營養價值的內容?你的行為甚至會砸毀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文字招牌。
Thumbnail
任何題材都能寫,然而關鍵在於你對資訊的掌控與理解能力,能否成就你的觀點。如果你連資訊把關能力都沒有,那怎麼可能輸出有營養價值的內容?你的行為甚至會砸毀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文字招牌。
Thumbnail
記得前幾天聽PODCAST的時候,有聽到經過統計,現在人類在閱讀型的文章,整體專注力大概只有前26秒,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媒體,記者都大篇幅且落落長地陳述。現在反而越長越硬的報導,越難受到讀者的青睞。
Thumbnail
記得前幾天聽PODCAST的時候,有聽到經過統計,現在人類在閱讀型的文章,整體專注力大概只有前26秒,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媒體,記者都大篇幅且落落長地陳述。現在反而越長越硬的報導,越難受到讀者的青睞。
Thumbnail
以下我整理五點新聞編輯的必備特質,如果你都符合,恭喜你,可能天生就該吃這行飯!不符合的也沒關係,慢慢增加這部分的能力,或是讓用人主管看見你的潛力,也能走上編輯室之路。
Thumbnail
以下我整理五點新聞編輯的必備特質,如果你都符合,恭喜你,可能天生就該吃這行飯!不符合的也沒關係,慢慢增加這部分的能力,或是讓用人主管看見你的潛力,也能走上編輯室之路。
Thumbnail
從事幾個月的媒體工作的小小心得與日記 同時也想藉文章宣洩點不知該如何說起的情緒
Thumbnail
從事幾個月的媒體工作的小小心得與日記 同時也想藉文章宣洩點不知該如何說起的情緒
Thumbnail
身為一個長期訂閱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讀者,對於這幾個月來巨思文化集團在電子報上的做法,我想說:我看不到以往「經理人」與「數位科技」的 「Sense」有用心在像我這種透過Email訂閱電子報的觀眾上。 門面有失專業,文章內容與定位不符,恭喜你們得到了許多蹭時事流量的觀眾,失去的只是像我這種少數人種。
Thumbnail
身為一個長期訂閱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讀者,對於這幾個月來巨思文化集團在電子報上的做法,我想說:我看不到以往「經理人」與「數位科技」的 「Sense」有用心在像我這種透過Email訂閱電子報的觀眾上。 門面有失專業,文章內容與定位不符,恭喜你們得到了許多蹭時事流量的觀眾,失去的只是像我這種少數人種。
Thumbnail
你有想過,我們身處在什麼樣的時代嗎?又或許,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感受」,就足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說:「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知識焦慮的時代,因此我們面對更多更廣的選擇,反而更不快樂」。然而在我讀了⟪躍遷⟫這本書後,我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你有想過,我們身處在什麼樣的時代嗎?又或許,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感受」,就足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說:「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知識焦慮的時代,因此我們面對更多更廣的選擇,反而更不快樂」。然而在我讀了⟪躍遷⟫這本書後,我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