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思考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數以千萬計的資訊流傳,當大腦要做出是否接受,或是為什麼不接受,總會花上好一番功夫。資訊量很龐大與是否接受這兩件事相乘後,是一個光想到這就備感疲憊的一件事。



raw-image


省時間與省力氣中,到底省了什麼?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會用最省力的方式求生存,於是我們看得越多,大腦也越容易轉成省力模式,就是乾脆不思考了。

我們通常會去看最聳動的標題、最好理解的懶人包、人家整理好的表格、或是不用花力氣就能一目了然的趨勢整理,說好聽一點是省時間,實際一點是我們懶得思考了。這種感覺,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越想越覺得恐怖。恐怖的原因在於當我們接受資訊變得越來越理所當然後,我們是不是就不想了。因為我們感覺「好像知道」。

思考的背後的意義

日更100多天的時間裡,我發現了一個未曾想到的收穫:

文章也好、podcast也好、圖片也好、各種產出的形式也好,其實都是創作者在吸收後思考下的產物,這些代表著吸收之後透過「思考」的流程,機轉出一個作品。這份作品代表著思考的脈絡和結果,如果作品能夠誘發觀看者「思考」,我想至少在第一步,作品應該是及格的。

至於後面是否能廣為流傳,或是變成爆文還是讓眾人唾棄,也許是另一個可以再深入的層面。

台大經濟系學生會事件

raw-image

前幾天吵得沸沸揚揚的台大經濟系大一學生的發文事件,促使思考的層面有很多,包含「他們知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學生會難道沒有審查機制嗎?」、「性別平權議題的深入探討」、「這些學生還沒出社會,某個程度卻已經社會性死亡」、「菁英教育教的是同理,還是霸凌?」延伸出來的議題,絕對超出以上所提。

你思考了嗎?

然而我們看了這個新聞,是覺得與我無關?還是又是小屁孩的無腦發言然後白眼翻到後腦勺?你的腦袋閃過什麼,想了決定了我們是不是真的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是只是無謂的跟上流行,知道現在社會的走向,但我們的思維卻只是停在原地。

下次接收了一個訊息,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當我們願意跨出大腦舒適圈走向思考的過程時,也同樣幫自己走出了舒適圈的場域。

#2023日更計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Thomas Luw-avatar-img
2023/05/26
推一本Browne & Keely的"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中文應該是商周出版的"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全球長銷40年】美國大學邏輯思辨聖經").
avatar-img
愛美麗的沙龍
59會員
264內容數
看見日常,覺察自己。學著說出自己的自我成長,感受成長蛻變時刻的紀錄。
愛美麗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13
雖然是20年前的電影,但有些橋段與意涵更適合這個時刻觀看,尤其是在當大家都分享「你要聆聽自己內心聲音」的moment.
Thumbnail
2023/11/13
雖然是20年前的電影,但有些橋段與意涵更適合這個時刻觀看,尤其是在當大家都分享「你要聆聽自己內心聲音」的moment.
Thumbnail
2023/10/12
最近的學習是放慢腳步感受在眼前發生的一切。 體察著這些事情在身體與感官裡帶來的變化,不得不說有時候發現這些變化還挺有趣的。 抬頭看一下上班時都會經過的那棵樹,他是不是葉子已經變黃了? 烹煮午餐或晚餐時,看著食材由生到熟的過程,搭配著沸騰的滾水,經過烹煮之後你能吃到已經「熟成」的食物,看著他們的
Thumbnail
2023/10/12
最近的學習是放慢腳步感受在眼前發生的一切。 體察著這些事情在身體與感官裡帶來的變化,不得不說有時候發現這些變化還挺有趣的。 抬頭看一下上班時都會經過的那棵樹,他是不是葉子已經變黃了? 烹煮午餐或晚餐時,看著食材由生到熟的過程,搭配著沸騰的滾水,經過烹煮之後你能吃到已經「熟成」的食物,看著他們的
Thumbnail
2023/09/25
成為一位講者(不管是手作還是知識性),除了分享所學的內容與學員有互動與交流(最基本的滿足),還有課程以外的條件更需要被滿足。 否則再精彩的內容,都有可能因為小小的問題而壞了一整個精彩的分享。 ┄┄◍◌◍◌◍◌┄┄ 今天聽了一場關於直播的實體課程,主要是分享自媒體從零到一的直播實戰經驗。 講師
Thumbnail
2023/09/25
成為一位講者(不管是手作還是知識性),除了分享所學的內容與學員有互動與交流(最基本的滿足),還有課程以外的條件更需要被滿足。 否則再精彩的內容,都有可能因為小小的問題而壞了一整個精彩的分享。 ┄┄◍◌◍◌◍◌┄┄ 今天聽了一場關於直播的實體課程,主要是分享自媒體從零到一的直播實戰經驗。 講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有次在演講結束後被問到一個問題:我是如何思考的?當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用腦思考的。」因為這是個大哉問,一時半刻也說不清楚;況且,我覺得對方知道了我是如何思考的,其實幫助並不大。​因為聽到的,很可能是去脈絡化的結果。​所以我用另一個問題來取代:一個人該如何提升思考力?
Thumbnail
有次在演講結束後被問到一個問題:我是如何思考的?當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用腦思考的。」因為這是個大哉問,一時半刻也說不清楚;況且,我覺得對方知道了我是如何思考的,其實幫助並不大。​因為聽到的,很可能是去脈絡化的結果。​所以我用另一個問題來取代:一個人該如何提升思考力?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數以千萬計的資訊流傳,當大腦要做出是否接受,或是為什麼不接受,總會花上好一番功夫。資訊量很龐大與是否接受這兩件事相乘後,是一個光想到這就備感疲憊的一件事。 省時間與省力氣中,到底省了什麼?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會用最省力的方式求生存,於是我們看得越多,大腦也越容易轉成省力模式,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數以千萬計的資訊流傳,當大腦要做出是否接受,或是為什麼不接受,總會花上好一番功夫。資訊量很龐大與是否接受這兩件事相乘後,是一個光想到這就備感疲憊的一件事。 省時間與省力氣中,到底省了什麼?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會用最省力的方式求生存,於是我們看得越多,大腦也越容易轉成省力模式,
Thumbnail
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的便利,到AI機器人的興起,讓我們正陷入了一場龐大且多角力的爭奪戰。 這場戰役各方在爭奪的資源,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寶貴卻稀缺的資源-注意力。這篇從意識、個人醒悟、重新反思、執行經驗分享,希望讓身為知識工作者的我們可一起交流分享如何在注意力爭奪戰中持續勝出…
Thumbnail
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的便利,到AI機器人的興起,讓我們正陷入了一場龐大且多角力的爭奪戰。 這場戰役各方在爭奪的資源,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寶貴卻稀缺的資源-注意力。這篇從意識、個人醒悟、重新反思、執行經驗分享,希望讓身為知識工作者的我們可一起交流分享如何在注意力爭奪戰中持續勝出…
Thumbnail
我們當然可以接受、吸收出於各種立場的看法和包裝好的知識;但同時,我們也能對這類資訊抱持懷疑與好奇心,並試著求證、觀察、討論、省思,尋找解答。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得經歷「思」與「動」的過程,以讓外在資訊與自主意志求取某種程度上的平衡。唯有反覆思索,才能真正達到所謂的「獨立思考」。
Thumbnail
我們當然可以接受、吸收出於各種立場的看法和包裝好的知識;但同時,我們也能對這類資訊抱持懷疑與好奇心,並試著求證、觀察、討論、省思,尋找解答。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得經歷「思」與「動」的過程,以讓外在資訊與自主意志求取某種程度上的平衡。唯有反覆思索,才能真正達到所謂的「獨立思考」。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取得的學習資源非常非常多,跟以前相比可說是唾手可得!不管是實體課或是線上課,許多人因為焦慮而去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很多課程,卻好像沒有明顯的進步。為什麼呢?關鍵其實是因為,只有「輸入」,沒有「消化」和「吸收」。雖然一直拼命上課,但卻沒有真的消化與吸收進去這些你所學的東西。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取得的學習資源非常非常多,跟以前相比可說是唾手可得!不管是實體課或是線上課,許多人因為焦慮而去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很多課程,卻好像沒有明顯的進步。為什麼呢?關鍵其實是因為,只有「輸入」,沒有「消化」和「吸收」。雖然一直拼命上課,但卻沒有真的消化與吸收進去這些你所學的東西。
Thumbnail
最近一直覺得自己的產文質量不夠,需要加強提升,自覺除了加強閱讀的份量以外,還得多看看外國的資訊來增加知識儲備,這其中的過程簡直難熬,甚至會發瘋。 於是我只好暫時停下來思考,我到底在急什麼? 是甚麼讓我過度渴望知識的填滿(閱讀)與釋放(寫作)。 我仔細思考之後,我才發現我早已身在不可逆的知識競賽中。網
Thumbnail
最近一直覺得自己的產文質量不夠,需要加強提升,自覺除了加強閱讀的份量以外,還得多看看外國的資訊來增加知識儲備,這其中的過程簡直難熬,甚至會發瘋。 於是我只好暫時停下來思考,我到底在急什麼? 是甚麼讓我過度渴望知識的填滿(閱讀)與釋放(寫作)。 我仔細思考之後,我才發現我早已身在不可逆的知識競賽中。網
Thumbnail
週期性的習性,會起起伏伏有著類似波浪般的潮汐現象。例如有一段時間熱愛紙本閱讀,久了之後忽然發現又有哪類新的科技被發表了,例如:RSS閱讀風行之期,於是轉而天天打開電腦、手機,用心維護著訂閱列表,做好仔細的分門別類,每天用心把所有「未讀」都消滅成「已讀」,感覺像是打怪取得成就一般。但持續幾個月後,又忍
Thumbnail
週期性的習性,會起起伏伏有著類似波浪般的潮汐現象。例如有一段時間熱愛紙本閱讀,久了之後忽然發現又有哪類新的科技被發表了,例如:RSS閱讀風行之期,於是轉而天天打開電腦、手機,用心維護著訂閱列表,做好仔細的分門別類,每天用心把所有「未讀」都消滅成「已讀」,感覺像是打怪取得成就一般。但持續幾個月後,又忍
Thumbnail
在我還是大一的時候,我接觸了第一個知識性文章寫作平台 Medium,記得那時候在同溫層內挺熱門的,我也被平台上的文章品質深深的吸引,開啟了我閱讀網路文章的興趣。 最一開始是從我的每日通勤時間開始改變,以單程 25 分鐘的火車來說,大約能轉換成 3 ~ 4 篇文章的閱讀。考慮來回的話,我一週平日的總
Thumbnail
在我還是大一的時候,我接觸了第一個知識性文章寫作平台 Medium,記得那時候在同溫層內挺熱門的,我也被平台上的文章品質深深的吸引,開啟了我閱讀網路文章的興趣。 最一開始是從我的每日通勤時間開始改變,以單程 25 分鐘的火車來說,大約能轉換成 3 ~ 4 篇文章的閱讀。考慮來回的話,我一週平日的總
Thumbnail
手機的功能愈長愈多,要學習的知識量也愈來愈多,你是否常常感覺被時代拋在後面?資訊爆炸使得我們把珍貴的注意都分散,要想要做的事多如牛毛,可是我們的大腦好像是個跑很慢的CPU,有時還會選擇性忘東忘西!這時除了吃銀杏或魚油,還有解決的辦法嗎?
Thumbnail
手機的功能愈長愈多,要學習的知識量也愈來愈多,你是否常常感覺被時代拋在後面?資訊爆炸使得我們把珍貴的注意都分散,要想要做的事多如牛毛,可是我們的大腦好像是個跑很慢的CPU,有時還會選擇性忘東忘西!這時除了吃銀杏或魚油,還有解決的辦法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