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文化與教案] 時間記念日

2018/06/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日文裡面,時間叫做「時間(じかん)」,時鐘叫做「時計(とけい)」,手錶叫做「腕時計(うでどけい)」,鬧鐘叫做「目覚まし時計(めざまし どけい)」。「うで[ど]けい」與「めざまし [ど]けい」,是有兩點濁音的。這是因為前一個字也是濁音,發音規則裡面叫做「連濁」,是會變音的。
我的手錶,藍色真皮錶帶。手錶日文稱「腕時計」
有去東京的時候,去買了一支手錶。這支錶是為了上課跟演講的時候計時用的。從教書以來,我習慣看壁上的時鐘,因為手上不喜歡戴東西之故。但是教室時鐘常常不準,而且在演講或上課時,拿手機看時間實在不怎麼好。這支原本是為了要湊退稅的,看了很久。在許多手錶中,這支跟另一支紅色的是寫著真皮,造型也比較喜歡。我是不拿紅色東西的,因此這支錶就跟我回家了。
我的時鐘,也是藍色系的。時鐘叫做「時計」,鬧鐘叫做「目覚まし時計」

「時間記念日」的制定

日本在1920年7月4日舉行「時鐘展覽會」,並研擬「時間記念日」的活動。台灣總督府亦跟進這樣的風潮,在1921年的6月10日,為了向一般民眾推廣時間的觀念,訂立6月10日為「時間記念日」。訂在6月10日是有原因的,原來,日文的「時」唸做「とき」,而「十」有一個唸法是「とう」,「き」與「期」「日」有關,因此取諧音,訂在6月10日(とき)

日治時代台灣標準時間的實施

台灣有很多近現代政策,是日治台灣總督府時代建立的,例如衛生觀念、醫療體系、近代學校體制等等。而「時間」的觀念對於台灣人的影響亦是很大。
1895年6月17日,台灣總督府在台北正式宣布「始政」,在同年的12月27日,日本公布帝國原標準時(東經135度)為中央標準時間,把東經120度子午線時間做為台灣、澎湖、八重島、宮古群島的標準時間,稱之為西部標準時間。而在日本併吞朝鮮以及滿州後,亦納入西部標準時間。而在1928年台日之間廣播播音以及1936年飛機開始往來以後,時差引起不便,因此日本及所有殖民地均以中央標準時區為準。
台灣總督府開始運作後,為了使官員都能知道正確時刻,總督府自1895年6月27日開始實施「午砲」,即是在正午發砲提醒校準時刻。而為了使時間標準化,必須準確測量全島各地的經緯度,因此各種地圖的調查,以及土地的基本資料,便在統治初期就已經奠定基礎。
在硬體設施方面,設立氣象觀測的測候所,以及電報網做為觀測、聯絡之用。最早設置的測候所有台北測候所、台南測候所、澎湖測候所,其中台南文學館附近的台南測候所建於1898(明治31)年,是當時的重要建設。

日治時代總督府的公務員生活

一開始總督府公務員的上班時間規定為每天8點上班到中午,中午休息2個小時後,由2點上班到4點,週休只有半日的星期天下午。後來因為日本人不適應台灣的氣候,曾經因應台灣氣候做五階段的上班時制,但後來實在因為更動頻繁,定下5-9月、10-4月的兩個規則。而總督府對於上班出勤考績也相當嚴格,每天都要簽到出勤簿。但是由於台灣對日本人來說太熱了,所以溜班的情形屢屢可見。而與現代日本社會相同的是,日本公務員長官沒有離去,屬下是不能下班的(可見不管今昔,公務員心態都是一樣的啊!)。
明治時代的打卡鐘(作者攝於京都府廳)
這是明治時代的打卡鐘,在電子打卡鐘還沒發明之前,就是用這種打卡鐘。正面是頭像,背面是白球,當上班的時候,就把正面頭像轉正,而下班的時候,臉轉過去,不理不理不理啊!!!!
日文的休假日叫做「祝祭日」,祝日與一般民眾生活有關,祭日則與天皇或神道教傳統有關。由於現代日本人過勞,因此與台灣一樣,休假時渴望出遊的人也很多,因此常看到報導寫說日本連休時機票上漲、到哪裡都是人。人不想工作的心態,到哪裡都是一樣的。根據史料統計,日治時代1926年前有10天的祝祭日可以放假,到1927年昭和天皇繼位後,多了一天祭日為大正天皇的祭日。

「時間記念日」與時間觀念

在傳統的中國農村社會中,只有時辰的概念,而無現代化的24小時制的概念。與現代許多制度一樣,時間的觀念,是日本所帶進來的。而因為有祝祭日的觀念,連帶的有了月曆與星期制的概念。而有趣的一點是,日本人很喜歡玩諧音的梗,在「時間記念日」6月10日(とき)的訂立方面,也採了這樣的模式,這樣子日本式的幽默,是學日文的時候有趣的地方。

925會員
236內容數
在我們的生活裡面,處處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現在去日本旅遊的人眾多,也有許多漫畫及日劇受到大家的喜愛。 本專欄作者是日語老師,也是文化研究者。從輕鬆有趣的角度,解析日本文化及日語,並且教大家一些日語中的文化內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